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胡大村入选国家级传统村落名录所想

点赞:21603 浏览:9612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胡大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第一批名单,成为国家保护重点,避免濒临消亡.和胡大村有相似遗存的古村落面对建立传统村落名录契机,应积极探索符合地域特色的措施,保护并传承中华历史文化遗产.

关 键 词:胡大村;传统村落名录;城镇化;保护

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6-0253-03

一、胡大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的重要目标.早在2012年4月,在冯骥才等先生倡议下,国家决定由住房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等四部局,联合启动了中国传统村落的全面调查与认定,并确立了《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形成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村落遗产三大保护体系,这是我国在文化建设上迈出的重要步伐.

2012年12月17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公布了第一批列入名录的646个传统村落名单,我市麦积区新阳镇胡大村榜上有名.进入名录的传统村落将会成为国家保护的重点,这意味着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出现了重大转机.

传统村落是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等,应予以保护的村落.入选国家级传统村落需具备传统建筑风貌能较完整体现一定历史时期的传统;选址和格局具有传统特色和地方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民族或地域特色,传承形式良好;我市麦积区胡大村属于上述一二种类型的典范.

这个被黄土山坡环绕、依地势而建的村庄,房屋院落存有明清建筑,大多数人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社火、庙会、祭祀等风俗延续了数百年.站在胡大村后的堡子向村庄望去,和许多新农村建设给人固有的印象一样,这个村落的建筑约有一半以上被崭新的砖瓦小二楼取代,水泥硬化的村路展现出现代新农村的气息.这样的村落在天水农村随处可见.为何胡大村能入围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如果不了解胡家大庄的历史和传承,自然会有所怀疑.

由胡大村入选国家级传统村落名录所想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村落的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硕士论文、学年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5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胡家大庄村被人们简称为胡大村.胡氏先祖可追溯到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年至1390年),曾在安徽的胡氏先祖为了躲避战祸及水患,不断向西迁移,最终在今新阳镇龙王庙一带定居.后因地势受洪水威胁,迁入地势较高的今胡大村所在地.胡大村有新阳镇唯一的保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道教“清池观”,明清时期的四合院古建筑,建于明崇祯十年间的大型古土建筑胡大村堡,历时三年于明崇祯十三年间修建的总门楼和西门楼等,可谓古迹众多.

现胡大村占地面积3323亩,全村近4000人,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村庄.胡大村的民居建筑布局,符合“以人为本”的村落布局及“天人合一”的传统建筑理念,基本以矩形排列,按总门、西门、头门、七门进行布局,轴线突出.据勘测,胡氏先祖在开始规划老庄时,以两纵四横的格局建造,分成大小什字路口,道路宽广.在新时期的建设发展中,人们一直遵循着村落原有街巷布局和道路规划设计理念,传承较好.随着向东南方的发展扩建,形成如今三纵五横的布局.在胡大村,看不到农村特有的乱占乱搭建现象,宽阔的每条村路,车辆都能行驶到每家每户门前,整齐划一,这是其亮点之一.此外,村民对传统文化遗存、文物的保护意识十分强烈,流传下来的牌匾、砚台、宫灯,明朝翰林院的官薄、印有翰林院字样的纱灯等文物都保存得较为完整.近年来,村委会在传统文物的保护、修缮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至今村里还保留着传统秦腔、文武长板、传统古乐队等非遗项目.胡大村之所以能入选传统村落名录,就因它存留下的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村落遗产.

二、传统村落的普遍现状和面临的窘境

传统村落是祖先留下的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宝贵遗产,体现着当地的传统文化、建筑艺术和村镇空间格局,反映着村落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是诠释过去农耕时代特定生活方式及其文化习俗的空间文本.

村落是农耕生活的源头,中国五千年的农耕文明形成了千姿百态的传统村落,如今至少一半中国人还在这种“农村社区”里生活,享用着世代相传的文明.可以说,每一座蕴含传统文化的村落,都是一处活着的文化遗产,体现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精髓和空间记忆.经历了长期的传承,包含着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历史智慧,厚载着先人的嘱托和期望.因此我们要建设美好家园,必须保护民族的根性文化,保护并传承传统村落遗产.


