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质量与影响因素

点赞:8038 浏览:3199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当前大学生就业满意度低、频繁跳槽,这些现象使全社会越来越关注大学生的就业质量问题.本文在对前期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广州某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及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并从大学生、高校、社会三个角度研究改善对策.

关 键 词:大学生;就业质量;影响因素;研究

当前,整个社会都异常关注大学生就业问题,就业率被看做衡量大学生就业情况的重要依据.但由于当代大学生个性突出,他们的就业需求已由“我要工作”的生存型就业转变为“我要好工作”的发展型就业,因此仅仅依据就业率的高低是无法全面、客观衡量大学生就业现状的.近些年,部分高校也已逐步走出,单纯执着于就业率高低的状态,转而更加重视大学生的就业质量.本文将从大学生就业质量概念、现状、影响因素和对策研究等五个方面对大学生就业质量这一热点问题进行分析研究.[1]

一、大学生就业质量概念

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国外陆续有一些与就业质量相关的概念或提法出现,比如工作生活质量(QualityofWorkLife)、工作质量(QualityinJob)、体面劳动(DecentWork)、高质量就业(High-qualityEmployment)等.就业质量最早由国际劳工组织于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它是一个涉及多方满意程度的综合概念.[1]

大学生就业质量与影响因素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大学生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学校学生论文、专升本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9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国内诸多学者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概念、内涵及评价指标进行了探讨.但关于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定义及内涵尚未形成统一的界定,大多数研究者都将就业质量认定为综合性概念.大学生就业质量从宏观上是指大学生与生产资料结合并获得全职有酬工作具体状况的优劣程度;从微观上涉及大学生首次全职就业的准备、求职、签约及获得就业机会后产生稳定主观感受全过程的一个综合概念.

本文中就业质量具体定义为基于意愿就业的情况下,以个人满意度为核心,反映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心理体验,以及生产过程中投入与产出的优劣程度.

二、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2013年6月9日《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正式发布,时逢中国大学毕业生,史上最难就业年而备受关注.该报告基于麦可思研究院对2012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调查研究,以及对2009届大学生毕业三年后的研究.调查数据显示:2012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909%)比2011届(902%)略有上升.在就业满意度方面调查数据显示:在就业的2012届毕业生中,55%对就业现状满意;在就业的2009届大学毕业生中,36%对毕业三年后就业现状满意,另外有38%的2009届大学毕业生在工作半年内离职,其中近九成是主动离职.[2]


当前,就业率是全社会公认的衡量高校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的重要参照指标,高校也一直给毕业生灌输“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念,努力提高就业数量.但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近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能够保持在90%左右,但作为就业质量重要评价指标的“就业满意度”表现却持续低迷.大学生就业半年后的满意度只有五成,三年后的就业满意度更低至不到四成.频繁跳槽,工作满意度低,这都说明大学生就业现状在高就业率的背后所隐藏着的是亟待提高的就业质量.可见,盲目追求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数量并不能真正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这不仅造成了社会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还会带来一定的社会隐患.

三、国内外研究进展

国内外学者自20世纪90年代后,开始集中研究就业质量内涵及结构,还尚未形成统一标准.例如,1998年,马维亚代表国际劳工组织提出,体面劳动,并编制了一套衡量各国,体面劳动,的主要指标体系,其核心即为就业质量,包括就业机会、不可接受的工作、足够的收入和生产性的工作、合理的工作时间、工作的稳定性、社会公平待遇、劳动安全、社会保障、工作与家庭生活、社会对话与劳动关系、经济和社会因素11项内容;欧盟委员会提出了“工作质量”指标,欧洲基金会则构建了“工作和就业质量”指标.2005年―2010年,上述3个国际组织整合建立的就业质量指标体系已在加拿大、芬兰、法国、德国等多个国家使用.[3]

国内学者对于就业质量的相关研究对开展大学生就业质量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研究基础,如赖德胜等在《2011年中国劳动力市场报告》中提出我国各地区的就业质量指标应包括就业环境、就业能力、就业状态、劳动报酬、社会保障、社会关系等6个大维度,20个二级指标,50个指标.在如何评价大学生就业质量问题上,李全林(2005)指出就业质量应包括就业层次(客观性指标)和毕业生的主体指标(如满意程度等)两大方面的内容.程惠娜(2007)等则专门针对高校毕业生群体,对毕业生就业质量的衡量指标和评价体系进行了初步研究.

