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留学生)的课程设置与教材编写

点赞:35309 浏览:16007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国家汉办、教育部从2007年开始招收MTCSOL(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其明确表示可招收外国留学生,2010年更公布了试行的《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外国留学生指导性培养方案》,进一步完善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外国留学生的招生工作.如果我们能通过这一专业的设置,让更多的留学生在中国接受正规的汉语教师专业训练,则势必能为国际汉推事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专业外籍汉语教师.目前针对外国留学生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教学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写上,本文就此展开讨论,指出针对留学生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原则是“专而精”,教材则以实用性为主,并在实践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此观点加以佐证.

关 键 词: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留学生课程设置教材编写

一、引言

国际汉语教育硕士(MTCSOL:MasterofTeachingChinesetoSpeakersofOtherLanguages)专业学位研究生从2007年开始招生,当时有24所院校,2009年又新增了39所.MTCSOL不仅招收中国学生,也招收非中国国籍的外国留学生.教育部、国家汉办2007年公布了面对中国学生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2010年又公布了面对留学生的试行《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外国留学生指导性培养方案》,对比这两个方案我们可以看出,在培养要求和课程设置等方面,后者更加显示出对培养母语国汉语教学人才的重视.

培养母语国汉语教学人才,笔者以为是中国汉语推广工作未来发展的大趋势.目前我们的汉推工作主要采取以“输出”为主,“培育”为辅这样一种传统模式,不过,随着全球汉语热的不断升温,仅靠中国向世界各国提供各种形式的汉语教学人员的支持和帮助是不够的,不少业内人士已经意识到:我们更应该依据各国的实际需求,挖掘、培养本土资源和人员等方面力量,建立各国的对外汉语教学师资培训的“孵化器”.而这其中,外籍汉语教师是很重要的力量.在这方面,英语、西班牙语等语种已有的成功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证明,在此不再细说.从另一角度讲,外籍汉语教师有母语优势,加之自身学习经验,更适合做汉语与其母语的对比分析,在讲解汉语语法等方面更有优势.笔者曾在意大利罗马大学作为汉办公派教师工作过四年,现在意大利的汉语教学基本上采取汉语母语教师和意大利汉语教师相配合授课的模式,以初级为例,汉语母语教师和意大利汉语老师基本上以4:2的课时比例授课,即每周汉语母语老师授课4个学时,意大利汉语老师授课2个学时,汉语母语老师主讲口语和练习,意大利汉语老师主讲语法和汉字知识.目前这种教学方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效果良好.笔者以为这样的教学方式特别是在母语为非英语的小语种国家十分值得推广.不过,推广这种模式的“瓶颈”在于教师的培养,外籍汉语教师的授课水平还有待提高.如果我们能通过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让更多的留学生在中国接受正规的汉语教师专业训练,则势必能为国际汉推事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专业外籍汉语教师.

不过,目前针对外国留学生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教学还存在很多问题.笔者所在的武汉大学留学生教育学院也于2009年开始招收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外国留学生,根据我们在MTCSOL外国留学生培养过程中所做的调查与分析,我们发现:目前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外国留学生培养过程中主要的问题集中在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写上.

二、课程设置――从“全而泛”到“专而精”

在《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外国留学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中,对针对留学生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课程设置有明确规定,将主要课程类型分为核心课程、拓展课程和训练课程三大块,每一大块下设了具体课程,例如核心课程可以分为学位公共课程和学位核心课程两类,其中囊括了如当代中国专题、汉语语言学、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跨文化交际等多门课程.《方案》出台后,各个大学大多也制订了适合本校实际的培养方案,大多是围绕学《方案》制订的,课程设置方面大同小异.

应该说,这个课程设置还是比较全面的,基本上涵盖了留学生为了从事汉语教学所可能学习到的所有方面的知识,这也可能是《方案》制订者的初衷――在有限的时间(两年)里给学生全面的职业教育.不过,从学生本身的汉语水平、学习需求和教师的教学效果看,这样一个很“大”的课程设置显得过分泛化,缺乏针对性.

