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马克思经济学:本色、现状

点赞:3740 浏览:903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马克思经济学的精髓和生命力集中体现在社会哲学观和分析思维上,尤其体现在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和洞察上,而不足之处则主要体现在其具体观点的时代性以及解决具体问题的细节措施上.当今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完善也可以且应该从马克思经济学中汲取营养,尤其是承袭其研究思维.不幸的是,马克思经济学在中国社会却越来越被边缘化了,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其研究思维的逐渐式微和具体观点的日益僵化.从而蜕变成了一种教条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关 键 词]马克思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边缘化范式

[中图分类号]FO-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326(2014)02-0078-10

一、引言:如何对待马克思学说

布劳格在其《经济理论的回顾》一书的“绪论”中写道:“在评价过去的学者的著作时总是存在两类危险:一方面,只看到他们的错误和缺点,没有意识到他们所继承的分析方法的局限和他们写作的历史条件的局限;另一方面,夸大他们的优点,渴望发现一种对他们那个时代来说是超前的观点,而这常常是评论者自己的想法.换一种方式说:既存在用现写作技巧论的规范去判断较早作者的错误,也存在像萨缪尔森所说的‘不能识别较早作者真实愿意而掺检测的错误;因为他们不适用现代的专门术语和符号’.”显然,这两类错误也体现在对马克思经济学的认识和理解中,从而应该尽量避免.针对马克思经济学说,布劳格同样作了声情并茂的描述:“没有任何一个作者被人们这样长久地研究,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这个经济学家在今天仍然是备受关注和有重要意义的.马克思被一再评价和修正,并被驳斥和埋葬了数千次,但他没有被埋没于理性历史.不论其境遇变好还是变坏,他的观点已成为我们所研究的所有观点思潮的一部分.现今没有一个人向斯密或李嘉图挑战,但一涉及马克思,人们就要热血沸腾等马克思创立了一个体系,它包括所有社会科学,我们只能在其自身基础上考虑他的经济学,而不能全面考察他的哲学、社会学和他的历史观点.在某种程度上,同样的问题在讨论亚当·斯密时也存在——但只是在某种程度上,马克思主义的所有方面都存在一种始终一贯性,远高于亚当·斯密对政治经济学理解的努力.”

然而,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当前中国社会,无论是学术界还是社会各界,马克思主义或马克思经济学都处于严重且还在继续被边缘化的地位.而且,一谈到马克思主义,社会大众往往就会将它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政治思想控制联系起来;一谈到马克思经济学,一些经济学人就开始批判那种“宁可全部饿死也不应允许一人先富”的共同生产和共同消费模式.显然,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经济学的极大误解,也抹杀了其为人类历史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例如,加尔布雷斯就指出.“马克思预见了资本主义集中化的过程中出现的一种趋势:对社会资源和资本的控制越来越集中在少数人的掌握之中等正是马克思,至少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促成了反托拉斯法的实行.”事实上,目前就连梵蒂冈也开始称赞马克思,认为他为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那么,为什么国人对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经济学却存在如此糟糕的误解呢?一些正统马克思主义者倾向于将之归咎于西方帝国主义精心制造的阴谋,西方敌对势力努力通过舆论以及派遣写作技巧人的方式来诋毁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成就.问题是.作为现场者的社会大众为何会这么容易地被千里之外的觊觎者蒙上双眼呢?为何又有如此多的经济学人甘愿充当西方利益的代言者呢?其实,这更大程度上可以看成是“物极必反”效应的作用结果:马克思主义原先被过分地赞扬了.阿伦特就曾写道:“近年来已经能频繁地看到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否定.这并不是因为放弃了他的思想及其导人的方法,而是因为人们认为它已经被过分权威化了,成了公式化的东西.”

