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石油无机成因的结

点赞:3339 浏览:1011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据我们的观察,可以对百年以来的石油有机成因说和无机成因说的争论做个结论了,简单地说:石油有机成因说基本上已被证伪,而无机成因说已获得基本的证实;一切基于有机成因学的石油地质科学知识需要重写;未来的勘探开发实践应该以石油无机成因理论作为重要的指导原则.当然,有机成因论所积累下的合理的成分应得到科学的继承,而无机成因说尚不完善的地方需要进一步深化、完善.

下面对上述结论进行详细的解释.

1石油有机成因说基本上已被证伪

总结起来,石油有机成因说主要有以下五方面的证据作为支柱:

1、石油馏分具有旋光性.

2、石油中发现有生物成因标志的有机化合物,如卟啉、姥鲛烷、植烷和甾烷等.

3、世界上99%已发现的油气田都分布在富含生物有机质的沉积坳陷地区,如盆地等.

4、干酪根热降解模型的实验室证明,地下的干酪根可以生成油气.

5、油气有机成因说成功地指导了油气勘探开发实践,没有有机论的指导,怎么能找出这么多的油气田呢?

上述这五条证据均不能成立.

1、关于石油馏分的旋光性.

曾几何时,人们把旋光性当作生物有机物质的特有属性,但近几十年的研究证明,人工合成的很多物质也有这种特性,故旋光性不能作为石油由生物降解演化而来的证据.

2、关于卟啉、姥鲛烷、植烷及甾烷等生物成因标志物.

这也是过去认识水平上的陈旧结论.卟啉曾一度被视为只有动植物才有的东西,近十几年来,在陨石中和地幔捕虏体中也发现了卟啉等,说明无机物中一样也可以带有卟啉.

(关于上述两条,崔永强博士的采访记录中有更专业、更准确的描述.)

3、世界上99%以上的油气田都分布在富含生物化石和有机物的沉积坳陷环境中.

不错,这是一个事实,但是,这种分布并不一定能推导出石油来自于生物化石的沉积与演变的结论.李扬鉴先生从地质构造的角度证明,沉积坳陷的原因是上地幔的隆起,杜乐天先生的研究指出随着地幔隆起和“幔汁”的喷射,来自地幔的无机物可以进入盆地等坳陷中,形成油气藏.

(关于这方面详细、准确的解释可参照李扬鉴、杜乐天等人的学术专著,本人在这里的表达只求简明、通俗,可能失之准确.)

4、关于干酪根热降解生烃模式.

没错,在实验室理想的条件下,干酪根可以热降解生烃,但问题的关键是,现在所发现的所有被视为是生油区的“烃源岩”中,固然有足够丰富的干酪根,但缺乏发生热降解反应的温度条件,缺乏生烃的氢元素,缺乏发生反应的金属催化剂.而要具备这些条件,必须依赖于幔源的无机物的进入.简言之,有机物生油的条件也是依赖幔源无机物供给才能出现的.

(关于这方面的论述,可参见张景廉先生、李庆忠院士、杜乐天先生的文章和访谈录.)

5、关于有机成油论曾经正确地指导过油气勘探开发实践.

根据笔者个人对石油科学知识沉积过程和石油勘探开发实际过程的历史研究,发现事实上,有机成油理论对油气勘探开发实践从来就没有发挥过指导作用,无论这个作用是对还是错(详情参见本刊《油气成因理论与勘探开发实践》一文).世界上所有发现的油田不是按照有机成因论的理论提示找到的,而是顺着油气露头(油苗、气苗)找具体的圈闭构造找到的.这是笔者个人的看法,不当之处,欢迎专家学者进行批评指示.

当支撑油气有机成因论的这五大证据支柱均被推翻之后,这一理论已经无法成立了.

2石油无机成因说可以成立的证据

石油无机成因说可以成立的证据主要有以下几条:

1、地球化学证据.

张景廉先生等发现的铅,锶,钕同位素可作为在沉积岩层发现的石油是来自于幔源无机物的证据,而来自太空的陨石中的烃类混合物也证明石油可无机生成.

2、石油天然气勘探方面的证据.

截止目前,国内外多地的勘探中,都在地下深处的基岩(火山岩和变质岩)中发现了油气存在,这些基岩位于沉积岩下部,沉积岩中形成的油气,在水浮力的作用下,只能向上运移,不会向下渗透入基岩的.因此,基岩中发现的油气资源应是来自于地幔的.这一点,还得到了对天然气组分进行测定的地球化学研究的认可.

3、无机成油论具有比有机成油论更完整的、更强大的逻辑解释力.