四、大学生就业质量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为了解大学生就业质量现状及影响因素,我们选取广州某高校毕业生为样本进行问卷调查.

(一)调查基本情况

在己有文献研究结论、预调查和访谈基础上,我们首先提炼出可能影响大学生就业质量的个体因素,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并向大学毕业生发放问卷以展开调查,了解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并分析其影响原因,从而尝试寻找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有效对策.问卷调查内容主要涉及“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和“影响因素分析”两部分,具体为大学生个人特征、社会资源、专业技能、社会实践能力、职业认知能力、就业满意度、工作环境、部门单位、个人岗位、发展空间、薪酬福利等测量指标.

此次调查对象为近三年毕业于广州某高校的毕业生,问卷通过电子、、微信、飞信等方式发送,共回收问卷337份,其中有效问卷321份,有效率为9522%.

(二)调查数据统计分析

1.大学生个体特征与其就业质量的关系

调查数据显示:在个人特征方面,大学毕业生的政治面貌和专业科属显著影响其就业质量,而性别、入学前户藉地、是否独生子女等因素对就业质量的影响不明显.2、大学生社会资源与其就业质量的关系

调查数据显示:大学毕业生的亲属关系、社会关系、校友关系,及其保持联系的社会人士或校友的数目均显著影响其就业质量;同时,父母文化程度、职业类别等因素对大学生就业质量无明显影响.

3.大学生专业技能与其就业质量的关系

调查数据显示:在专业技能方面,大学生学习成绩的班级排名、英语水平及其是否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等因素均显著影响其就业质量,大学毕业生的专业技能水平越高,其就业质量水平也越高.而是否公开发表过专业论文、是否拥有其它专业技能证书等因素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不明显.

4.大学生实践活动能力与其就业质量的关系

在实践活动和能力方面,大学生在校期间有无担任学生干部及担任的类型、从事学生工作的时间、是否参加文艺或学术竞赛、是否在竞赛中获奖、是否有其他荣誉证书、是否做过工作、是否在企事业单位做过就业实习等多个因素均对其就业质量有影响.

没做过学生干部的学生,就业质量最低,随着其参与学生工作级别的上升,其就业质量也随之提高;而参与学生工作时间的长短也与其就业质量水平的高低成正比,时间越长,就业质量水平越高.对于是否参加文艺或学术竞赛、是否在竞赛中获奖、以及是否参与工作的回答给予肯定答案的学生,其就业质量明显高于给予否定回答的学生.

另外,学生获得的其他各类级别的荣誉证书也会帮助其提高就业质量,证书等级的高低与其就业质量的高低成正比.

5.大学生职业认知水平与其就业质量的关系

大学毕业生是否接受过职业或就业辅导、是否有明确的求职目标、是否有明确的职业规划等因素,均显著影响其就业质量.点差数据分析显示:接受过职业或就业辅导的学生,其就业质量高于没有接受过指导的人;求职前有明确目标的学生,就业质量状况好于那些找工作时漫无目的的人;有过职业生涯规划的学生,其就业质量高于在这方面欠缺的人.

综上所述,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个体特征等因素均对大学生就业质量无太大影响,而社会资源、专业技能、成绩排名和英语水平、实践活动能力、参与学生工作的时间、是否在文艺或学术竞赛中获奖、是否参与过就业实习以及是否有明确的求职目标、是否有职业生涯规划等因素,均对其就业质量产生了显著正向的影响.

五、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对策与建议

大学生就业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系统问题,需要政府、用人单位等社会力量与高校、学生自身共同努力,力求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

学生角度

根据研究结果,笔者认为大学生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为提高自身就业质量努力:

客观分析形势,坚定信念,不怕挫折

培养大学生在校期间养成关注就业形势、就业信息、国家相关政策的习惯,树立自强、自立的信念,结合自身的优势、劣势,理性、客观地分析当前就业形势,做到既不盲目乐观,也不盲目焦虑,提前做好面对挫折的准备,以积极地心态在竞争中锻炼自我.