可是,最近一些村落调查和统计数字令人心头骤紧.有资料显示,在21世纪初的2000年,我国自然村总数为363万个,到了2010年锐减为271万个,仅仅10年内减少90万个,平均每年消失9万个,每天有1.6个传统村落消亡.对于我们这个传统的农耕国家可是个“惊天”数字,它显示了村落消亡的势头迅猛.

传统村落的消失,不仅意味着灿烂多样的历史创造、文化景观、乡土建筑、农耕时代的物质见证泯灭,同时,还意味着大量从属于村落的民间文化也随之灰飞烟灭.

在保护名录没有出台之前,和胡大村相似的村落面临的普遍问题是人多地少.行走在胡大村街上,可以看到有些硬化的街道疏修,渠沟和河道里可见各种生活垃圾;另外,由于年久失修,很多古建筑梁柱歪斜,青瓦残破,人不能居住.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部分村民新建住房,不少古建筑遭到破坏,还有一些古建筑没有资金进行维护修缮,已经面临倒塌的危险.近年来村委会规劝制止村民不能拆除具有保护价值的古建筑,因拆建问题干群矛盾尖锐.据了解,对于传统古村落的保护,以前是没有财政预算的,当地没有专项资金,也没有出台过具体的保护规划和实施措施,所以保护工作明显滞后.

传统村落是在长期的农耕文明传承中逐步形成的,凝结着历史的记忆,反映着文明的进步.在中国数千年的农耕文明中,象胡大村这样有价值的村落众多,它们如同社会的基因一般,记录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民风民俗信仰.然而,在急剧的社会变迁过程中,传统村落却在日渐凋零,建筑坍塌、民俗淡化.人们如不能认识到传统村落的重要性并加以合理保护,它将会快速地消亡.三、传统村落消亡的诸多原因

中国的文化是农耕文化,传统文化的根在农村.作为拥有悠久农耕文明史的国家,我国遍布着众多形态各异、风情各具、历史悠久的传统村落.天水是历史文化名城,在岁月的长河中,遗留下了许多村落.虽然我市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在不断提高,但要面对的现实情况是:一是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和工业发展的突飞猛进,年轻劳动力向城镇大量转移,导致的空心村现象加速了传统村落的凋敝和损毁,许多农村基本上成为“老人村”、“小孩村”,村落的生产生活瓦解,空巢化严重,造成了传统文化在传承和发展中后继无人,村落的消亡势所必然.二是因管理者的文化觉悟等原因,重经济轻文化、重开发轻遗产、重建设轻保护的建设性破坏文化遗产现象时有发生,传统村落正在加速消失.

胡大村是中国农村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随着城镇化发展,村民有的外出务工,有的搬去城市或无序建新居而破坏古建,传统村落原有的历史风貌受到破坏.村落缺少有意义的公共文化生活,留守村民的日常生活呈现出碎片化、个体化的特征,主要靠打牌、看电视等方式打发时间,较少举办民俗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消失.传统村落的破坏或消失,毁掉的不仅是各具特色的民居建筑,更重要的是其中蕴含的丰富传统民俗,从宗族谱系到祭祀礼仪,从婚丧嫁娶到饮食服饰,从乡规民约到节庆民俗等,它们因村落的存在而存在,是村落不能脱离的“生命土壤”.

“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上在农村,文化的多样性也在农村,民族之根深深地扎在农村.”冯骥才说,“无论从它的规模、内涵还是价值来讲,中国古村落都是一个最大的文化遗产”.传统村落是斑驳而丰富地呈现着它动态的嬗变的历史进程.传统村落真实地反映了农业文明时代的乡村经济和极富人情味的社会生活,对于历史的传承,比文字记载更准确、真实.然而,它又是极其脆弱和不可再生的,一旦破坏,则无法恢复.多年来,冯骥才等学者一直为传统村落的保护而奔走呼吁.他曾说,“我国的很多传统村落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一座传统村落就如同一本厚重的书籍,如果不加以悉心保护,有可能尚未翻开,就已经湮没了.”因此,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刻不容缓.

