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第二届慈善理会文评述

点赞:15849 浏览:6989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天津市第二届慈善理论研讨会于2013年1月24日举行,来自市内高校、研究机构、慈善组织、新闻媒体、企业界的数十位关心慈善事业发展的热心人士及志愿者参会.与会人员围绕“强化全民慈善意识、增强社会慈善活力”主题,进行了热烈、深入的研讨.此次研讨会收到的47篇论文,涵盖了慈善事业发展的各个领域及相关问题,内容涉及广泛、视角切入多样、观点表述丰富.下面仅从十个方面,对上述论文进行综述.

一、慈善意识与慈善精神

有6篇文章围绕慈善意识和慈善精神进行了论述.主要观点有:①慈善事业需要与之相符合的慈善意识和慈善观念,只有当慈善意识成为人的内在信仰并凝聚成一种持久的民族心理和群体意识,慈言善行才会越来越多;②中国民众的慈善意识培育,需要营造慈善文化深入人心的氛围环境,让慈善心、公德心、公益心、博爱心、宽容心、公民责任、感恩之心等厚重的传统文化元素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渗透于思想观念,形成一种惩恶扬善、扶危济困、助人为乐、乐于奉献的道德自觉的大环境:③要想进一步提升公民的慈善意识,一是要提高宣传力,以助推慈善意识扎根人心;二是公民个体应主动修养身心,强化自我慈善意识训练;三是要有针对性地行善;四是要提升慈善意识莫忘人格尊重;④应进一步推动现代慈善理念和慈善文化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形成“人人关心慈善、人人支持慈善、人人参与慈善”的良好氛围;⑤现代慈善以公民社会为背景,较传统慈善更加注重人文关怀和精神内涵.但现实中,中国的“公民社会”还远未成熟,中国目前的社会现实使得人们仍然存在着对血缘、地缘关系的依赖;⑥中国人的慈善意识根植于民族文化灵魂之中,从未流失过.当今中国社会缺乏的不是慈善意识,而是慈善行动.我们之所以缺少善举,是因为在慈善意识和善举之间有一堵“墙”,妨碍了中国人善举的挥发和流露,这堵墙就是公民社会必需的两个东西,即权利和平等.上述观点强调了慈善意识对慈善事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同时将现代慈善意识与公民社会进行有机“契合”,由此使慈善意识的萌发与未来社会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

二、中西方慈善文化比较

有4篇文章围绕中西方慈善文化进行了比较.主要观点有:①中国古代慈善文化是一种内在道德精神的表现,它培育了淳朴、善良、富于爱心的中华民族魂.但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现代社会的慈善文化、慈善观念尚处于从自发走向自觉的初步阶段;②与西方“博爱”的慈善精神相比,中国的慈善文化是基于传统观中的“义”,慈善的实质是“义之善”,而西方的慈善则是“爱之善”.正因为如此,中国的慈善缺乏经常性,通常只有在大范围高强度的自然灾难中体现出来,筹款方式也是应急武的、运动武的;③中国传统的观重视家庭内的“爱”,讲求功成名就、光宗耀祖、封妻荫子,西方观中的“爱”并不明确区分家庭内外.因此,当中国的富人们理所当然地把财富一代代地留与子女享用时,美国的富人们却把毕生积累的财富悉数捐出;④在慈善行为规范上,中华民族主要依靠道德规范.西方社会则主要依靠宗教.儒家是将慈善作为一种自律要求,受到内在道德力的驱使,行善与否是个人的道德操行,无强制性规定.而基督教反对检测冒为善的虚伪和诡诈,提倡个体要以一种谦卑之心去行善积德;⑤树立全新的“慈善”理念,转变对传统“善”的认识,树立符合我国国情和文化背景的全新的“慈善”理念,对开创现代慈善事业与慈善文化的新局面显得尤为重要.如上这些观点从特定视角揭示了中西方慈善文化的差异性,这对于探求中国特色慈善事业发展之路不可或缺.但也应当认识到,中国慈善文化有自身的优势,并在特殊时期表现出强大的社会担当性.如居家养老就是一个突出的范例.