有机成油论其实起源于对地球表层、最多是上地壳的浅表观察,是从动植物可以提炼油脂这样一种直观经验出发,对上地壳沉积岩层中有机物的演化做出的主观推测.这种推测与大地构造的形成过程建立不起来联系,与地球本身的天体物理形成过程也建立不起来联系.就是说,有机物成油理论只能在一个极小的理论设定范围内,获得逻辑上的自洽性,一旦越出这个范围,在整个基础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化学的统一知识框架内,有机成油论不仅无法获得支持,反而会因自相矛盾、漏洞而出,而陷于逻辑上不能成立的境地.而无机成油论的基础理论(如杜乐天先生的地球排气理论、幔汁理论、地幔软流体理论、热液成矿理论;李扬鉴先生的大陆层控构造理论等),其初始动因不是来自浅表的经验观察,而是根据地球科学已经取得的丰富而深入的实验证据,解释地球内动因及整个地壳变化(包括大陆构造运动、板块运动)原因的整体性学说.这一学说解释了地幔流体变动带来的地壳岩石圈的变动过程(即解释了大陆上各层次构造形成的原因),从原子水平上解释了地表物质水、空气(大气层)、基本生物的来源,解释了地壳中的物质岩石、矿物的来源和形成机制,等等.石油、天然气的形成原因与分布规律只是这套整体理论体系中的一部分而已,在这个统一的理论体系内部,每个分支理论在逻辑上是自洽的,至少油气的无机成因论不仅回答了有机成油论无法解释的问题,而且不存在任何内在性的逻辑矛盾.4、国外已经成功地用无机成油理论指导勘探开发实践了.

目前据俄罗斯方面的报导,世界上已经有261个油田是在无机成油论指导下发现的.据崔永强博士团队介绍,以前国外用有机成油论指导找油,成功率只有19%,而在无机成油论指导下的成功率则高达93%.肖序常院士也敏锐地指出,在世界上已经发现的大油气田中,实际上有三分之二也是无机成因的.如果说上述报道和说法可能因为过于宏观,而让人觉得证据不足的话,那么乌兰克顿涅茨油田、越南白虎油田、中国大庆徐家围子气田等,都有确凿的具体材料表明,在基岩(火山岩和变质岩)中发现了足够商业产量的油气藏,这些油气只能是来自幔源的.

5、实验室化学方面的证据.

其实,早在19世纪60年代,在实验室内就证明了无机物可以生成石油之类的碳氢化合物,法国化学家别尔特罗1866年完成了这方面的试验.现在被无机成油论者广泛引用的费―托反应,其原理是由费舍尔于1921年提出的,后来与托布罗什在实验室中完成.按这一原理,1935年在德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个“人造石油”工厂,年产量2.5万吨(详情参见本期张之一先生的文章《关于石油深部起源的若干问题》).张景廉先生等不过是表明,在中地壳低速高导层内也可以发生类似费―托反应的无机成油过程而已.

以上五方面的证据,已明显地表明,石油的无机成因学说是可以成立的(天然气的无机成因已获得普遍承认,自不待言).

3为什么迄今为止中国主流学界没有接受无机成因学说

关于这个问题,本来有洋洋数万言的话要说,但思量再三,又都一一吞回肚里去了.因为说出来无济于问题的解决,反而可能带来不必要的阻力.中国尚未从根本上接受石油无机成因说的原因有观念上的,也有体制上的,还有具体个人因素的,不一而论.总之,没接受,就一定有没接受的原因.我们现在想表明的立场是,不管过去、现在有何种原因不接受这一学说,但在未来,都只能接受这一学说,因为不如此,便不能突破我们面临的石油困局.

关于石油无机成因的结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成因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函授毕业论文、函授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1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4为什么说中国必须接受石油无机成因说

第一、严峻的石油、天然气局势逼着国家必须从根本上想办法.

目前,像大庆油田这样国内主力油田的油井含水率高达95%,要注入地下20吨水才能采出一吨油来,不仅成本高,而且后继产量堪忧.我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已近60%,国家经济安全上存在巨大的隐患.为应对如此严峻的能源形势,国家最高决策层迟早会投入精力细致寻找解决办法的.到那时,各种能尝试的办法都会尝试(其实建国初期的石油工业也是在这种广泛尝试的办法下发展起来的),而国内科学家在无机成油论方面积累起的科学理论一旦有了在勘探开发实践中应用的机会,就会迸发出巨大的价值,自然会获得证明.


在这里,我想引用铁人王进喜的两句名言:

第一句:“千矛盾,万矛盾,国家缺油是最主要的矛盾;这困难,那困难,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油而我们国家油不够,是最大的困难.”

