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儿》中女性哥特式表现手法解读

点赞:13923 浏览:5887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女性哥特式的概念最早在美国女作家埃伦莫尔斯的《女文人》中得到阐释,她认为,女性哥特式是女性作者用来表现身处于奴隶制度下的女性,她们对这种不公平对待的世俗反抗精神.女性哥特式小说所具有的典型特点是其固有的神秘感、类似于古城堡的阴暗封闭空间、鬼魂幽灵以及女性的焦虑等,它所能表达出的是女性对于身处的环境、威胁的恐惧以及内心对不公平的奴隶制度的反抗.

《宠儿》正是运用了女性哥特式的手法,想运用特殊的艺术形式来表现美国黑人所遭受的长达300年的奴隶压迫,并且探究黑人女性的内心世界.

莫里森的《宠儿》是对在奴隶制下惨遭迫害的黑人奴隶的一种告慰.莫里森在小说中展现出了黑人女性的苦难历程,也写出了她们寻找主体意识的觉悟,勇于与残酷的奴隶制度相抗衡.

女性哥特式的主题包含与暴力,时间的发展地点是哥特式典型的类似于古堡式建筑的124号农舍.在《宠儿》中,托妮莫里森将女性哥特式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将最普通而真诚的母爱进行极端化的处理,在爱与恨的面前做出艰难的抉择,体现出了奴隶制度带给女性的心灵伤害,不过这也进一步表明了当时的女性对奴隶制度的控诉.本文就尝试去解读下《宠儿》中女性哥特式的表现手法,来感受下在备受压迫的奴隶制度下女性所遭受的心理创伤以及对奴隶制度的抗争.

一、哥特式的凶杀和复仇

哥特式的小说主题一般是围绕暴力、、等,《宠儿》这本著作是以复仇为主题来进行事件的叙述.《宠儿》的现实依据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母亲暴力杀婴,因害怕自己的孩子重蹈自己的覆辙,这位母亲用斧头砍断了女儿的喉管.这部小说的主要事件也是如此,处于奴役生活中的女主人公塞丝在逃走后,与之前托送与他人的孩子相聚,但是只与孩子相处了28天就被奴隶主找到,塞丝害怕孩子和她有一样悲惨的命运,沦为奴隶,在情急之下,杀死了一个刚刚会爬的小女儿,时间的紧迫使其余的孩子保住了性命,塞丝的计划也失败了.塞丝在那种情况下,或许只能选择这种残忍的方法来保护自己的孩子和反抗这种不公平的命运.被杀死的女儿因其冤屈,灵魂幻化成了鬼魂,一直徘徊在124号农舍纠缠着塞丝,甚至的18年以后,对黑人母亲的惩罚更为残酷,死去的小女儿幻化成为人形,不断地向塞丝索取,慢慢地吞噬着塞丝的生命.塞丝又一次变回奴隶,但这次的奴隶是一个充满母爱的奴隶.[1]


塞丝的杀婴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了身处于黑暗的奴隶制度下的母亲,因为母爱,她做出这种极端暴力的行为是对黑暗奴隶制的挑战.杀婴的行为在另一重要角色保罗D的眼中是失去人性的,是违背基本的道德的,是要受到严重惩罚的.处于当时时代的奴隶,生存和基本的权利都不能得到保障,在塞丝的心中,或许只有死亡是唯一的解脱,她也只能采取如此暴力的手段来挑战奴隶制度以及她们不公平的命运.

托妮莫里森在这部小说中并没有强调复仇,也没有为了要达到恐惧的效果而故意营造恐惧.她在故事的发展情节中逐渐将母爱这一神圣的理念融入到这个悲惨、恐怖的哥特式小说中.故事的节奏把握得很好,将凶杀和复仇的缘由一步一步地透露出来,让读者在这种循序渐进的过程中体会到女性哥特式小说的特点――悬念感、恐惧感等.

