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人物画中的变形主义

点赞:5589 浏览:2001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本文通过对中西方人物画形主义的由来以及在历史进程中中西方变形主义人物画的代表画家作了细致的阐述和对比,在正文中,着重分析了中西方代表画家的作品特点和内涵以及使用变形手法的目的,并把它们所生活的时代、社会背景与他们绘画风格的形成联系起来,分析两者之间的必然联系.本文研究中西方人物画形主义的殊途同归的目的,一是把中西方在不同环境中成长的艺术家放在一起对他们绘画风格的形成与使用“变形”目的和手段作分析比较,使他们之间的异同一目了然;二是把这种“变形”画法的作用和影响作了调理的总结;三是突出表达了画家自身在变形主义绘画中的主体地位,他们都是把变形作为一种手段,一种语言来宣泄他们的内心情感,这也正是本文的主旨.

关 键 词:中西方人物画;变形;社会背景;精神内涵;殊途同归

中图分类号:J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5-0035-02


一、变形的定义

在绘画艺术中,人物的夸张变形自古就是中西方艺术家偏爱的一种表现手法,在他们的作品中,通过夸张人物形象甚至使其变形而达到寄托画家思想感情,或抒写身世之感,或表现不向命运屈服的旺盛生命力之目的,这种表现方法的出现和广泛的被运用揭示了传统的绘画手法不能满足所有艺术家的要求,因此推陈出新的有了变形主义绘画,所谓‘变形’即是对所见的现存物体作形象加工,使其背离事物原样,以人物画中的变形主义为代表,这种表现手法既是对传统的继承,也是一种否定.

二、变形主义人物画的由来

绘画变形,犹如榴莲一样,闻似奇怪,但其味可口,中国绘画自古以来就是讲究变形的,从西安半坡出土的彩陶到湖南马王堆出土的楚帛画,从江陵的先秦漆绘到敦煌石窟的历朝壁画,从宋元文人画到明清年画,无不渗透着变形,在西方也不例外,从法国拉斯科洞窟里的大公牛壁画到古希腊古风时期的瓶画,从罗马时期的庞贝城壁画到拜占庭美术中的镶嵌画,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画派的代表人物波提切利画中修长的人物到现代主义各画派的抽象画,都参杂着变形,在这些画种当中,人物画的变形随着历史的发展而逐渐成熟.

中西方人物画中的变形主义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人物形象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学年论文、在职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2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一)变形主义人物画在中国的发展及代表画家

在中国的传统人物画画法中,人物形象大多端庄优雅,中国人物画是以线描为主要造型手段的一门民族绘画艺术,战国时期的《人物御龙图》与《人物龙凤图》帛画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独幅人物画作品,从中可见当时的肖像画特点:人物皆是正侧面的立像,比例匀称,仪态肃穆.魏晋时期,出现了像顾恺之这样的人物画大师,这一时期的人物画奠定了中国人物画注重线条的节奏感的重要传统,而且已经开始研究所画对象的心理特征.盛唐时期,吴道子则把人物宗教画发扬到更富于表现力,也更生动的境地,敦煌第103窟的维摩变,是了解吴道子画风的重要参考,此画中,人物已经略带变形,维摩手持尾,微倾上身而坐,通过夸大紧锁的双眉和炯炯有神的双眸透出人物深沉的机智,非常直观地表现出了人物的精神状态.

1.南宋时期,受禅宗思想的影响,梁楷的简笔写意人物标志着写意人物画新兴,中国人物画开始朝着更有趣的方向发展.其代表作《泼墨仙人图》中的仙人并非我们生活中见到的“常规”的人,此画中的仙人有着硕大的额头,和极小的两只眼睛,鼻子是宽扁的,几乎没有鼻梁,嘴角微微下弯,似笑非笑,仙人坦胸露乳,衣服飘洒,作前行状,仙人的醉态和脸上的沉醉神情,真是憨态可掬,恰恰是这夸张变形的造型和酣畅的泼墨画法使得画面如此生动.

2.清后期,扬州八怪的核心人物―金农,他七十三岁时创作的《自画像》内容是这样的:一位持杖老者,身材矮小,光光的脑袋后面拖着一条细小的辫子,面向右侧而立,欲迈步开行,线条简洁疏朗,人物的神情生动微妙,画的题跋位于右侧,从此画中可见他的绘画特点:人物形象古朴稚拙,放笔写意,开一生面,造型奇古夸张,笔法古拙简练,个性鲜明突出,人物比例亦是头大身小,其作品奇特的风格源于他思想存在的矛盾:即既伤怀才不遇,却又以布衣傲世.纵观金农作品风格的形成以及所寄托的涵义与与梁楷的变形相比既有相通之处,又仿佛更深一层的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社会风貌.