同时,现代主流经济学人以及其他一些新自由主义者往往宣称,苏联的解体和柏林墙的倒塌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政治学的失败.但马克思主义者同样也宣称,前苏联为代表的集权体制并不是马克思学说的后果,更不是马克思学说的实现,相反是对马克思学说的扭曲;因此,前苏联解体之初在两方社会兴起的所谓的“历史的终结”只不过一种过于自信的幻想,它最终将会变成噩梦.很大程度上,2007年爆发的全球经济危机就提供了一个绝佳例子.例如,德赛就认为,苏联革命并没有实践马克思的思想,而只是借用了马克思的名义,因此,自由市场体制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主导地位以及苏联、欧洲社会主义国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不仅不能被看成是马克思的灭亡,恰恰相反,可以理解为马克思的复仇.相应地,阿伦特强调,“迄今为止对马克思主义的强硬批判中,把集权主义视为由马克思主义直接发展而来的观点,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最为严重的指责.”问题是,尽管现代主流经济学无论在理论逻辑上还是当下实践中都存在着不少问题,但为何广大经济学子和社会大众并不能认同这些马克思主义者所宣称的那种“极有价值”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和经济学,并因而转向马克思主义学说呢?很大程度上在于当前那些正统马克思主义者并没有做得更好.宾默尔写道:“在所有的研究领域,学术活动不过是绝大多数的活跃在其中的研究者,自己扬起尘土,却还争执不休地抱怨说他们看不了太远.”显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现实处境就依赖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所展示出的面貌,而这种面貌又源于正统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的行为和工作.

如何理解马克思经济学:本色、现状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经济学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函授毕业论文、函授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6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那么,现代马克思主义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究竟出了什么问题呢?这就需要对马克思经济学的学说特点和发展历程进行分析,从而更好地辨识不同的看法.一般地,这可以从如下几方面着手.(1)要将马克思经济学与其社会学和哲学思想结合起来,因为马克思主义本身是一门有关人类社会的整体性学说.古尔德就强调:“马克思把他的哲学体系发展为具体社会理论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一个框架等马克思的著作是对传统哲学的一个根本转换.而这一转换是通过马克思将体系哲学与社会理论的引人注目的综合而实现的.”(2)要将马克思经济学置于历史背景中进行剖解,从经济学的本质特征和发展历程中揭示马克思经济学的本来面目;同时,基于短期的局势和特定的事件来分析马克思经济学的现实表现,从而可以真正全面地理解马克思经济学的本色和现状.在很大程度上,马克思学说之所以引起如此截然不同的态度,就在于凡勃伦很早指出的:“马克思的(怀有敌意的)批评者们,没有能够充分意识到他在理论前提和目的上与众不同所具有的激进特征.因此,这些人通常会在那些推理上的深奥细节中纠缠不清:而那些赞成他的学说的作者们往往又过于像信徒那样专心于注释他的理论,专心于巩固他们的门徒的信仰.”(3)要灵活运用马克思学说的分析思维来剖析当前的社会现实问题,这不仅需要从学术上来审视马克思学说,更要运用当前的学术语言和概念;尤其是,由于马克思学说是为适应于特定历史时期社会和政治革命的需要,因而在分析现实时要运用现代分析手段来剖析其逻辑前提和逻辑关系.就指出,马克思学说“最根本的问题时至今日仍有现实意义,因为现代经济学仍然保留了其先辈留下的思想基础”,但是,“对马克思的危机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动力理论的探索,不仅应当在古典经济学的语境中进行,而且应当在对待经济学的语境中进行.”显然,这些都为我们在从事马克思经济学的学术研究中提出了新的高要求,正如阿伦特指出的,“与当年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困难相比,我们今天面临的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的困难,更是颇具学术性的工作.”二、经济学的分裂及马克思经济学的渊源

