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伊朗长大》政治题材动画创作方法

点赞:12018 浏览:4821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法国政治题材动画片《我在伊朗长大》,将伊朗残酷的战争与严苛的社会环境都融化在一个小姑娘的成长过程中,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从中我们应当反思,为何中国历史上的政治题材动画犹如昙花一现,为何当代中国鲜有政治题材动画问世,是题材问题还是创作问题?对比后我们得出推论,题材不应拘泥于形式,政治题材的动画片非常具有潜力,但要做到“以人为本”,只有将目光关注于人的矛盾、人的发展,从个人折射社会,才能唤回政治题材动画的生命力.

[关 键 词]《我在伊朗长大》;政治题材动画;以人为本

任何艺术的题材都应是开放的,美术可以表现山水的悠远,也可以表现战争的残酷;音乐可以表现清晨的静谧,也可以表现命运的悲壮;电影可以表现爱情的甜蜜,也可以表现法制的严肃.动画也一样,动画不是小孩子的专属,它是一个开放的形式,可容纳任何题材,当然也包括政治.当法国动画片《我在伊朗长大》走入人们视野时,就以厚重的历史背景,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独立的政治态度,获得了一片赞誉.它有力地证明了政治题材同样可以在动画中扎根,并结出丰硕的果实.

《我在伊朗长大》的成功也带来一种反思,为什么中国历史上的政治题材动画犹如昙花一现,为何当代中国鲜有政治题材动画片问世,为何《我从伊朗长大》能够获得奥斯卡的垂青?我们应该审视自身,眼望世界,并最终找到答案.我们认为,政治题材的动画片有存在的沃土,前提是创作立意点的选择.“以人为本”将成为此类动画片生机勃勃并最终影响到全人类的关键之所在.

一、一部片子

(一)基本信息

作者:女插画家MarjaneSatrapi,1969年生于伊朗.2001年出版自传漫画《我在伊朗长大》,横扫各国漫画大奖,包括:“2004年德国法兰克福书展――最佳漫画奖”“2002年法国安古兰国际漫画节――年度最佳漫画奖”,有十五国译本,全球销售二十万余册.2007年改编为电影,获得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奖,并入围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

(二)剧情梗概

《我在伊朗长大》就改编自MarjaneSatrapi的同名漫画,以自传的形式讲述了作者的成长经历,反映了伊朗的社会变迁.

1979年,伊朗发起伊斯兰革命,社会动荡不安,革命的失败更使伊朗失去的希望,人民苦不堪言.九岁的Marjane早熟、敏感,她聪明地瞒过爪牙,迷上了西方朋克乐队和流行音乐,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两伊战争爆发后,14岁的Marjane被父母送到奥地利上学.在那里,Marjane身为伊朗人,遭遇了歧视与自卑困扰.最终她克服了心理障碍,赢得大家认可.但爱情的伤痛和对家乡的思念,使她回到父母身边,此时的伊朗身处战火,宗教对妇女的限制越发严苛,Marjane不得不离开家乡前往法国,去追求一个光明的未来.[1]

(三)观感

整部片子用八个字可以概括:以情感人,以小见大.

1浓浓家庭温情.在片中,父母对Marjane的宠爱无处不在,Marjane外出留学时,父母等的焦虑,接起时的激动,中碎碎的嘱咐,一如每个中国家长对远在他乡孩子的浓浓牵挂.同时,Marjane的奶奶是片中的灵魂人物,她坚强独立,有幽默感,她谆谆教导小Marjane永远保持自尊、忠于自我.也会在Marjane陷害了无辜的人时,一改往日慈祥冲她大喊大叫,她让Marjane最终成长为一个善良与独立的人.

《我在伊朗长大》政治题材动画创作方法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政治类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大学毕业论文、在职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9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2女孩的成长故事.片中小女孩Marjane从天真无邪的孩子成长为一个独立女性,经历了阵痛与迷茫.在很多人的生活中,都可能会遭遇像Marjane一样奔赴异乡、失恋、放弃自我、离婚、忠于自我、追求自由的人生经历.人不怕遭遇挫折,重要的是挫折之后的成长.Marjane的成长故事给了我们力量和勇气.