三、慈善事业与公信力

有6篇文章围绕慈善事业发展中的公信力问题展开.主要观点有:①1981年以来,国内慈善基金会一直保持着积极的发展势头,在解决中国的教育、医疗、贫困等社会问题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此期间,为了提升慈善基金会的公信力.和民间都付出了大量努力,也取得了积极成果;②提高慈善组织公信力是保证我国慈善事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当务之急,而慈善组织监督管理又是慈善事业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保证.当前我国慈善组织监管的基本状态,一是重视不够,二是监管体系不完善,三是缺乏严格监管慈善组织的社会氛围;③目前我国慈善组织公信力危机的原因是:慈善法规缺失导致慈善组织规范性不强,公募性慈善组织行政主导现象严重,民间慈善组织“身份”问题难以解决,政府对公募性慈善组织的监督管理不到位,缺乏第三方机构监督评估,信息不透明使慈善组织备受质疑等:④公开性和透明度是保障公信力的法宝.非营利组织要做好信息收集和处理工作,这是信息公开的前提,信息公开能提供“早期预警信号”.非营利组织应公开的信息,包括募集资金拟开展的公益活动计划、资金使用、剩余财产处理、主要管理人员的报酬等;⑤用透明公正的做事规则博得慈善捐赠人及社会各界的公信,是基层慈善组织的生存之本、立足之根和有为之道.上述观点准确地指出了我国慈善事业缺乏公信力的表象及原因,这对于不断提升慈善公信力是十分有益的.

四、慈善事业与社会保障

有6篇文章围绕慈善事业与社会保障的关系进行了讨论.主要观点有:①社会保障与慈善工作在有些方面是交叉和重复的,但两者有着不同的特点,不能互相代替,不能互相偏废.社会保障是从法律上规定保障人民生活上的物质提供与基本需要,而慈善的核心是爱,是人道之大爱,慈善构成了社会保障法律的内在根据.社会保障制度是提供物质层面上的保障,慈善则是把物质保障作为载体向社会传递一种扶贫济困的大爱无言、上善若水的精神及心理的影响力;②慈善事业与社会保障在怎么写作领域和怎么写作对象方面具有交叉性,在社会保障体系的一般构成中,社会救济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而慈善事业恰恰是能够在该领域发挥较大作用的.社会保障制度和慈善事业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对社会资源的一种合理有效的配置,从而促进社会整体福利的进一步提高;③社会救助与慈善救助共同目的都是为了促进社会公平,缩小贫富差距,但是两者资金来源、作用机制等方面存在差异;④慈善救助应与政府救助无缝对接,既不搞重复救助,也不搞有缝衔接.慈善救助应将救助重点放在项目救助上,逐步扩大救助范围.慈善救助除了作政府救助的补充外,还应该注意在救助中达到雪中送炭的效果,不做作秀式的救助,使社会募集资金得到充分运用;⑤有限的政府财力不可能在市场化改革中将所有贫困群体都包养起来,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慈善事业在扶贫济困、社会救助中的特殊作用.如上观点恰当地区分了慈善事业与社会保障的异同之处,这对于更好地发挥慈善事业的保障优势,合理定位慈善事业的地位和作用都是非常必要的.五、慈善事业与社会管理创新

有2篇文章集中探讨了慈善事业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关系.主要观点有:①慈善组织作为重要的社会组织,在社会协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慈善作为重要的社会事业,必须纳入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内容之中.要进一步弘扬先进文化、发扬成绩、深化认识、统一思想,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新的起点上加快推进慈善事业科学发展;②慈善不仅是一种公民品德的体现、是一种社会责任,更是一种社会管理创新.它在社会管理创新中占有重要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慈善组织坚持的工作原则及创新发展,自身的志愿性及专业化,为社会管理创新奠定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基础.慈善事业使社会管理既发挥了政府的主导作用,又发挥了社会组织多元主体的作用,实现了社会管理从行政办法为主要手段向政府行政管理与依靠群众自我管理有机结合,管控模式多种形式综合运用,寓管理于怎么写作的有序与活力的多元治理转变.如上观点从慈善社会属性的角度论述了社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并且探求了新形势下社会管理创新在慈善事业发展中的新思路,这种探究有益于当前我国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完善.