2.夯实专业知识,锻炼专业技能,提高学习能力

大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和能力,这不仅需要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还要注重专业技能的学习,特别是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的能力.同时,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综合化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参加学术讲座、专业社团活动、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等多种方式来获取新知识,了解学科发展前沿,并在活动中注重知识的运用和转化,自觉地把课内外所学各种知识进行加工整理、融会贯通,提高自我的综合学习能力.

3、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锻炼实践能力,积累社会资源

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既能锻炼实践能力,也能积累社会资源.转变,等、靠、要,等消极、被动的做事态度,加强亲属间的联系和沟通,注重同乡联谊,与同学、师长、同事良性互动,相互扶持.大学生应该在这种人际网络建设中更加积极主动,把握机会,积极开发社会资源.[4]

正确认识自我,确认职业目标,做好职业规划

有效的职业规划是以正确的自我认识为的基础的,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工作中要有意识地进行自我探索、自我剖析,充分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能力和价值观,找准职业锚,在充分了解信息和整合资源的基础上合理选择职业目标,做出择业决策,真正实现,人职匹配,实现大学生由择业、就业逐步到职业、事业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高校角度

对于高校而言,提高大学生就业率,提升大学生初次就业的质量是其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体现.根据研究结果,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以市场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使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接轨.大学生就业己步入了市场化的进程,高校也必须借助市场化的手段和策略创新和发展人才教育培养方式,以应对市场的变化和挑战.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积极开展毕业生就业前景可行性调研和预测,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将招生规模、专业设置、学生培养与就业挂钩,根据市场需求适当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教学,形成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在培养模式上,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为目标,加强学风建设,完善学生知识结构,树立高校人才品牌.同时,高校还要与企业建立长效互动的关系营销,大力推进校企合作,积极探索校企联合培养新模式,使人才能力结构与企业岗位要求无缝对接,真正实现企业、高校、毕业生的共赢.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

职业规划的目的是要塑造一个完善的人,它不是把人作为、职业搜寻的工具,而加以培养和对待的,它的目的是要指导个体追求全面人生幸福成功就业,只是低层次的目标,而最终目标是要达到、人职匹配,实现充分的个人发展和个人价值的体现,因此职业规划教育不仅要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而且要贯穿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全过程.从学生一入校就进行职业规划启蒙教育,对学生由灌输性指导转变为内需性指导,由功利性指导转变为发展性指导.加强职业规划课程体系建设和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建设,探索构建本土化的高校系统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与实践体系.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与专业课程相结合,专业课教师也要在专业教育中渗透职业生涯规划理念,使学生以自身的职业目标为指导致力于培养其未来职业岗位技能与能力的学习,形成专业知识学习、职业规划教育和实践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营造全员参与的良好氛围.

(三)社会角度

在实际的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在毕业前,通过自身和学校所获得的准确、有效的就业信息是极为有限,他们只能在信息不对称的劳动力市场上到处乱碰,因此,政府应该构筑统一、高效的大学生就业公共怎么写作体系,给大学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充足的就业信息,帮助其顺利就业.[5]

1、逐步建立专门针对大学生的全国统一的就业市场信息网络,便于所有用人单位和大学生通过互联网及其他公共传媒在全国范围内自由地获得招聘、求职、工资价位、劳动法律法规等信息,并可通过互联网获得职业介绍和职业指导.

2、大力培养和发展信息人员队伍,完善信息采集、流通、分析的制度和机制,构建现代化信息系统.

3、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就业市场监测分析制度,各有关部门要共同对全国大学生就业市场信息网运行情况进行监测,并定期向社会公开发布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状况分析报告.,与此同时充分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以保证所获信息的准确性,

4、规范就业市场行为.包括加强就业信息网络的监管力度,避免虚检测、欺诈就业信息充斥网络;运用政府政策引导、社会舆论监督等手段来规范用人单位的用人行为,用科学人才观指导大学生聘用工作,构建大学生聘用公平竞争机制.

[参考文献]

[1]刘素华就业质量:概念内容及其对就业数量的影响[J]人口与计划生育,2005,(07):29―31

[2]麦可思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就业蓝皮书: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3]陈韶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系统的建设[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9―12

[4]冯永龙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2):141―142

[5]柯羽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中国高教研究2007,(07):82―84

(作者单位: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学生科,广东广州51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