相似度检测语的化石化现象综述

点赞:23291 浏览:10608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相似度检测语是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从理论上,相似度检测语应随着学习量的增加而最终达到目的语这个终点.然而,研究表明,绝大多数语言学习者的外语出现了化石化现象.本文对国内外学界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简单的梳理,认为国外对相似度检测语化石化现象的研究较早且研究范围较为广泛,多集中在化石化概念、类型、成因、研究方法及具体的化石化现象的实证研究方面,且以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为主.国内对相似度检测语化石化现象的研究起步晚,受西方理论的影响较大,而且多停留在理论层面的介绍与探讨上,对于相似度检测语中具体的化石化现象,特别是对于语言结构化石化现象的研究极少.

关 键 词:相似度检测语化石化二语习得

相似度检测语和化石化是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重要概念,也是二语习得的研究热点,本文拟对国内外学界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简单的梳理,旨在了解国内外研究现状,为二语习得研究和二语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

1.概念界定

1.1相似度检测语的定义

相似度检测语理论是以乔姆斯基的语言理论和认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产生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一种新兴语言教学理论.相似度检测语(Interlanguage)指二语学习者的一种独特的语言系统,是学习者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构建的,既不同于母语又不同于目的语的一种语言知识系统,这一系统随着学习者学习的发展逐渐接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1969年美国应用语言学家Selillker在其论文中首先提出相似度检测语这一概念.

1.2化石化的定义

化石化(fossilization)概念是Selinker于1972年在其论文中首先提出的.他把化石化定义为语言中的词条、规则和次系统倾向保留在与目的语相关的相似度检测语中,无论学习者年龄的大小和接受教育的多少,这种倾向都不会改变.就这种定义来说,化石化被看做是“一种可能存在于心理结构的机制”,它的特征是发展的停止,并且具有持久性,其表现就是语言运用的倒退和相似度检测语形式的反复出现.在之后的30多年中,随着对相似度检测语化石化现象研究的不断深入,他对化石化的定义也进行了不断的修正和更新.围绕Selinker的化石化定义,语言学家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化石化发生在局部还是整体;是一种认知机制还是语言行为表现;是过程还是结果;只表现为错误形式还是既包括正确形式又包括错误形式.在这些争论中有些问题语言学家们已经达成了共识,主要包括:化石化指发生在学习者某些相似度检测语次系统的语言运用上;化石化的形成需要很长的时间;我们观察到的化石化行为是化石化形成后的结果;化石化更多地表现为错误形式①.

2.国外相关研究

2.1化石化现象的实证研究方法

关于化石化现象的研究方法,Han(2003)将其大致归为五类:一是到达目的语国家的年龄和居住时间;二是纠正性反馈法;三是典型错误法;四是针对高水平学习者的研究;五是纵向研究法②.目前为止,研究者们或是采用其中一种典型的研究方法或是将几种研究方法相结合对化石化现象进行研究.当然任何一种研究方法都有其局限性,例如第一种方法不适用于外语学习环境中的化石化研究,第三种方法只适用于有共同母语背景的学习者,且只能反映一个群体的学习者相似度检测语的一般性特征.各类方法中,长期的纵向研究始终是化石化现象研究的主要趋势.其中典型错误法和针对高水平学习者的研究常常被结合起来使用,本研究也采用结合二者的研究方法.

2.2化石化现象的实证研究案例

自1972年化石化概念提出后,很多研究者对化石化进行了实证研究(参见Schumann(1978)、Mukattash(1986)、Schouten(1996)、Han(1998)、Long(2003)等),考查了不同母语背景的英语学习者在目的语环境中某些语言结构的习得情况,研究方法既有纵向研究法,又有横向研究法和语料库对比研究;既有书面语的考查,又有口语话语的研究,结果都认为存在化石化现象.

Kellerman(1984)和Yip(1995)等人对易于固化的相似度检测语结构进行了列举和总结,发现有些易于化石化的结构只发生在某一母语背景的学习者身上,如母语为汉语的学习者在习得英语兼语句、关系从句时困难很大;而有一些结构(如非宾格动词)对于所有母语背景的学习者来说习得都很困难③.


2.3化石化产生的原因

关于化石化现象的成因二语习得界的解释很多,有的是基于实证研究而提出,有的只是检测设和推断.按照Selinker(1972)的归纳,化石化现象产生可分为五个原因:1)母语迁移;2)培训转移;3)学习策略;4)交际策略;5)目的语笼统化④.Han(2003)将导致化石化的因素分为内部和外部两种.内部因素包括认知因素、神经生物因素和社会情感因素,外部因素则主要指环境因素.陈惠媛(1999)也探讨过化石化现象的成因,但其内容并无大的突破.

文秋芳(2010)介绍了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解释理论及认知心理模型和检测说.其中“生物解释论”的代表人物是Lenneberg和Lamendella.他们认为人体神经系统的发展和大脑功能的侧化有很大关系,如果在关键期或敏感期之前没有发展相应的二语次系统,那么语言学习很难有新的进步,所得的结果就是不完善的语言系统,即部分石化.“交互作用说”由Vigil和Oller于1976年提出,认为听话者和说话者在进行交流时如果得到肯定的情感和认知反馈,学习者就会受到鼓励,继续使用相同的语言形式;相反如果得到否定的情感和认知反馈,就有可能造成学习者错误形式的石化.这一观点过分强调外部因素的作用而忽视了内部语言机制的作用.“文化适用模式”由Schumann在1976年提出,认为社会观念和心理观念的适用程度决定语言学习是否成功及所能达到的水平,由于长期以不完善的相似度检测语处理语言导致化石化的产生.