3从细节展现战争之残酷.这是一部大时代的小人物的故事.小小年纪的Marjane亲身经历了反对皇帝暴政的革命运动被镇压;大伯被逮捕和处决;两伊战争使国家满目疮痍等这些都在生活的细节中一点点展现.

4、浓烈的爱国情感.因政府的高压统治,伊朗人生活痛苦,但仍然体现出撼动人心的民族精神.Marjane留学时因自卑,说自己是法国人,却受到了灵魂长时间折磨,最终有一天她大声的承认自己是伊朗人,并且回到了自己热爱的国家.片中,伊朗人民在高压的政治环境和残酷的战争中,仍然相信自己的国家会越来越好,让人肃然起敬.


二、一个反思

面对《我在伊朗长大》的成功,我们应该反思――中国历史上不乏政治题材的动画片,尤其是在抗战和“文化大革命”时期,但比起脍炙人口的《小蝌蚪找妈妈》《大闹天宫》等影片,它们仅仅昙花一现.是题材本身的缘故吗?还是有其他更深层次的原因?

(一)中国历史上不乏政治题材动画片

1.抗战时期的动画.这时的动画多以“抵制日货,救亡图存”为内容,如《同胞速醒》《精诚团结》《勿忘国耻》等;还有以反帝反封建为题材的宣传片如《狗侦探》《民族痛史》等.如《精诚团结》为1932年万氏兄弟导演.“影片中出现一条头上写着‘日帝’的大虫,正在蚕食一张桑叶的东北角,桑叶上标有‘中华民国’字样.一群中国民众扛着铁锹,齐心协力地用土把被吃掉的东北角填盖上,这时画面上重复出现了‘精诚团结’的标语.[2]38

2.“”时期的动画.“”是中国动画的特殊时段,艺术形式的单一与政治倾向的疯狂,使这段时间的动画片追求思想内容上的“绝无差错”与“三突出”原则.主要影片有《放学以后》《渡口》《起航》等,但今天我们很难看到这些影片,只能从文字中看到一些端倪.“《放学以后》描述了红小兵李国华同教唱坏儿歌的坏人进行斗争的故事.影片把儿童放学后唱儿歌的题材加以深化,告诉小观众‘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2]104

(二)中国当代鲜有政治题材动画片中国当代的动画片很少以选择政治类题材,影院长篇多以神话故事、历史传说改编为主,如《宝莲灯》《马兰花》等.个人独立短片大都以个人经历、打斗场景为主.如《功夫兔与菜包狗》《吃早饭啦》《抢狮头》等.

这种现象的出现能够从动画创作者本身找到原因.老一代的动画创作者因为经历了“文化大革命”,连《牧笛》《金色的海螺》这样经典的动画片都被冠以“阶级调和论”等罪名,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他们在今后的动画片创作中不想谈政治,也不敢谈政治;而新生代动画创作者们,很多人从小把政治当做学习任务完成,而不是天然的向往和关心,他们从心底对政治题材不敏感,更不用谈进行艺术创作了.

三、一个分析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中国政治题材动画片与《我在伊朗长大》,在创作的立意点上有很大不同.

(一)中国政治题材动画片注重的是“事”

首先是政治事件本身成为强调的对象,这个过程简单而直白,没有涉及过多情感,没有深入的细节刻画,一切都是为了宣讲这件事.

其次是动画片的工具性与强制性,尤其是“”时期的动画片,忽略了人的真实感受,忽略了感性的表达,而只是将动画片作为政府宣传思想的工具.这使动画创作脱离了艺术的本身规律,失去生命力也成为必然.

