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克文化与春树的文学创作

点赞:15912 浏览:7060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1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80后作家的出现是中国当代文学发展进程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在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的同时,80后文学张力十足的作品中敏感、时尚的话题不断涌现.春树的出现则为80后文学彰显审美原则提供了全新的注脚,“她的青春颖悟和锐利形象强烈地吸引了大众眼球,其浸透青春欣喜、痛楚、迟疑和顽强的文字则被人们普遍关注”[1].

一、朋克文化与80后文学的时代话语

作为崛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次文化现象,朋克文化的诞生、发展是与西方现代音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随着“朋克”(punk)文化在社会上的传播和发展,逐渐从单纯的音乐风格转换为融合音乐、服饰乃至自我意识的文化风格,具有最为广泛意义层面的社会特征.20世纪70年代,朋克文化开始在后工业文明的英国社会出现,曾经的日不落帝国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之后陷入了经济萧条、犯罪率上升、国际地位衰落的尴尬境地.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朋克文化从一片废墟中诞生,被某些人称为“新的文艺复兴”.朋克文化的发展经历了颇具戏剧性的转变,最早它是不被主流意识形态认可的文化现象,英国上流社会对朋克的定义等同于“流氓文化”.它的出现是英国社会中青年一代由于失业、贫困等问题的困扰催生了对社会的不满情绪,进而用的方式发泄内心的愤怒、不满.在诞生之初,为了彰显“朋克”与英国绅士的不同,朋克文化的追捧者反对一切形式的文明、绅士、礼貌,将融合了多种极端情感的因素升华为“朋克”.

随着“朋克文化”的发展,在反对的呐喊声中寻找到了摇滚的鼓点和贝斯的喧嚣,朋克音乐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朋克文化”的面貌――让世人从噪音中感受到了青春的活力.朋克音乐的发展为“朋克文化”的躯壳注入了灵魂,它的主旨十分鲜明,就是要用自己认可的方式去讲自己要说的话,用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式决定自己的行动.

随着朋克文化在英国社会的迅速发展,青年一代迅速被其吸引,朋克文化因此成为影响一代人的文化潮流.20世纪十年代,随着国门的开放,多元的价值观和文化追求涌入中国社会,朋克文化也随着朋克音乐被中国社会年轻一代所接受.对于80后文学而言,朋克文化元素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这主要归结于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首先,80后作家的成长环境更趋开放、自由,为他们提供了展示自我意愿和精神追求的平台;其次,朋克文化中对自由的肯定、对传统的反叛引起了80后作家情感的共鸣.虽然,我们并不能认定每一位80后作家和他们的作品与朋克文化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但朋克文化的精神追求的确在80后文学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从韩寒的《三重门》中对高中校园生活的描绘,读者看到了不满于应试教育的一代人;在孙睿的《草样年华》中,作者对我们讲述着大学校园生活的点点滴滴,表现了对社会的不满,对爱情的失望,对人生的迷茫;在郭敬明的《幻城》中,我们看到的则是虚幻的世界,这是对现实的逃避.80后文学中朋克文化痕迹最为的明显的当属春树,她的成名作《北京娃娃》讲述的正是年轻一代在成人的世界中不断奔突的境遇.在主人公林嘉芙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是80后一代人徘徊在自我情感世界与人生理想、社会现实与家庭生活、对未来的迷茫与肉体的之间声嘶力竭的呼唤.


二、朋克的叛逆与自由的追索

对传统的叛逆是朋克文化的重要特征,自其诞生之后就开始了向其他领域的渗透.“以诸多方式存在的朋克至少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构成其整体的块面:其一是朋克音乐;其二是朋克人及其生存状态;其三是朋克精神;其四是朋克行动.而在研究者所谈及的朋克中,它又可被鲜明地概括为两种:一种是知识分子的理想化朋克――‘知朋’:另一种是现实存在的表象化朋克――‘现朋’.”[2]作者将“朋克文化”定义为徘徊在主流文化与工业文明之间的中间型文化模式.无论朋克文化怎样发展、演变,它始终在发泄内心愤怒与反叛传统价值之间挣扎,其最终的价值指向于对自由的追索.

因此,当我们审视春树的文学创作时总能感受到一种涌动的对自由的渴望,虽然她的小说充斥着的描写、乱交的恐惧等内容.从《北京娃娃》到《长达半天的欢乐》,春树在自己的作品中展现的精神追求违背了传统的价值观体系,也彻底地与主流文化划清了界限.在《北京娃娃》中,“春树”不断地更换自己的男友,多次与不同的男人发生肉体关系并随意处置自己的人生,在《长达半天的欢乐》中,主人公奋不顾身地投入到一次又一次的追求中.这些小说中主人公的所作所为绝不仅仅是冲击着普通人的承受底线,更是在让人感到厌恶的同时生出无法理解的困惑.所以,对春树及其作品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以及是否具有强烈的负面影响成为激烈讨论的话题.这一切在小说《长达半天的欢乐》出版两个月即被禁后,更是达到了.单纯从社会学的角度而言,春树的作品在肆无忌惮地向读者展示复杂的人生境遇及80后一代的人生追求的同时,的确对当今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建构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尤其是对于身处青春期的读者产生了无法确定的负面影响.