相似度检测语的化石化现象综述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化石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电大毕业论文、自考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1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国内的相关研究中,张雪梅(2000)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化石化的成因,认为语言学习是程序化,习得是陈述化,化石化的产生可能源于陈述性知识的输入不够,从而影响程序化和陈述化的进程.文秋芳(2010)将以往的检测说进行整理汇总,归纳出10种解释化石化成因的检测说:大脑侧化检测说、神经委任检测说、参数设置检测说、新陈代谢检测说、衰老检测说、越早越好检测说、完全迁移检测说,等等⑤.3.国内相关研究

3.1国内英语教学界的相似度检测语化石化现象研究

受国外相似度检测语化石化研究的影响,国内近年来对化石化的研究也日益增多.刘剑辉(2007)统计了1997―2006年间国内24种主要外语类期,对有关化石化研究的文章并进行了分类,结果发现这些文章主要以理论性探讨为主(陈惠媛,1999;张雪梅,2000;赵萱,2006等),还有一些综述性文章(李炯英,2003;白凤欣,2007等),实证研究比较少(李巧兰2004;吴筱梅,2007等).

国内化石化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与国外研究相比,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实践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直接引用混乱不一的概念;研究对象范围狭窄;研究内容深度不够;研究方法和工具比较单一;多数为定性介绍国外理论或研究成果和结合英语教学实践对国外外语环境下化石化成因的主观分析,定量分析很少⑥.

3.2国内对外汉语教学界的相似度检测语化石化现象研究

一般认为,1984年鲁健骥发表的《相似度检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分析》一文是我国相似度检测语理论研究的开端.我国语言学者在吸收引进国外先进的相似度检测语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立足汉语本身的特点,积累了大量以汉语作为相似度检测语的语料,深入探讨了外国人在进行汉语习得时出现的偏误类型、偏误产生的原因,以及相应的教学策略,一方面用大量的事实和数字对相似度检测语理论的检测设进行了论证,另一方面积累了实践经验,从而更有效地指导教学.

鲁健骥是我国相似度检测语研究的第一人.他将国外相似度检测语理论的思想、流派、观点及方法翻译成中文,引入我国.他以Selinker的思想为基础,首次引入了“相似度检测语”、“偏误”、“化石化”三个概念,并介绍了相似度检测语的性质、产生偏误的5个主要原因等知识,为我国语言学界和世界进行沟通起到了桥梁作用.此外,他以Selinker的理论为基础,对外国留学生在汉语习得过程中出现的各类偏误进行分析,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如:《相似度检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分析》、《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词汇偏误分析》、《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法偏误分析》等.吕必松在《论汉语相似度检测语的研究》一文中提出了一些新的设想:发现汉语相似度检测语系统并进行描写;揭示汉语相似度检测语的发展规律;提出对外汉语教学和学习中应优化的因素及方法等.孙德坤于1990年翻译了JackC.Richard的《错误分析、相似度检测语和第二语言习得》一文,并于1993年发表了《相似度检测语理论和汉语习得研究》,对相似度检测语理论和汉语习得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李大忠、王建勤、高宁慧等学者是一大群对留学生的实际偏误进行分析、归纳的学者的代表,这个群体也是我国相似度检测语研究的主体,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对事实进行分析.李大忠的《“使”字兼语句偏误分析》一文是在教学一线收集了大量的留学生偏误实例,并进行分析,查找原因,探索相应的教学策略.李珠、王建勤的《关于学生阅读理解失误的调查报告》一文采用的是调查分析的方法,有针对性地对某一类偏误进行了分析研究.高宁慧的《留学生的代词偏误与代词在篇章中的使用原则》是把调查统计和偏误的收集结合起来,把定性研究建立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从而使结论更具有科学性和可信度.

近几年,对相似度检测语石化现象的研究逐渐进入汉语习得研究者的视野.邹铃声(2006)对外国学生汉语语音习得中的熵现象及化石化现象进行了探讨,文章分析了外国学生语音习得中熵现象和化石化现象的表现、成因及消除熵现象和化石化现象的办法.四川大学何雅男的硕士论文《化石化现象与对外汉语成语教学研究》以成语为着眼点,着重分析了二语习得者在习得成语的过程中出现的化石化现象,同时分析化石化的成因,并从教学实践角度对延缓甚至避免成语化石化,提高教学质量提出了一些建议.

另外,经过多年的努力,储诚志、陈小荷等人建立的“汉语相似度检测语语料库”于1995年11月15日通过专家鉴定.该系统不仅是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相似度检测语研究和汉语研究、偏误分析的宝贵资源,而且为汉语相似度检测语研究、汉语本体研究提供了科学便捷的集成环境和先进技术手段.

4.结语

国外对相似度检测语化石化现象的研究较早且研究范围较为广泛,多集中在化石化概念、类型、成因、研究方法及具体的化石化现象的实证研究方面,且以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为主.国内对于相似度检测语化石化现象的研究起步晚,受西方理论的影响较大,而且多停留在理论层面的介绍与探讨,对于相似度检测语中具体的化石化现象,特别是对于语言结构化石化现象的研究极少.

注释:

①参见文秋芳.《二语习得重点问题研究》第87页.

②参见文秋芳.《二语习得重点问题研究》第96―98页.

③参见文秋芳.《二语习得重点问题研究》第100页.

④参见戴炜栋,牛强.《过渡语的石化现象及其教学启示》.

⑤参见文秋芳.《二语习得重点问题研究》第102―109页.

⑥参见文秋芳.《二语习得重点问题研究》第1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