六、慈善事业与社会和谐

有5篇文章主要论及了慈善事业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关系.主要观点包括:①倡导慈善事业,不仅因为它可以弥补国家政策的缺漏,减少社会冲突,提升公众社会责任,还因为发展慈善事业本身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实践形式.以利他主义为价值观、以奉献爱心为宗旨的慈善事业无疑是对公民进行道德教育、提高公民素质的一个重要载体.人们在参加各种捐助活动和救助行动中,思想会受到熏陶,心灵会受到净化,觉悟会得到提升;②慈善事业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各阶层之间的交流和互助.慈善事业越是发展,对缓解社会矛盾的作用就越大.以关心他人、助人为乐为本质的慈善事业,绝不只是停留在物质方面的扶贫济困.更重要的是倡导一种良好的道德风尚与和谐的人际关系;③发展慈善事业,引导富人消费,动员富裕阶层的人通过奉献爱心回报社会,将部分财富捐给贫困阶层,不仅可解困难群众的燃眉之急,还会有效化解贫富阶层之间的矛盾,稳定贫困人员的思想情绪,维护安定、和谐的社会局面,为促进小康社会的早日实现打下良好的社会基础:④慈善事业作为“第三次分配”的主要形式,在改善贫苦和困难群体的生存状况,缩小贫富差距,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如上观点强调了慈善事业对社会融合的价值作用,表明了慈善事业对社会矛盾的消减不完全是通过利益的再分配实现的.它的和谐之道在于穿越社会藩篱的爱的交流与融合.


怎么写社会管理创新硕士毕业论文
播放:33139次 评论:5739人


七、慈善组织与政府关系

有2篇文章论及了慈善组织与政府的关系.主要观点有:①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表明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已经列入日程,这就要求慈善组织要走出“官办”慈善的路子,依法自治;②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政府支持机制需要改进与完善.一是要培育全社会的慈善意识,增强现代公民的社会责任感.把慈善宣传提到慈善文化建设的高度,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规划,组织、文化、出版、广播、影视、报纸、网络等部门通力合作,有计划地、全方位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倡导慈心善举,营造慈善氛围,推动慈善理念传播,促进道德文明建设.二是加快慈善事业法制建设步伐,建立慈善组织诚信机制.应整合完善现有的各项规范慈善组织的法律法规,尽快制定统一完整的《慈善法》,尽快完善监管制度,提高善款使用的透明度,构筑慈善事业的诚信基础.三是理顺政府与慈善组织的关系,加大慈善组织自治能力.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逐渐展开,“小政府,大社会”的格局将成为必然,慈善事业应逐步过渡到由社会来主办的方向上来.如上观点较为全面地阐明了政府对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明确指出了现阶段政府对慈善事业发展的应尽之责,以及未来政府与慈善组织的合理性关系.