首先就学生自身的汉语水平来说,攻读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留学生是要经过笔试和面试的,且对汉语语言能力有一定要求,不过招进来的学生的水平还是有一些差别的,相对来说,亚洲(如韩国、日本、越南)学生的汉语水平要明显高于欧美学生,但是出于生源地区均衡性的考虑,加上国际汉推事业长远发展的需求,增加亚洲之外学生的数量显然是一个趋势.而相对来说汉语水平比较好的亚洲学生也是有不同层次的,大部分学生是汉语本科毕业,但也有部分学生本科是其他专业,对汉语并没有经过系统学习.一方面《方案》中规定开设的很多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如汉语语言学、第二语言习得、跨文化交际等,对学生来说显然难度过大.另一方面,虽然设置了“高级汉语”课程作为衔接课程,可是针对层次如此丰富的学生来说,这门课程的设置显然不够细化.

从学生的学习需求来看,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学会如何“教汉语”,实用性应该是排在第一位的.《方案》虽然也强调要突出“实际应用”,落实到课程设置上,也的确开设了诸如“课堂教学案例分析与实践”、“国别汉语教学调查分析”等看起来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问题在于: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并没有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理论课缺乏案例演示,实践课缺乏理论支持的两难局面.

从已有的教学经验来看,相对一个学习时间为两年的硕士课程,17门课程过多,部分课程过难,这些都直接影响了最后的教学效果.针对这些课程设置方面过分全面、过分泛化的问题,笔者以为:未来面对留学生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课程设置,应该是“专而精”的.所谓的“专”,是指要有专门针对留学生实际学习特点,能够切实帮助学生提高自身汉语素养和汉语授课技巧的课程.举个例子来说,《方案》中虽然有“高级汉语”课程,但层次性不够分明,实用性不强.建议开设“汉语常识”(包括对外汉语基本语法点的回顾,汉字常识,汉语常用文体介绍及写作训练)作为课程预备阶段的选修课,以辅助某些本科为非汉语专业的学生学习.此外,开设“高级汉语视听说”和“高级汉语读写”作为必修课,前者选取中国当代有特色的文学作品,在改编后配合相关影视作品,同时通过辅助大量口语和听力练习等,侧重培养学生在“原生态”的中文学习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将了解中国当代社会与语言学习巧妙融合在一起,有一口地道的、原汁原味的中文对外籍汉语教师来说是基本功.后者则侧重训练阅读与写作,为学生后期写论文做准备.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因为种种原因,书面语表达能力非常差,特别是对议论文等文体的掌握十分薄弱,这对于学生形成汉语思维是非常不利的.这门课程的主要特点应该在于“以读写作流程”,学生通过阅读不同文体的汉语文章后模仿写作,教师可通过多次修改方式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提高写作水平.


此外,建议将一些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与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合并,开设一些能切实考虑到留学生水平和需求的课程.例如在《方案》的“学位核心课程”中有“对外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课程和“课堂教学案例分析与实践”课程,笔者以为这两门课程完全可合并为一门课程,在讲授一种教学方法时可搭配相应的案例分析,之后由学生演练,这样既可传授理论,又不枯燥,有学有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如“汉语语言学”这门课程,也是一门比较难开的课程,这一门2个学分的课程要教授的内容比较多,教师只能抓紧时间完成教学计划,没有很多时间练习,学生觉得没什么用,积极性不高.建议将这门课分为三门课程:“现代汉语语音与对外汉语教学”、“现代汉语词汇与对外汉语教学”、“现代汉语语法与对外汉语教学”,这样,课程内容比较明确,同时比较有针对性,教学效果会更好.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留学生)的课程设置与教材编写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留学生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在职论文、硕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0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最后,笔者以为《方案》中一些文化课设置有待改进.在《方案》的“课程设置要求”一栏中写到课程设置应围绕学生的“中国文化理解与中外文化融通能力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在实际课程设置中也设置了诸如“中国文化中华文化专题”、“跨文化交际”、“中华文化经典”等课程,但就我们的教学经验来看,这些课程大多过大过泛,教师很难上,学生也没兴趣.我觉得要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分两步着手,一是要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及外国文化联系起来,如开设“孔子与当代中国人的生活”、“道教与基督教”等课程,从小处着手,引导学生自觉观察,而不是灌输中国文化知识,效果会明显不同.二是丰富选修课的内容,在有条件的基础上,选修课可以开设“中国民族文化”、“中国节日文化”、“中国戏曲文化”、“太极拳”、“中国剪纸,中国结”等,品种丰富的文化选修课让学生既动脑,又动手学习中国文化.