(二)变形主义人物画在西方的发展及代表画家

在西方的传统艺术历史中,写实手法曾是艺术表达的一个重要方式,罗丹说“美只有一种,即宣誓真实的美.”但随着照相机的出现,人类周围环境和审美观念都发生了改变,绘画中的变形逐渐成为成为艺术发展中的必然趋势.现代主义各画派的大师,他们的作品中一些变形的人物形象屡见不鲜,在东西方绘画中,基于社会背景、生活环境和文化观念的不同,他们运用变形手法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也都有相当大的差异,但通过以下几位代表画家的作品及其特点,便能发现中西方人物变形主义的相通之处.

1.埃尔格列柯是西方将写实与变形完美结合的最早大师,在他的画面中,风景和人物通常是拉长和变形的,他的画面中充满着和悲怆的气息.格列柯的代表作《拉奥孔》是表达人生痛苦的作品,画家把这个神话中的人物塑造的极有悲剧气氛.画中的拉奥孔与毒蛇作死亡前的对抗,他拉长的身体与他面部的悲壮形成呼应,他的两个儿子也作着无奈的挣扎,而画面右边的两个女神平静的目睹着这一切,图中引人注意的还有天空中翻卷的乌云,像是要吞噬整个城市,而格列柯笔下的这个城市正是他所生活的城市托――列多的风景,这好像在暗示这一悲剧就发生在身边,他匠心独运的反映了西班牙的那个危机年代,其寓意引人深思.他的“变形”是作为一种手段或者说是一种技巧来协助他更好的完成他想要塑造的画面景象和表达出他的思想情感.

2.现代主义的画家们都试图将自己从事物的“表面”解放出来,深入事物的内部揭示其原始的状态,蒙克就是这样一位画家,他是表现主义的代表人物,他的代表作《呐喊》描绘了这样的景象:一个面容枯槁的人,双手捂住耳朵,站在一条无尽的大桥上,大声呐喊,画家用夸张的几乎变形的造型和接近版画的对比手法,用颜色组成起伏回转的线条,组成流动的河水与天空,给人以强烈的不安定感,这种景象好像只能在噩梦中才能见,蒙克在这幅画的最上端的一块云彩中写道:“唯疯人能如此”.他绘画风格的形成与他家庭的不幸和对战争的恐惧有非常大的关联.他出生在挪威的一个不幸的家庭,母亲在他五岁时患肺病去世,姐姐在他十五岁时患肺病也去世了,他成年后,一个妹妹患精神病,父亲和一个弟弟也相继去世.这一系列的家庭不幸使蒙克的心灵遭受了沉重的打击,这对他的性格和艺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孤独陪伴他一生,战争带给他的恐惧,压抑像魔鬼一样控制着他的精神领域,因此他需要一种绘画形式来揭示内心,以达到适当的减压功效.

三、中西方人物画形主义的殊途同归

“变形”的产生基于特定的社会背景,尽管中国的历史发展与西方的不同,但这些变形主义画家的绘画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开始背离写实的道路,抛弃了传统的“模仿自然”这一原则,注重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绘画中的变形,是画家事先拟定的造型模式,是经过理性推敲的行动指南,也是仔细有序的精心安排,它是来自展示个性的心理意识,所以在描绘事物时就会刻意求变,甚至是故意违背常态,怒放张扬个人的独特感受,正如唐代张彦远说的“能够移其形似而尚其骨气,以形似之外求其画,此难可与俗人道也.”所以变形手法是亲近心灵感受的表现,这种对原形的改造是对复制的一种超越,借助这种手法,更容易让绘画脱离“留影存形”,从而过度到艺术的“传神抒情”.变形主义的出现为绘画增加了观赏性,让绘画在情节的交流中多了一份形式的感染力,这是对绘画本质意义的接近,对后世的绘画也有深远的影响.

,2005年6月.

[4]王镛著.移植与变异―东西方艺术交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

[5]张乐毅.西方美术.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

[6]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外国美术史教研室著.外国美术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