但是,我们必须首先承认的一点是,带有明显朋克叛逆色彩的春树文学创作,从其他的侧面而言,完全是将80后现实生活中无法理解和无法解决的问题放在文学文本中加以讨论.同时,由于是在文学的虚拟世界中,作者往往会采用虚拟、夸张、扭曲等艺术化的手段对事物展开进一步的艺术创造.无论是普通的读者还是具有一定专业审美鉴赏能力的艺术家,都必须明晓一个基本事实――文学文本永远存在着与现实社会相脱节的情况,在矛盾与冲突中如何解决现实问题并不是文学的功能.春树小说中的各类人物对待自己、对待他人的方式都是反传统、反理性的,“任何非理性的对待人生的处方,都不能缓和社会道德痛楚,更不用说使之痊愈了”[3].

就春树的文学创作而言,它的诞生注定是时代话语造就的产物.随着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开放,人们在追求自我人生理想的道路上越来越多地感受到来自传统的压力与束缚.这不是说人们受到了更多的羁绊,而是缘于人们对自己追求的目标有了更为清晰、准确的体认,从而获得主动反抗传统的意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春树的创作并非是这个时代的唯一特列,她的身上映射的是注定违背传统价值诉求的表达.就中国社会整体而言,传统的力量依旧是强大的,拥有压倒性优势,他们所维护的是这个社会的稳定、团结.春树等人作品的出现展现的则是一小部分人表达内心愿望的呐喊而已,它们的出现和存在带有一定的必然性,但永远只是徘徊和停留在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边缘地带,这几乎是无法改变的命运.三、朋克精神的探寻与青春活力的释放

朋克文化与春树的文学创作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文学创作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在职研究生论文、专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9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对于以春树为代表的80后作家和他们的作品的研究,我们关注的焦点不应该放在其是否具有合理性的价值判断层面,更为重要的在于透过这一类文学现象的分析力求获得对于问题本质的认识.或许这样一些与传统的价值观体系不相契合的作品将会产生无法忽视的负面影响,仅从审美分析的角度而言,这一类型的文学作品绝对不能用错误来定性.我们应从中看到的反而是极为宝贵的创新型思维以及大胆突破传统的艺术表达方式.

在春树的《北京娃娃》中,主人公“春树”是一个中途辍学的高中生.她的人生经历与作者本人具有高度的重合性,很多人因此认为这部小说所讲述的故事就是作者的人生经历.仅从具有自传色彩的层面而言,《北京娃娃》的确反映了80后一代人不安于现状、渴望实现人生理想、充满幻想色彩的共同特征.同时,我们也发现这一类型的小说试图借助于80后一代人所经历的生活表达自己的直观感受,实际上是人性中底层的现实表达和具体体现.在文学的历史中,永远不存在着错误的文学主题.将小说主题定性为错误的种种非议,其真实的价值指向并不在于小说本身,而是小说中表现的价值观念与传统标准、现行秩序的背离.《北京娃娃》最受非议的一点是小说主人公开放的性观念,她不断地更换男友,尤其是在和G共浴后,“春树”说道:“不,我从来没有想过我会属于谁,任何一个人都不行.”

传统的爱情观中最为核心的一点就是坚贞,因此,男女之间一旦确定了关系绝对不能容忍的就是背叛,进而我们会认为一方属于另一方.“春树”对待爱情的方式截然不同,她认为女人可以和任何男人在一起,却绝不会任由男性摆布.虽然她会用很认真的方式去对待每一段感情,却从不让自己受到情感的束缚.因此,在“春树”的眼中,这些男人仅仅是自己生活之中的性伴侣而已,最终都是不可能拥有美好结局的.

作为当下社会中非主流文化元素的构成要素,朋克文化的精神探寻始终与80后一代人青春活力的释放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春树的《长达半天的欢乐》中,主人公面对现实生活带给她的巨大压力最终选择了流浪.当她的身影漂泊在中国社会的各个城市时,眼前的各种景观只能带给她视觉的刺激而已,她在陌生的城市中游走着.我们看到的是一位从忧郁的青春岁月中走出的年轻女性,她渴望寻找到极致的“欢乐”.在她的身上,各种坎坷和磨难都没有改变她的初衷.读者再一次看到了女性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在她的身上弥散着青春的迷茫.对于这一切,主人公没有表示出丝毫的“后悔”.因为在她看来,这一过程正好是证明自己的价值与意义的关键,她要将压抑在内心深处的青春释放出来.

无论是朋克文化的精神探寻,还是青春活力的释放,对于80后的一代人来说,生活在世俗的世界中仅仅满足于物质并不是他们的目的,他们总是走在青春谜题和人生理想的道路之上.或许朋克文化对于他们而言不过是一种载体而已,即便没有朋克文化的存在,他们依旧可以为表达内心情感寻找到载体.

[参考文献]

[1]王文捷.自由青春力量的朋克文化表述[J].文艺评论,2009(06).

[2]沉睡.废墟之花:摇滚历史文化[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223.

[3]张茜.反抗与挣扎的魅影[D].上海:上海大学,2008.

[作者简介]

苏雨(1989―),女,河南鹿邑人,郑州大学文学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