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修养与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点赞:3283 浏览:796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0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本文通过对文学与音乐的内在联系,阐明了音乐本身具有文学的某些本质特征,音乐作品常直接来源于杰出的文学作品,以及音乐创者直接受文学的影响,进而分析文学对音乐情感、音乐思想的影响,提出了21世纪,我们不能弱化文学知识的学习,而要在重多吸引人眼球事物中注重人文、哲学、自然等知识的积淀,把自己培养成真正的素质型音乐人才,而非纯技术性人才.

关 键 词:文学修养;音乐鉴赏;音乐情感;音乐思想

文学与音乐是缪斯神殿中最动人心弦的艺术,他们像盛开的两朵并蒂莲,高雅而光芒四射.在国家实施人才战略工程的今天,全力打造“素质时代”,“音乐是艺术中的艺术”(托尔斯泰),音乐教育成为人们培养素质的一个基本选择,受到大众津津乐道.文学在古老的中国有着深厚的积淀,而如今有一种倾向,就是轻视文学的修养,重视音乐本体的学习,殊不知一个人的音乐水平不但受本人音乐知识水平的制约,还受总的文化、艺术修养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所以,加强文学修养,更能提高我们的音乐鉴赏能力与审美情趣.

一、文学修养与音乐本身存在着内在的联系

“中国音乐与文化接轨,中国音乐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而是被赋予了丰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样对中国音乐鉴赏就不是孤零零的乐曲和抽象的形式分析,而是和文化、人生、美感连成一体的活的过程,活的律动.”可见音乐与文学是密不可分,共生共荣,互相渗透.

1.音乐本身具有文学的某些本质特征

用音乐语言叙事,肖邦的叙事曲以丰富的音乐语言叙说波兰的英雄史诗,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运用音乐冲突揭示人类艰苦卓绝的斗争,舒曼在《狂欢节》中以精确、巧妙的笔触勾勒的人物形象个性鲜明,呼之欲出;这些都可以在文学作品,比如莎士比亚的戏剧、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中找到鲜明的对比.音乐艺术的某些表现形式与文学创作的某些本质特征是一脉相承的,并且通过文学对音乐的影响,这些相关的因素亦逐步强化,加强并丰富了音乐的艺术表现力;比如,音乐中的戏剧性,本来戏剧性是文学作品内容的主要特点,文学作品往往运用戏剧性来展现客观世界的各种矛盾和斗争,而音乐作品同样可以充分展示戏剧性,以法国号吹奏的《马赛曲》片段则代表拿破仑军队的进犯,在展开部中俄军抗击的主题动机片段与《马赛曲》主题的片段时而互相交错、短兵相接,时而对比叠置正面冲突,矛盾逐渐激化形成全曲.有的乐曲发展以文学作品情节为线索,与文学构思同步,如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与幻想变奏曲《堂.吉柯德》.我们要对文学语言、文学情节、文学意境、文学人物刻画等文学知识点进行认真学习,培育一定的文学修养,这样我们便可以领悟音乐作品中的某些元素.

文学修养与提高音乐鉴赏能力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文学作品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专升本论文、硕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2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2.音乐作品常直接来源于杰出的文学作品

著名作家小仲马讲过:“50年以后,也许谁都不记得我的小说《茶花女》了,可是威尔弟却使它成了不朽.”意大利歌剧大师威尔弟的歌剧《茶花女》使小说获得更高的审美价值.莎士比亚、歌德、托尔斯泰是文学史上的大家,无数作曲家从他们的杰作中吸取营养,写就了一曲曲光辉的篇章,莎士比亚笔下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在戏剧舞台上久演不衰,倾到了一代代多情的青年男女;取材于莎氏戏剧的序剧《仲夏夜之梦》,歌剧《奥赛罗》、交响诗《哈姆雷特》,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了不朽的音乐作品.还有《浮士德》《战争与和平》等等是吸引许多作曲家创作的题材,音乐直接来源于文学作品,来源于作家的创作灵感,这些作曲家们又不仅从不同侧面展现了原作的特点,还以丰富的音乐语言使原作获得了新的生命.同样,不少文学名著的光辉形象、深刻感情、丰富意境在大音乐家的作品中,不仅获得生动的再现,而且具有更感人艺术魅力.那么作为音乐鉴赏者就要有相应的文学鉴赏水平,对一些由文学作品改编的音乐作品就更能全面把握.

