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构想

点赞:20258 浏览:8631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应突出语言能力较高、知识素养过硬、应用能力强、适应岗位快、就业弹性大的人才培养目标,同时兼顾应用特色和学校办学资源特色,在实践教学方面构建动态实践教学模式.

关 键 词:应用型;国际汉语教育;课程体系;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J60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4-0318-02

目前,我国已在96个国家和地区建设了322所孔子学院和369个孔子课堂,有100多个国家超过2500所大学开设汉语课程.与之相适应的,国内从最初的4所高校到目前300多所院校开设了对外汉语专业,培养专门的对外汉语教学人才.2005年以前,开设对外汉语专业的院校主要集中在国内重点的综合性、师范类和外语类大学.其突出特点是中文及外语专业基础雄厚.2005年以后,新开设的对外汉语专业或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主要集中在普通院校.其特点是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多元化.2012年教育部新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中,对外汉语专业正式更名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汉语国际教育/对外汉语本科专业旨在培养教外国人第二语言的师资,教学对象主要是本国学生.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构想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对外汉语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学院论文、学年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7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目前,教育部将做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职业教育类型转变的工作.据相关统计,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共1200所左右.鲁昕表示,将有50%的学校要淡化学科、强化专业,按照企业的需要和岗位来对接.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地方经济怎么写作,成为首要目标;而如何处理好基础理论与应用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处理好必修主干课程与灵活方向课程、选修课程之间的关系,成为改革的首要环节

一、整合资源,优化课程结构

“汉语国际教育”作为哈尔滨地区的地方性高校新办专业在本科建设之时,要结合黑龙江省社会发展需求,设计打造跨文化交流人才.以哈尔滨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为例,通过课程体系设置来实现培养语言能力较高,知识素养过硬,应用能力强,适应社会岗位需求的人才,达到适应快,专业技能强,就业弹性大的目标.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和文化建设需求.

哈尔滨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结构为“平台+模块”,即由通识教育课程平台、学科专业课程平台、教师教育课程平台以及实践课程平台构成.通识教育课程平台由必修课程模块和选修课程模块构成.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自然科学类课程和艺术类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平台由学科平台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和专业方向课程模块构成.包括汉英双语与技能方向、文化与中华才艺方向;教师教育课程平台由基础理论课程模块、教学能力课程模块、学科教育课程模块和教育实践课程模块构成;实践课程平台由基础性实践课程模块、提高性实践课程模块和素质拓展实践课程模块构成.结合哈尔滨学院优势学科资源,继续发挥老牌师资专业的优势,同时,在课程设置中加大了专业应用型课程比重,重技能实训,强化实习基地建设,追求实习实训方式的多样化.

二、克服理论与实践的矛盾,实现最大限度的优化

从目前对外汉语专业课程结构体系研究来看,汉语理论知识、语言学知识、教育学知识、文化学知识是必备的,张德鑫(2006)认为,精通汉语是对外汉语教师的“内功”;了解乃至熟悉第二语言教学理论与教学法流派,至少掌握一门外语,具有文化修养并至少熟悉那门外语的所属文化,拥有一定的电脑技能,是对外汉语教师的“外功”.也有四、五大模块说:四大模块即:语言模块(汉语、外语)、文化模块(知识性文化、交际文化)、文学模块(古今中外)和教法和教研模块.五大模块即:语言类、文学类、文化类、教法及教研类、通修及其他特色课程.不论如何划分,最终都致力于培养既具有汉语言文学的文化专业功底,又要具有专业水准的外语水平的人才.但在实际教学管理和课程设置中有效处理好汉语与外语、语言与文化的比例关系,至为关键.

哈尔滨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将五大模块通过课程平台构建起来.在素质拓展实践课程模块实现共性与个性的结合,学生根据个性需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实践课程进行训练拓展.在学时与学分上确保各部分比例达到优化.其中语言模块专业平台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确保学生具备较为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方向课程方面最大限度地体现应用特色和技能特色,并结合学校优势办学资源,适当融入中文、文秘、英语和旅游专业的成熟精品专业特色课程.处理好语言技能类课程和文化知识类课程的比重,使专业特点突出,摆脱以往对外汉语专业学生中文基础不如中文系学生专业,外语基础不如外语系学生专业扎实的局面.