八、慈善事业发展模式与方式创新

有6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探究了慈善事业发展的新模式与新方法.其一,大胆尝试“公益创投”、“风险慈善”、“社会企业家”、“微博公益”等新型慈善模式.传统的慈善模式已经远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且对慈善事业的发展形成了巨大地制约.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必须实现慈善模式创新,增强慈善的吸引力和活力;其二,民众直接慈善方式应加以引导和转变.通过发展社区慈善和专门慈善组织,引导民众直接捐赠的慈善方式向以组织为相似度检测的现代慈善方式转变,既有利于救助群体,也有利于现代慈善事业:其三,加强慈善优惠政策的引导.现代慈善事业的发展有赖于经济利益的驱动,要想让公众将财物从口袋里掏出来投向社会慈善事业,光靠道德的说教显然是不够的,这就需要制定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向慈善事业倾斜,使捐献者有利可图,从而将一部分社会财富投向慈善事业;其四,开展志愿怎么写作是公民参与慈善事业的重要途径.加强志愿者管理、促进公民广泛且持久地参与志愿怎么写作,成为促进慈善事业社会化、增进慈善事业长效发展的重要方式;其五,发行中国慈善公益彩票,解决慈善救助资金匮乏问题.“慈善公益彩票”在国外已有成功经验,我国发行“慈善公益彩票”不仅可以解决长期以来慈善救助的资金匮乏问题,又可达到提高公众慈善意识的目的,形成关心和支持慈善公益事业的良好社会风尚;其六,推广津工“养老幸福树”计划.津工超市的“养老幸福树”计划是一种以房养老的模式,参加“养老幸福树”计划的老年人每月都可以得到一笔收入,用于支付养老所需的各种费用.以上慈善新模式、新方法的探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慈善工作的内涵,对多元慈善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新途径.

九、媒体与慈善事业发展

有3篇文章集中关注了媒体在慈善事业发展中的作用.观点包括:①媒体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的职责是,一方面挖掘慈善事例,通过正面宣传,让慈善之心扩大,在更广泛的社会群体中传播,通过对于慈善事迹的报道,将正能量传播出去,感染更多的人,让爱的种子扎根于人心,在更广的范围散发.另一方面,通过媒体自身的优势,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呼吁更多爱心人士加入慈善行列,人人伸出援手,为更多有需要的人助一臂之力;②在慈善公益项目中,媒体有“眼睛”可以发现问题,有“嘴巴”可以发声,有“手脚”可以做事情,媒体应该为慈善事业担起一份责任和义务.媒体既是慈善活动的主办方、策划者,又是活动的参与者、执行人.媒体既要成为慈善活动的传播者,也要成为慈善活动的志愿者,带着社会责任感全身心投入到慈善活动中.媒体慈善不仅是在爱心人士、爱心企业和需要接受捐助的群体之间牵线搭桥,更重要的是在为困难群体提供物质帮助的同时传递爱心,弘扬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使其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③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以德治国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重要任务,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举措,弘扬慈善精神、发展慈善事业理应成为两者的重要载体.通过对慈善事业的广泛宣传,营造“以人为本”、“助人为乐”的人文关怀的社会环境,是新闻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当前的紧迫任务.如上观点表现了媒体在慈善事业发展中的担当精神和传递作用,同时也体现了媒体在慈善意识自省与彰显中的自身价值.

天津市第二届慈善理会文评述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社会管理创新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在职研究生论文、学校学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1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十、慈善与企业社会责任

有7篇文章围绕慈善事业发展的社会责任进行了探讨.观点包括:①企业社会责任分为四个层面,即“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慈善责任”.其中经济责任处于体系的“塔座”位置.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慈善责任位于“塔尖”,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高尚境界,是优秀企业公民的衡量标尺;②企业应倡导“感受爱、创造爱、传播爱”的爱心文化理念.致力于“慈善”、“教育”和“环保”等公益事业,积极推动个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通过搭建体系化的公益平台,引领人们关爱他人、滋养社会、反哺自然,共同创享幸福和谐的美好生活;③企业慈善行为中的责任意识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是企业自身生存的需要形成最原始的责任意识,如立足诚信.打造诚信市场等.另一方面是企业在慈善行为中感悟责任,将做善事形成风气和自觉行为;④现代慈善行为的本质特征,决定了责任意识是现代慈善行为的动因;⑤企业慈善取决于企业带头人慈善责任意识的高度,然后进行放大影响,进而形成有组织的慈善行为.但凡胸怀广阔、博大的企业家,他们的事业也因此会更加磅礴发展;⑥一个企业仅仅拥有财富不能真正赢得社会的尊敬,只有融入了社会责任的企业才能赢得完全的尊敬.如上观点对慈善的企业责任进行了富有创见的归纳和表述,特别是将慈善与优秀企业公民联系在一起,丰富了企业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