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尔夫教学法在幼儿手风琴节奏教学中的运用

点赞:31927 浏览:14518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奥尔夫教学法是当今世界流传最广的著名音乐教育体系之一.它创造性地将音乐、语言、动作相互融合,通过元素行音乐,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音乐活动当中.借鉴并汲取奥尔夫教学法中节奏教学的精髓并合理运用到幼儿手风琴节奏教学中,可以增加其教学的趣味性,提升幼儿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能力,挖掘学生自身潜能.本文结合实际教学对其节奏教学理论的应用进行了浅显的讨论,证明了这一论题的可能性和重要性.

关 键 词:奥尔夫教学法;儿童手风琴;节奏教学;运用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5-0225-01


奥尔夫教学法由德国当代杰出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创立.节奏练习在奥尔夫教学法中处于中心位置,节奏是音乐的精髓,奥尔夫把节奏感的培养作为了提高学生音乐素质的中心环节.节奏教学在手风琴幼儿启蒙教学中是一件困难的事,特别是针对动作发育不完全成熟和领悟能力不加的儿童.所以,在幼儿手风琴节奏教学中对于奥尔夫教学法的应用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语言

将语言引入音乐教学是奥尔夫对学校音乐教学的一项伟大贡献,他从朗诵入手,提取“节奏基石”.在奥尔夫之前许多教学者总认为手风琴演奏只限于运用手风琴完成谱面而已,并没有意识到唱和说的重要性.奥尔夫从儿童的顺口溜、歌谣和名字中提取最小的单位,做为教学的起点,用他们作为乐曲旋律或者儿童的朗诵、歌唱的伴奏.

在幼儿手风琴教学中,通过童谣来培养学生的节奏意识是一个提升他们对手风琴学习兴趣以及帮助他们更快掌握节奏型的好方法.

例如谱例:

先教会他用自己的母语和自己熟悉的童谣将节奏大声的念出来,然后在第二节新课中声势练习中以童谣代替“啦”字加入其他的肢体节奏会让他们在实际演奏中熟悉和掌握的更快.

在以往的幼儿手风琴教学过程中,很多小朋友都是靠死记硬背来完成曲目的.我经常会因为某一乐曲的节奏而要不停地给学生们示范,他们在进行演奏时还要卯足了劲给他们打节拍,不经意间就加重了教学的难度:而奥尔夫教育法正是发现了这些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使儿童能更加形象的记忆所学的知识,而不是靠死记硬背.

二、“声势”教学

“声势”就是捻指、拍掌、拍腿、跺脚的简称.“声势”教学是用儿童身体作为乐器,进行节奏训练的一种极简单又有趣的方式.奥尔夫创造“人体乐器”理论是始于他在早期培养儿童节奏感的时候发现他们很难唱准或很难拍准一般的节奏,却观察到他们在走路时节奏十分的统一.奥尔夫教学法的首要原则是一切从儿童出发.针对儿童能力的实际情况,我采用了最简易的声势教学法.首先,由于幼儿独立性差,因此他们爱模仿他人的行为;利用他们爱模仿的这一显著特点,在教学中使用“回声”的方式:教师做简易的声势,小朋友准确的模范重复.其次,幼儿在思维上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思维过程需要靠真实的物体作为形象上的支撑.小朋友们通常很喜欢做游戏,我们可以在他们模仿老师的声势成功后让他们独立完成这一系列的动过,并以游戏的方式逐渐加入更多的肢体动作.这样可以把学生从琴凳上释放出来,让他们沉浸在游戏的欢乐中,不知不觉中接受着各种节奏的练习.

例如《少儿手风琴教材》中的《小酸梅果》这首曲子:

谱例:

这首作品中间夹杂着十六分音符和八分音符,速度比较快,对幼儿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难点.在教学这首曲子的时候,我必须带学生解决2个问题:1.区分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这两种节奏型的差异.2.对十六分音符的时值的把握.

我先给他们设定一系列动作来区分音符时值的长短:第一小节的八分音符先像散步一般匀速行走两步;第二小节的十六分音符拍四下手;到了第八小节四分音符以原有速度原地跳一下,这样可以形象的和他们说明每跳一下是一个四分音符,每走两步就是八分音符,每拍四下手就是十六分音符.接下来由老师用“啦”字代替音符,在小朋友做动作的时候,按他们的完成动作的快慢唱出音符的长短,随后带领小朋友一起唱让其更加深刻的体会到十六分、八分和四分节奏时值的区别.

奥尔夫教学法在幼儿手风琴节奏教学中的运用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奥尔夫教学法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专科论文、学年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8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节奏是音乐的灵魂,节奏的训练是手风琴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也是最基本的一项任务.奥尔夫教学法的一个独特的之处就在于,它充分考虑到孩子们好动的天性,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具体动作,通过肢体的律动表现音乐元素.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快乐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