(一)根据国家规定及参考行业研讨成果来设置主干课程

按照教育部对对外汉语专业规定,在课程中涵盖中国文学、比较文学、英语语言文学、中西比较文化等课程.在全国对外汉语教学专业建设研讨会(2003)上,35所院校认为该专业主干课程主要应有12门.2013年在北京召开全国对外汉语教学专业建设研讨会,“新形势下汉语国际教育/对外汉语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与教材建设”成为重要议题.根据国家规定及参考行业内研讨成果,设立专业核心课程.

(二)合理分配课时/学分

在进行课时设置时,充分论证协调分配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学分.处理好语言技能类课程与文化知识类课程的课时/学分分配;协调处理好必修课与选修课的课时比例;汉语课程与外语课程的课时比例;传统课程与特色课程的课时学分/比例.

(三)根据学校学科特点设置灵活特色课程

地方性本科院校在办学资源和教学设施上是弱项,因此在办学中要取得亮点就要发挥学科优势,将学校已有的办学资源灵活运用到新办专业中,夯实专业实力,发挥专业特色.哈尔滨学院艺术类专业、体育类专业、中文类专业、外语类专业开办较早,积累了丰富的办学资源和师资,教师功底相对深厚,课程建设成熟.在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打破专业壁垒,实现师资共享,开设特色课程,增强专业师资活力.在跨文化交流、语言学学科、中西方文化、中外古今文学等方面实现共享.使剪纸艺术、中国武术、民歌戏曲等文化特色课程极具张力.实现了突出办学优势,拓展了专业技能.三、构建动态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性教学环节一般为期8周左右,在第7学期进行.师范类专业实践性环节主要指教育实习和毕业论文.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科特点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单一的教育实习和论文写作远不能达到实践教学的要求.其特殊性在于学生不仅要在母语与第二语言之间进行技能的转换和训练,同时也要实现对未来教学对象的研究与教学实践.目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与中文师范类学生相比,实践性教育环节的深度和广度都不同步.因此,实践教学在形式上、内容上以及深度上都要进行拓展,以此满足需要.着力构建动态实践教学模式,将其学分为三个层面,即基础性实践课程模块、提高性实践课程模块、素质拓展实践课程模块.基础性实践课程模块包含中华才艺训练、专业技能实训、教育见习、学年论文;提高性实践课程模块包括教育调查、教育实习、毕业论文;素质拓展实践课程模块包括社会调查与公益劳动、读书、职业资格与技能培训、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等方面供学生自主选择.素质拓展实践课程模块贯穿在1-8学期,不间断地动态完成.实践教学环节贯穿到课堂上、课余活动中、技能专项训练中、活动竞赛中确保实践效果的可持续性,使各个课程模块有机的衔接,使知识、技能互促互进,融会贯通.

将对外汉语教师职业技能培训内容融入到实践教学环节中

通过对近几年汉语教师培训课程的研究与分析,发现汉语教师及志愿者在从事对外汉语教学之前经过的培训课程主要包括:对外汉语教学理论,汉语本体知识,课堂教学的理论与方法,汉语测试,对外汉语教材的使用与编写几大方面.汉语教师及志愿者的选拔范围多在中文及外语专业,培训的目的是确保教师及志愿者较快地进入角色,完成教学任务.为了避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水土不服”的现象,在学生实践教学环节中,分层次、分步骤地将汉语教师职业培训内容融入到各个教学模块中.以此来解决毕业生教学经验不足、教学方法缺乏实践检验,教学环节生疏等问题.使学生适应快,技巧多,能力强,经验足.

(二)通过相关课程的有效衔接和拓展,突显技能训练效果

外国学生学习汉语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尤其是母语为屈折语国家地区的“非汉字文化圈”的学生,汉字教学问题尤为突出.在初学阶段,听说能力与读写能力不协调,有时甚至成为学习障碍.这可能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将会遇到的普遍困难,针对这些教学难题,以汉字课程为例,在开设的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中将说文解字课程和汉字文化课程进行有效的衔接,在课堂上适当实现参与性教育实践,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两个课程分别安排在5、6学期,既做到连续性,又具有关联性,一方面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增加汉语专业知识,另一方面,率先将汉字教学理念融入到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有助于增加外国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进而通过汉字教学实现文化教学.

通过课余活动比赛,实现实践训练的拓展

以外语沙龙、教学设计比赛、演讲比赛、职业技能观摩等活动为载体,实现实践训练的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