3.伟大的音乐大师常同时又是文学爱好者

有大成就的音乐家都有着超凡的文学修养,纵观古今中外的音乐家,无不与他本身过人的文学才能相关.舒曼的文学才能,使他置身于当时杰出的作家之列,他读中学时,就翻译过古曲名著,写作了许多抒情诗、三部戏剧与两部长篇小说,这使他的诗乐完美结合,音乐的诗意形象与韵味具有长久感人的威力,李斯特称他是“把伟大的美好的诗艺与伟大的美好的音乐结合起来”集于一身的杰出例子.多才多艺的门德尔松,从小就受到良好教育,12岁就能写出有思想境界的作品,他的文学素质使他的音乐充满诗情画意与丰富的想象力.肖邦从小爱好音乐,十几岁就能写诗、编小剧本,肖邦对音乐那种细腻、丰富的感受,多层次的揭示与表现,他那种既有大空间,又落地有声的音乐与他的文学才华分不开.在中国更是讲究音乐与文学的和谐统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中国文人传统熏陶下成长的历代知识分子,诗、乐才能兼备者不计其数,也只有诗、乐兼通者才能叫“才”,地位才最高,古文人阮籍以“夜不能寐,起坐弹鸣琴”的《咏怀诗》扬名文坛,而他正是《酒狂》的作者,用诗、乐来抒发人生悲与喜,得与失.还有唐宋“八大家”多“会弹丝,会品竹”.所以说,文学修养不仅是作曲家、理论家的催化剂,对演奏家的表演再创造同样很重要,它可以使音乐的情感体验更丰富、深刻,想象更自由、开阔,理解、领悟更有广度与深度.钢琴家傅聪的中国古典文学修养,对诗歌、小说、戏剧的热爱,尤其喜欢李白的诗,使他能从广阔的艺术意境去体会音乐的境界,他能演奏出“肖邦的灵魂”,就在于肖邦的意境很像中国艺术的意境.由此可见,音乐家通过文学修养可以丰富音乐家的想象力与情感体验能力,提高其感受力与领悟力,使其创造出既有哲学高度,又有洞察人类心理的深度.

二、文学修养提升人的情感品位,让音乐更具有感染力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一句名言.在所有的艺术形式中,音乐是最擅长于抒发情感,是最能拨动人的心弦的艺术形式,它借助声音这个媒介来真实地传达、表现和感受审美情感.音乐表达人的情比任何其他的艺术形式都更直接、更真切、更深刻,然而,文学却与培养人的情感品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1.文学深化了音乐的情感内涵

音乐所表现的最广泛的内容就是情感,例如亲情、友情、恋情、乡情等,但文学能深化音乐的情感内涵.有一定文学修养的人,必定对音乐的鉴赏有自己理解,而且对音乐的鉴赏的情感高度不一样.如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的最后一个乐章的第一乐句“啊!黄河,怒吼吧”,音乐上采用了突发式的上行跳进,较强的力度,连续的切分节奏等表现了中华民族反抗异族侵略的愤怒形象.有文学修养的人,就必然有着诗人一般的情怀随着音乐起荡,而没有文学修养的就难于读其内涵.我们也不难想象一个没读过书的人去品尝高雅音乐,正如我们的父辈把音乐看的神圣,认为那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才能去聆听的东西一样,为什么呢,不言而喻,因为父辈们读书太少,缺少文学修养,在情感的厚度和高度上积淀不够,只有一定的最为原始的本能的情感体验.

2.文学让音乐变得更美

老舍说:“文学的本质是美.”音乐本质也是美,这独特的美是什么?是“韵”.著名作家陈村在一篇《听E小调》的文章里,提到了他对西方古典音乐的钟情.他写道:“那个黑夜,我坐在自行车的书包架上,紧紧抱住胸前的别人的唱片.我们走了很多路.我们很穷,没有唱机,但我们想听E小调,有音乐可听时,我们总是很快乐.帕尔曼手起手落,门德尔松在安抚着我,令我觉得梦幻般的美好.”这就是一位文学大师与音乐的对话,检测若陈村没有文学修养,哪来这般欣赏音乐美的境界,境界就是品位.当然,音乐无疑对文学也有着更加深刻的影响,早年听一位军旅作家讲课,有一句对我至今影响深刻,他说:“写文章就像弹钢琴一样,悦耳动听的文章必有几分姿色.”这可见,文学的美与音乐的美也有着必然的联系,文学让音乐变得更美.

3.文学让人的情感变得更为丰富

文学用文字表达喜、怒、哀、乐,而音乐是用语音、节奏、音调等来表达人类情感,这种共同之处就注定文学与音乐有着必然的联系.二胡叙事曲《新婚别》又以我国著名诗人杜甫的《新婚别》为依据创作的同名二胡叙事曲,则以悲怆的音乐再现了“安史之乱”中人民的不幸与热爱祖国的深情,叙事曲又以作品中情感作为线索的,在表现官差征新夫时,新婚夫妇苦苦哀求,以二胡的揉弦、颤音、滑音、抖弓等技法描绘新娘心情的细致变化,使乐曲情感的抒发细腻、深刻,扣人心弦,令人荡气回肠.再如柴科夫基的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由中提琴和单簧管二重奏唱出的柔美、缠绵、忧郁的副部主题,抒发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纯洁、甜美的爱情.文学作品中有丰富的人的情感表现,在欣赏乐曲中自然饱含情愫.