(二)《我在伊朗长大》注重的是“人”

在《我在伊朗长大》中,观众看到的不仅仅是政治事件本身,更多的是看到一个女孩成长的故事、一个伊朗普通家庭的温情与辛酸.它更关注人的成长、人的发展、人的升华,从平凡小事折射出整个大环境,让观众产生共鸣,因此更震撼人心.当14岁的Marjane被父母送往奥地利上学,在那里,她经历了另一种绝望.多少年来,自以为对西方文化了如指掌,真正面对时才发现一无所知.按照Marjane奥地利同学的说法,“不管怎么说,一切都是徒劳,生活本身就毫无意义”.这样的社会难道就是伊朗知识分子一直所梦寐以求的完美社会?此刻她的政治理想彻底破灭,转而缅怀起家庭的爱与温馨.Marjane的奶奶给了她成长的信念,即是“人在任何时候都应该表里如一”,艰难也好,困境也罢,有了这种信念,人才有生存的理由.第一次出国时,Marjane甚至不愿意承认自己是伊朗人.再度漂泊时,她坦然面对.

从中可以看出,“人”在片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人”的改变可以折射出整个社会,不需更多的口舌与宣讲,自然深入人心.

四、一个推论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又可以得出一个推论――中国的政治题材动画片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但前提是找到正确的创作角度.在这里可以借用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核心概念――以人为本.

(一)“以人为本”的含义

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基础,以人为前提,以人为动力,以人为目的.即一切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以人为本”中的人应该是活生生的人,作为整体的人.那么“本”又包括两层意思:其一,人是价值论意义上之本,也就是说人本身是尊贵和重要的,要本着人的价值和需求行事;其二,人是终极追求意义上之本,即“以人为本”是以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相吻合的.“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核心.要注重人的生活世界,要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命运建立起终极关怀,要关注人性等[3]抓住“以人为本”,就等于抓住了开启政治类动画片成功之路的钥匙.

(二)“以人为本”在政治题材动画作品中的应用

1.找到“人”在政治事件中的种种体现,关注人的心态、人的成长、人的矛盾.每个人都是这个社会的一个微缩个体,每个人都能折射出一个社会的兴衰与命运.当政治题材动画走入每个人的生活,细微体察每个个体的喜怒哀乐时,它就有了生命,真正体现“尊重人、解放人和依靠人”的核心价值,必然会引起其他人的共鸣,这种共鸣是深远的,因为其背后有着宏大的政治背景.但这种影响又是自然而然的,在潜移默化中达到了对观众的政治教育.

2.从电影和电视剧作品中寻找借鉴.在电影与电视剧等实拍艺术蓬勃发展的今天,政治类题材的作品数不胜数.第六十六届(1993年)奥斯卡最佳影片――《辛德勒的名单》,由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导演,真实再现了德国企业家奥斯卡辛德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保护1200名犹太人免遭法西斯杀害的,真实的历史事件.它不仅仅描述了这个历史事件,而是从描写辛德勒的挣扎于矛盾,犹太人的绝望与悲苦入手,从人性的根源讲述了这个震撼心灵的故事.同时,中国导演贾樟柯的《二十四城记》,也通过对一个濒临破产的国营大厂中一个个充满真实感的访谈,给观众展现出一个历史时期的变革.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政治题材电影电视剧的成功无疑给同题材动画创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动画是一种艺术手段,它可以驾驭任何题材,包括政治题材.只要找对了创作的角度真诚创作,不要功利、不要宣讲、不要强制,关注人的生活,关注人性的刻画,就一定能够唤醒政治题材在我国动画领域的再次蓬勃.“以人为本”在艺术创作领域的力量,只有经过慢慢实践,经过创作者的不断认识,才能最终焕发金子般的光彩.

[参考文献]

[1]豆瓣电影:《我在伊朗长大》剧情简介[OL].http://movie.douban./subject/1962116/,2007.

[2]张慧临.二十世纪中国动画艺术史[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3]冯雷.马克思主义语境中幸福观概念的全新呈现[N].安阳工学院学报,2010-09-01.

[作者简介]成星(1981―),女,山西太原人,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动画学专业2010级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动画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