第二句:“有了困难怎么办?这像打仗一样,只能进,不能退;只能上,不能等!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天大的困难也要上!”①

这两句话是大实话,也是大真话,是真理!

真理是有力量的!有力量的真理是一定能够胜利的!

第二、世界油气勘探实践推动人们走向地壳深处.

现代石油工业已经出现一百多年了,一百多年来,能按着地面油气露头寻找石油的区域几乎都被扫荡过了,最早的油井只有几十米、几百米深,现在的油井越来越深,3000米以下的采油井已司空见惯.浅层油气资源的浮财已经被捞得差不多了,全世界的石油公司都在地壳更深处找油,随着找油的区域穿过富含有机质的沉积岩层,进入基底的火山岩和变质岩,找出的石油一定是幔源无机成因的.没有什么力量能阻挡对无机成油论的证明,因为没有什么力量能阻挡住找油的钻机向更深处的地层钻井.

第三、石油无机成因论的内在逻辑必然将使其成为未来石油勘探的指导原则.

我们前面说过,在有机成因论占主流的时代,没有油气成因理论的指导也能找到石油,因为实际上是按着地面露出的油苗从上往下找.但进入更深的地层后,这种办法就不行了,地面没有那么多的露头指示,只能从地壳深层“从下往上找”.那就必须有理论指导,必须对看不见的上地幔、中下地壳有深刻的理论认识,必须找到油气的真正来源区,找到幔源油气的集输运移管道,找到在这种力学体系中新的成藏机制,如此,才能找到有工业开发价值的油气藏.没有有机成油论的指导固然可能找到沉积岩层的石油,而如果没有无机成油论的指导,想在深层的基岩上找到大油田是万万不可能的.

5基于有机成因说的一些合理成份需要继承

尽管在学理上已经从根本否定了石油的有机成因说,但这一学说在历史上所起过的积极作用还是要给予充分的肯定.诚如我们在前文说过的,“有机成因说”至少对人们寻找石油起了壮胆打气的作用.

对于基于有机成因说而形成的石油科学体系中一些合理的成份一定要继承下来,如对储油区岩石岩性的分析,对盖层的分析,对圈闭的分析,等等.未来按无机成因说去找油,也得去寻找圈闭,也得分析储油岩层的岩性结构啊!现在,人们对沉积岩的储油储气结构研究较多,发展出了系统的实验探测办法,这些办法一样可以应用到对火山岩的研究中去的.

事实上,当前的所谓“多元说”,也是对“有机说”的某种合理性的继承,只要二者之间不是排斥性的关系的话,下面的结果就是看谁的贡献大,而“有机形成”的油气一定是越来越少的,这是他们自己也承认的.当“无机成因”的油气贡献比例越来越大,成为绝对主力时,“无机成因说”自然就是主流学说了.

6石油无机成因说还将做哪些工作

我们觉得,石油无机成因说已经越过了证明自身可以成立的阶段,开始向应用领域渗透了.这方面要做的工作很多,比如要建立起基于无机成油论的石油地质学、岩石学、流体动力学、勘探指导学,等等.这些工作需要一个庞大的科学家群体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目前,油气无机成因论面临的困局是这样的:握有决策权的学者说:“要想按你们无机论的原则找油,你们就得拿出更多的证据出来,比如更多的物探钻探证据.”无机论者们说:“只要你们批准我们的物探、钻探计划,我们就能给你找出足够的证据”.有机论者说:“不行,没有足够的证据我不能批准你们的研究项目”.无机论者说:“你得批准我们的项目,我们才能拿出足够的证据”.这有点像黄宏他们演的小品:锁在家里了,请开锁公司的人来开锁,开锁公司的人说:“你先给我看一下你的我就给你开锁”.黄宏说:“你开了锁我就给你看”.开锁公司的人说:“那不行,没有我不能给你开锁.”黄宏无奈,“你不开锁我怎么给你看?”

过去我们听过一句话:不破不立.现在看:不立不破.你如果“立”不起来,“破”了也白搭.

非得这些人批准才行吗?

那当然,如果没有相关领导的同意和支持,一般科研人员不仅获得不了必要的经费,也获得不了必要的研究条件,比如进入不到相应的区域去采样,拿不到已经做过的该地区的地震资料(地球物理勘探数据)等.

所以,“无机说”要想“立”得起来,还必须争取有决策权的领导和学者同意.

不过不用悲观,“锁”最终总要打开的.