三、教材编写――从“知识性”到“实用性”

与课程设置紧密相连的是相关教材的编写.目前,专门针对留学生编写的汉语国际专业教育硕士专业教材基本上没有,教师们普遍选用的是针对中国学生的相关教材,民族大学曾公布了一份专业参考文献:

(引自《民族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国际学生2010版)》)

这份书单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也比较全面,基本涵盖了开设课程所需的大部分专业书,作为教师备课用书也比较合适,如果用于中国学生也不错,可是作为留学生学习用书则显然过难.虽然从知识性角度来说很专业,很全面,但对于留学生来说并不实用.

笔者以为针对留学生编写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教材应该紧紧抓住留学生多国别、多层次的特点,以“实用性”为原则,做到“以实践带理论”,富有创造性,多使用形象性强的多媒体教材.

首先我们说说如何做到“以实践带理论”.笔者以为,对留学生编写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教材可以试验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的模式,这主要是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说作出的选择.还是以“对外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课程和“课堂教学案例分析与实践”课程为例,如果这两门课合并为一门课后,案例和教学法,相关论文在教材中的比重应该是3:1:1左右,学生重点学习案例,可以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某种教学法的特点,最后通过相关论文加深思考.

再以“第二语言习得”这门课来说,老师的主要参考书是王建勤老师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习得过程研究》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这两本书的理论价值都很高,很全面地介绍了第二语言习得的基本理论,特别是系统介绍了目前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习得过程的研究过程.不过,依笔者的教学经验来看,这两本书都不可能直接给留学生使用,其一是学生水平有限,即便是汉语比较好(HSK在八级左右)的亚洲学生,水平依然达不到直接阅读这两本书,其二是留学生的兴趣点也不在全面了解“第二语言习得”这一理论上,他们感兴趣的是如何将这一理论和自身的学习经历结合起来,以便未来可以应用在自己的汉语教学或论文写作中.那么,哪种教材对留学生适用呢?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一些授课经验谈谈这点.

笔者在授课之初就通过与学生交流确定了一些需要讲到的理论点,如“对比分析理论”“偏误分析理论”“相似度检测语理论”“习得顺序研究”等,在授课过程中配合以大量的练习,例如在讲到“偏误分析”的时候,笔者只是把理论用浅显的语言做了介绍,然后和学生一起做了关于“把字句”、“复合趋向补语”等语法点的偏误练习,同时配合学习比较典型的相关期刊论文,效果比较好,学生普遍反映比较有用.笔者觉得可以将诸如此类的教学经验渗透到教材的编写中,教材才有可能被学生接受.

其次是富有创造性.笔者觉得现在很多针对高级阶段的留学生教材“教”的味道过浓,过于严肃,扼杀学生的创造性.这一点在编写针对留学生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教材时尤其要注意,《方案》中叶明确提到要培养学生的能力,这个能力是要靠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来提高的,仅靠教师“灌输”是不行的,好的教材应该是“启发型”的,能将学生的创造性发挥出来.比如说在编一些教材时,就可以设计一些学生可用的授课模板,给一篇课文,请学生来讲,教师讲评.在比如文化教材可以将课文设计成辩论赛或情景剧的模式,让学生也参与到授课过程中.再次是要不局限于纸质教材,多采取多媒体教材.多媒体教材比较直观,形象性强,非常适合留学生使用.比如说,对外汉语教师的实际教学录像,网络预习和复习软件,汉语专业疑难词汇网上词典等,这些高科技的非纸质版教材或教材辅助产品往往会让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教材编写过程中前期的评估工作.编写针对留学生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教材是一件筚路蓝缕的工作,要使教材问世之后避免“水土不服”,一项很重要的工作是做教材的前期评估工作,比如针对一门上过的课程在学生中做问卷调查,找出课程的难点及学生的兴趣点,写教材的时候作为参考.此外,教材出版之前的试讲也十分必要,可以选取部分或全部作为试讲内容,这样对精选教材内容十分有好处.

四、结语

针对留学生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学位的开设是一个新生事物,其目的在于培养高层次的外籍汉语教师,这对这一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写提出了很高要求.而目前的实际情况是目前关于这些专业的研究极少,课程设置有待完善,几乎没有专门性的教材,大家都还是在自我摸索中前行.希望各位同行能共同为这一专业的科学化和规范化献计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