三、文学让音乐更具有思想性,充分展现音乐的社会功能

有人说:仅仅感受音乐而不思索音乐会失去音乐的真髓,仅仅思索音乐而不感受音乐便丢掉了音乐的灵魂.音乐往往较为注重人的情感直接表现,即直觉,但它往往又是人思想的流露.

1.音乐需要我们用心去聆听

音乐是听觉艺术,通过耳朵,音乐进入我们的心扉.然而,听赏并不是唯一的音乐感知方式,音乐可听,而且可看、可读.相对于文学和美术而言,音乐希望我们“全方位”地投入,音乐沉入我们的脑海,在我们的理智思索和感情生活中激起久久不衰的共鸣.③已故钢琴家阿图尔鲁宾斯坦在年老体力不支时,不能随心所欲在钢琴上弹奏.他常常坐在躺椅中,拿起那些非常喜爱、但由于技术困难眼下又不能立刻在琴上弹出的乐谱,一边阅读,一边在脑海中想象着理想的演奏.在读乐中听,听到的不是外在的“声”,而是内心中的理想之“音”.当然,这是一种较高的境界.这就是说我们要用思想去听音乐.

2.音乐的思想性根植于民族文化之中

音乐不是在真空中产生,它有其自己的历史文脉和社会情境,理解音乐也就不能脱离其中的关系.在音乐鉴赏中,对音乐丰富、深厚的文化底蕴要有所了解,这样,我们所得到的就不是一个个孤零零的乐曲和抽象的形式,而是和文化、人生、美感连成一体的活的过程,活的律动.如关于“月”的主题,在古琴中有《关山月》《良宵月》等名曲,在二胡中有《二泉映月》《月夜》以及合奏曲《春江花月夜》《花好月圆》《彩云追月》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曲,月在中国传统音乐中的重要性是与她自身所含有的文化意蕴分不开的,我们便会想到“月”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蕴:和谐、宁静、妩媚、柔情、洁净,代表中国文化儒性的一面,这就是自己的思想、情感等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关于“悲剧”这个主题,它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个重要主题,根据司马相如写作的《长门赋》创作出琴曲《长门愤》,采用委婉曲折的音调,着力刻画女主人公凄凉悲苦的心境,“极尽愁苦悲思,其音如泣如诉.”其中既有“低徊曲诉有不得申诉之苦”,又有“高声长号,极尽哀思之能事”;还有《昭君怨》《汉宫秋月》等表现了主人悲剧性的命运,这些音乐作品都赋予了明显的思想,通过读文学作品更能掌握音乐的主题.

3.音乐的思想性更能渗透人心

在社会中,音乐是鼓舞士气的战斗“号角”.古代军队作战中,交战双方都善于用音乐来鼓舞士气.大家熟悉的许多典故,如一鼓作气、金鼓齐鸣、重整旗鼓等等,都生动地刻画了音乐的这种功能.用催人奋进的音乐鼓舞士气,是我党我军政治工作的光荣传统.许多领导干部包括领袖人物都善于运用音乐开展思想工作,曾亲自修改《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歌词.七十年代八大军区领导班子调整,他在召集司令员们开会前,带领大家高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既活跃了气氛,又发出了“预先号令”.同志担任经一军团政治部主任时,发现有些同志《国际歌》唱不准,就亲自教唱,深入浅出地讲解歌词,使官兵们在歌声中坚定自己信念.同志经常在重要场合和人民群众一起高唱《团结就是力量》,鼓舞全国人民拧成一股绳,以昂扬的精神去战胜一切困难,夺取更大的胜利.我个人认为,进入21世纪,随着都市大众文化的高速发展,流行音乐逐渐占据了审美领域的上风,而严肃音乐则走上了一条充满荆棘而又鲜为人理解的探险之路.目前,创新正成为音乐家吸引票房收入的关键,这是一件好事,但我们不能一味迎合观众的口味,而应加以引导,展示音乐的思想性.


文学与音乐犹如珠联璧合,提高文学修养必将促进我们更“读”懂音乐,提高我们对音乐艺术的评判能力,提高我们的审美情趣,提高我们的艺术品味,增强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健康的音乐审美情感,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④这就要求我们随着21世纪信息时代的到来,我们不能弱化文学知识的学习,而要在众多吸引人眼球的事物中注重人文、哲学、自然等知识的积淀,要在涉猎音乐专业书籍的同时,还要做到开卷有益,广泛阅读,把自己培养成真正的素质型音乐人才,而非纯技术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