对石油成因理论来讲,目前“破旧”阶段(即对石油有机成因论的批判)已经完成,到了“立”的阶段,即用勘探开发实践来证明无机成因论的实际作用.只要各方面坚持努力.相信相关的决策者会适时转变思维方式,毕竟,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力量能阻档住科学真理的前进.

7这!也许是中国科学革命的起点

世界上一切实现了现代化的国家,都经由过自己的科学革命,英国经过,法国经过,美国、德国、日本、俄国都发生过源于本土科学家内部的科学革命,也都发生了基于本土科学革命基础上的产业革命,这样,才使他们成为了现代化的国家.

而我们中国,是被西方列强逼上现代化道路的,迄今为止,仍未发生源于本土内部的科学革命.

自1840年以来,我国所有的科学家其实都算不上科学家,只能算是合格的学生,他们所做的一切不过是把别的国家已经证明成功了的理论原理、实践手段乃至工业体系引入中国而已.卫星、、导弹、深潜艇、生物工程等哪一样不是别人先有,我们在后面蹒跚跟进的(参见笔者发表于《休闲读品天下》2012年第一期的文章《科学的灵魂是自由》).

但现在不一样了.我们发现,目前这个研究石油无机成因论的科学家群体,是一个近代中国以来从没有出现过的全新的知识分子群体,他们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完全从探索未知世界的基本原理出发,而不是从某个具体的实用目的出发,这才和世界上其他国家那些大科学家,如哥白尼、笛卡尔、培根、牛顿、爱因斯坦等人,有了共同的思维特征.我在前面讲过,这些科学家的初始目的不是为了解决找油这个具体应用的问题,而是对于地球内部运动原因和油气形成原因这些远离实用领域的问题发生兴趣才开始他们的研究的.从本刊所转引的他们的文章中,读者已经看到了他们不受任何成见和任何学科藩篱束缚,天马行空、自由思想的精神风貌.

第二、他们有着非常强烈的文化自觉和学术自信.我们所接触到的每一位学者,都不会再发出“学习西方先进国家科学技术”这类的“学生腔”了,他们并不封闭保守,都是学术视野开阔的人,能熟练阅读英文、俄文文献,与国外同行保持着密切的交流,他们能客观地看待西方科学的长处与短处,也充分意识到自己的原创性研究的力量了.杜乐天先生说:“我们的科学思想要有大的发展,症结并不是经费、人力、设备上的不足,而是头脑中的贾桂习性甚深等在我国科学界长期存在着一种老是直不起腰来的婢觉和拘谨”;张景廉先生说:“不能老是跟在洋人后面亦步亦趋”;李扬鉴先生说:“在今天思想最为活跃的学术界,也依然严重地存在着‘洋人说的准没错’的思维定势.‘崇洋’是‘崇上’在当今新的历史时期的变种.在这种奴才思想束缚下,生机勃勃的自主创新精神被窒息了,从而导致思想和理论的贫困.其实,我们应该好好地总结一下,盲目追随西方板块构造学说30年来,耽误了两三代人的宝贵年华,浪费国家大量财力物力的经验教训是什么,今后应该走一条什么样的科研道路,是自主创新呢,还是继续‘仿造’下去.中国地质科学的现代化,并不意味着一定是西方化.”他们的学说都是自己独立思考的原创学说,在他们身上,已看不到出任何奴颜卑膝的痕迹了!一百多年来,我们对西方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一直是持跪着的、顶礼膜拜姿态的,如今,我们终于看到了一个真正站起来的中国科学家群体了!站起来了,就是革命!

第三、他们继承了伟大的中国智慧传统.无论这些学者们是否意识到,他们的思维方式有和西方科学家一样的地方,也有不一样的地方,这不一样的地方来自浸润于中国文明深处的思维习惯.比如杜乐天先生,就自觉地运用着道家与佛学的思维方式:删繁就简,直击本质.在批判西方科学分科化的弊端时,引出老子的话“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他那篇论文的结尾是:“草丛漫山野,要的是奶;花粉亿万粒,要的是蜜!”这不是典型的禅语吗?就连张景廉先生那让一些人不好接受的评价“荒诞不经”、“忽悠”,难道不也正是禅宗的当头棒喝吗!

他们已经撕开了一个口子,沿着这个口子,会不断地扩大阵地的,后人会源源不断地进入这个口子,进一步撕开更多的突破口.在我们目力所及的范围内,不仅与石油有关的地质学、地球科学会发生重大的变革,而且,必将牵连到基础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各领域的连锁反应,也必然会催生出真正的中国现代科学.

中国的科学革命已依稀可见,也许主席的一段话可以描述这种风景:

“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①

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参见《选集》第一卷,P103,1967年7月横排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