二、封闭古城堡中的女性感受

女性哥特式小说的背景大多是古城堡,以厚重的石壁、阴暗的空间、各种颜色的玻璃等为主要特点,这种诡异、密闭的环境能更好地衬托出故事的神秘.这种密闭的想象空间体现出女性生活在男权制度下的恐惧心理,男权社会对性别的歧视致使女性处于一种密不透风的心里压力下,小说中的古城堡是女性心理的反射,反映了她们的无助.莫里森的《宠儿》的背景就是采用的这种较为明显的女性哥特式――蓝石路124号.这是一个充满回忆的封闭空间,塞丝与她的女儿丹芙在这座阴森的古堡里生活了18年,她们与世隔绝,过着封闭的生活,不与邻居交往,任由死去的小女儿宠儿的鬼魂在这座诡异的古堡中肆意妄为.曾经也在“甜蜜之家”的奴隶保罗D来到这里后,引起塞丝对18年前的事情的回忆,这些事件都是以阴暗的124号农舍为背景展开的.[2]

《宠儿》中女性哥特式表现手法解读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哥特式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专科论文、硕士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9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124号是《宠儿》中的一扇门,当保罗D到来时,塞丝的心理发生了变化,保罗的进入使得塞丝回忆起18年前痛苦不堪的经历.读者从保罗的角度中逐渐走进塞丝的心里,体会塞丝所特有的女性感受.18年的时间,塞丝一直在压抑自己对过去痛苦经历的回忆,但是保罗进入到124号后,使得塞丝回忆起往事.塞丝对过去的回忆是处于现实与虚幻之间的,宠儿被认定是当年死去的小女儿,塞丝的心理接近于变态状态,但是这却能让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女性丰富独特的心理变化.在保罗的谴责下,塞丝母爱的初衷依旧很坚定,给孩子们一个安全的生活环境;在保罗要求她为他生个孩子时,她所表现的害羞等都充分地体现出女性心理的感受变化,正是这种密闭空间的想象更好地诠释出女性的心理,更好地凸显出《宠儿》的女性哥特式特点.

三、女性的主体意识

塞丝的奴隶生活给她带来的伤害是令人深思的.在“甜蜜之家”遭受奴隶主的两个侄子的迫害,他们吸取她喂养婴儿的奶水,她在告发他们后遭到毒打.在逃脱“甜蜜之家”与自己的孩子相遇后,她们拥有一段时间的美好生活,但身为奴隶的她始终没能摆脱奴隶主的追赶,当奴隶主目睹了塞丝亲手杀婴的行为后,放弃了抓捕塞丝的想法.在逃脱奴隶主后,塞丝的灵魂却开始备受折磨,在有鬼魂的124号农舍将自己封闭起来,内心时刻充斥着内疚,为了补偿自己犯下的错,对宠儿倍加疼爱到不能自拔的地步.塞丝的这种女性主体意识是不被大众所认知的,这种极端的想法与当时黑人的集体原则相违背.

在《宠儿》中,塞丝在自己的主体意识下希望孩子逃避变为奴隶的命运,从而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女儿.18年的内疚心理使得塞丝隐藏着自己的主体意识,陷入孤独封闭的空间,宠儿幻化人形更使得塞丝失去自我,成为母爱的奴隶.最终,丹芙走出阴暗封闭的小空间,在邻居的帮助下,在黑人朋友的鼓励下,逐渐摆脱精神枷锁,融入到现实生活中,帮助自己的母亲走出心理阴影,丹芙这一人物的刻画是莫里森最渴望的一种女性心理状态,黑人应该团结起来,与残酷的奴隶制度抗衡.保罗的出现使得塞丝对自我的价值有了重新的审视,使得塞丝改变了她的主体意识,意识到她的存在价值.塞丝是在黑暗的奴隶制度下逐步地寻找到正确的女性主体意识.[3]四、鬼魂的存在