四、传统村落亟待保护

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农耕文明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也是维系华夏子孙文化认同的纽带.村民们对家园的热爱,对先祖文化遗存的珍视,从家家户户保留门额上题字的蕴意中透出.当前古村落的保护很困难,因为它是依然活着的古老社区.随着大规模的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等,我国自然村落数量锐减.

传统村落保护是一个历史性的文化工程,传统村落的未来何去何从?政府的态度很关键.面对严峻形势,我国全面贯彻落实关于“古村落的保护就是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对于物质遗产、非物质遗产以及传统文化的保护”的讲话精神和加强保护工作的指示,开展传统村落调查,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和改善.依照印发的指导意见,各地已启动了修缮保护工程,国家有关部门正在建立的国家、省、市传统村落保护目录,实行分级保护、制定保护规划、安排保护资金.甘肃省升级传统村落保护专项资金的设立正加快研究,并制定《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编制指引》,加快推进保护规划编制,实现保护规划“一村一策”.此举正如一场及时雨,将有助于保护和发展我省传统村落文化.

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需要研究与尝试,可以和谐统一,互为动力.保护是历史性的系统化工程,充满挑战且任重道远,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善.一是建立有效的法规和监督机制.传统村落保护须有法可依,以法为据.要建立并完善国家和地方传统村落名录;同时,建立监督与执法机制.由于传统村落依然是生活社区,处于动态的变化中,保护难度大,只有长期不懈的负责任的监督才能真正保护好.政府官员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不能对文化失职,更不能失语,要有文化责任和眼光,避免短视行为.二是传统村落的现代化.保护传统村落绝不是原封不动,应贯彻“有机修复”的理念.村落进入当代,生产和生活都要现代化,象胡大村同样居住的人们有享受现代文明和科技成果的权利.要在符合保护规划要求的前提下,优先安排传统村落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怎么写作设施建设项目,改善居住条件,提高人居环境品质.西方国家在城市历史街区保护中采取的一些方法能给我们借鉴,如他们在不改变街区历史格局、尺度和建筑外墙的历史真实的前提下,改造内部的使用功能,甚至重新调整内部结构,使历史街区内的生活质量大大提高.三是提高村民的文化自爱.传统村落的保护更应该是村民自觉的行动,文化只有首先被它的拥有者热爱才会传承.如果当地人不认同、不热爱自己拥有的文化价值,我们为谁保护呢?所以对村民进行文化的启蒙,提高他们的文化自觉和自信,促使他们珍视和爱护自己的生活和文化,让他们懂得自己所拥有的生活和文化是重要的资源和遗产.

目前,传统村落保护的经验在世界范围内也寥寥无几,因为没有一个国家专门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做过具体工作,传统村落保护没有现成模式可套.所以,我国传统村落的保护属于一个另类项目,没有任何理论支撑,需要积极与各方专家、有识之士进行沟通交流,通过多学科的解惑,才能完成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同时,做好数据库,留下影像、文字记录等具体工作.

五、建立传统村落保护名录的意义

新时期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传承前人留下的历史文化遗产,体现了国家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自觉,有利于增强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自信;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延续各民族独特鲜明的文化传统,有利于保持中华文化的完整多样;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保持农村特色和提升农村魅力,为农村地区注入新的经济活力,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如今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对传统村落进行过全面盘点和整体保护.我国这样做,体现了我国作为一个文化大国深远的文化眼光和高度的文化自觉与自信,以及致力坚守与传承中华文明传统的意愿.

可以说,中国传统村落从困境中走出,它独有的价值终于被我们认可,并在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外另列一类,即“中国传统村落遗产保护”纳入国家的历史文化遗产“谱系”中.十年前我国只有文物保护,经过近十年各界同仁的努力,拥有了物质遗产、非物质遗产、村落遗产三大保护体系,使中华民族的历史财富得到全面和完整的保护,这是我国在文化建设上取得的新成就.

当然,我国传统村落保护才刚刚开始,它有待于系统化、法治化和科学化,需要相关的理论支持和理论建设,需要全民共识和各界支持,需要知识界的创造性的奉献,以使传统村落既不在急剧的时代转型期被甩落,也不被市场化开发得面目全非.我们要用现代文明智慧善待历史文明,把中华文明延续传承,使传统村落在传承历史文化、旅游开发、爱国教育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