超自然的事情的存在是女性哥特式的一种表现手法.鬼魂幽灵的存在是灵魂无法得到解脱的一种状态,显示出对现实社会的反抗,在女性哥特式表现手法中,对鬼魂幽灵的刻画也不再是消极负面.在《宠儿》中,被杀死的女儿成为鬼魂,其实质也是在渴望母爱,在保罗进入到124号农舍,鬼魂感受到了危机的存在,因此,她也开始了自己的反抗,制造各种不正常的事情,与保罗进行抗争,想以此来把保罗吓走,最终还幻化成为妙龄少女,在小说的描述中,妙龄少女拥有光滑细致的皮肤,头发稀少,眼神空洞,这所有的特点都在说明一点,这个进入124号农舍的妙龄女子拥有婴儿的特点,因为她在被杀时还是一个刚会爬还在吃奶的婴儿.

在妙龄少女进入124号农舍后,塞丝痛苦的过去被唤起,将宠儿视为那个被她亲手杀死的小女儿,宠儿的无休止的索取使得塞丝的母爱越发被放大,甚至于放弃和保罗在一起的生活.这个鬼魂幻化成的宠儿所具有的无形魔力使得塞丝无法抗拒,丹芙在开始也怕失去这个姐妹,但是丹芙意识到宠儿是来惩罚塞丝的,只有将宠儿真正地赶走,才能使塞丝得到心理上的解脱.在贝比萨格斯的教导下,她明白了自爱的意义,最终在朋友、邻居的帮助下驱走了鬼魂.[4]

塞丝18年前的杀婴行为被她刻意地隐藏在意识下,但是鬼魂的出现引起了塞丝的回忆,并且幻化成妙龄少女回到124号农舍对杀死她的妈妈进行报复,慢慢索取她原本应得到的母爱.宠儿在死亡后并不是塞丝想象的那样,拥有天堂的美好生活,而是在一片漆黑的环境下无法呼吸,更找不到容身之地,这种压抑的感受使得她的怨恨更大,向塞丝索取的也就无休无止.这种鬼魂的报复反映到现实社会是备受压迫的奴隶对奴隶制度的反抗,单一的鬼魂代表的是处于残酷奴隶制度下的奴隶们,这体现了托妮莫里森的集体感,意识到群体的重要性.

五、结语

莫里森将小说中的女性哥特式特点运用精湛的艺术形式展现得淋漓尽致.《宠儿》的问世是女性文学的重要发展,女性的自我价值和母爱的意义得到全新的诠释,女性的正确主体意识是在经历了艰难困苦后才得以确立.莫里森在《宠儿》中所营造的、暴力、恐惧的氛围是来源于美国黑人在白人的奴役下所经受的困苦.《宠儿》以其独特的表现方法道出美国黑人在残酷奴隶制度下所承受的身体和心灵的极度伤害,在对奴隶制度、、性别弱视的批判后,莫里森展示出黑人强烈的集体感、凝聚力.处于压迫下的黑人女性要逃脱奴隶制度,实现自我价值需要本民族的团结力量,只有真正的凝聚力才能帮助黑人女性得到自我解放,实现自我价值.美国黑人的历史是惨痛的,但是莫里森的真正意图不只是回忆这些历史,而是要面对历史,把握现在,努力创造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杨文.浅析《宠儿》中的女性主义[J].时代文学,2011(22).

[2]边虹霞.评托尼莫里森《宠儿》的后现代叙事手法及叙事话语[J].教育教学刊,2011,2(28).

[3]杨玲.论《宠儿》中的母爱与女性――托尼莫里森的《宠儿》的女性个性阐释[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校报,2006(49).

[4]张硕.论《宠儿》中以哥特手法展示的黑人女性主义[J].南昌高专学报,2010,5(16).

[作者简介]

杨喃(1981―),女,山东菏泽人,本科,文学学士,山东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