一般而言,一门学科的研究方法往往且应该与其研究对象相适应.相应地,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都与自然科学存在根本性的不同:在研究对象上,经济学研究的是由人类活动所产生的社会现象,而自然科学研究的是外在于人类活动的自然现象;在研究方法上,自然科学采用还原和实证的一般方法来建立事物间的功能性联系.而经济学则要探究事物的内在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因果机理.而且,经济学与自然科学在研究目的上也存在差异:自然科学主要是发现自然规律以便人类更好地适应这种规律,而经济学则要发现现实问题并改造它以适应人类的发展需要.因此,经济学理论不是客观而独立的,而是包含了提出者或人类的认知及理想:而且,经济学理论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对社会的认知以及实践的能力.改造现实生活中的不合理社会制度.正因如此,经济学的理论研究既不能仅仅停留在分析数字之间关系的层次上,也不能仅仅限于对现状的实证,更不能把存在视为合理的;相反,社会科学的成熟理论必须能够解释本质,而本质则体现了事物之间联系的内在机理.

实际上,早期的古典经济学在研究对象、方法和目的上都呈现出上述特征,但是.自古典经济学后期以来,原本统一的经济学逐渐出现了割裂并形成不同分支.而且,正是由于这些学科分支的研究对象发生了变化,从而产生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和理论特性.一方面,新古典经济学以及承袭其思维的现代主流经济学日益偏重于关涉人与自然关系的工程学内容,并主要集中在有关稀缺性资源配置的私人领域,而私人领域活动则主要体现为市场主体在既写作度下的个人选择.因此,现代主流经济学热衷于探究经济活动领域中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个体理性行为,从而日益走上了挑战其个人智力的模型化道路,这是逻辑实证主义之所以在西方经济学界居支配地位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马克思经济学以及源于其传统的政治经济学则偏重于关涉人与人关系的学内容,特别是集中在生产关系这一公共领域,而公共领域的事物往往特显了特定历史和特定文化的社会关系.因此,马克思经济学反对把个人物质利益内容抽象化、永恒化,而主张历史地分析具体经济活动中人的行为及其动机,主张从历史和社会实践中观察社会现象,挖掘社会中的不合理问题.

在很大程度上,无论是马克思经济学还是新古典经济学.它们的研究方法与对象都是相适应的,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研究体系:马克思主要关注宏观社会经济现象,从而倾向于采取平均主义的分析方法,而这种方法又便于对社会权力结构的分析以及考察社会权力结构对社会经济现象的影响;新古典经济学则主要关注微观经济行为,从而倾向于采取边际主义的分析方法,而这种方法又便于对效用最大化行为的局部分析以及考察个体理性行为对社会一般均衡的影响.同时,正是由于两大范式的研究方法是与其研究对象相对应的,因而,我们不能简单地运用一方的分析思维来审查另一方的基本观点.例如.如果运用新古典经济学方法论个体主义和理性选择思维来审视马克思主义学说,那么,就无法理解阶级行为和国家革命等所包含的自我牺牲精神,从而会得出“马克思主义学说全都错误”的结论.同样,如果运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方法论整体主义和阶级分析方法来审视新古典经济学理论,那么,就难以理解搭便车等行为以及公地悲剧等现象,从而也会得出“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一无是处”的结论.在很大程度上,权力分析或阶级分析比较适合宏观社会经济现象,而个体主义和理性选择则较适合微观个体行为:同时,经济学根本上要研究社会经济宏观现象,而对宏观社会经济现象之因果关系的剖析义有赖丁有关个体行为的微观机制.因此,一个完善的经济学理论,应该努力将经济学诸分支或流派的不同思维和知识契合起来.对马克思经济学而言,更要将宏观层次的概括和规律建立在对个体行为具有指导意义的微观因果机制之上.其实,经济学说史本身就表明,现代经济学诸分支或流派之间尽管存在差异,但它们更是互补关系,具有统一的基础.

从历史渊源剖析马克思经济学的基本特性,有助于与新古典经济学作更为全面的比较和沟通.事实上,国内学术界往往将马克思经济学视为一门独立的学说体系,这从其知识论上来理解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究其原因,马克思凭借自身的历史哲学和社会斗争经验重新整理了古典经济学者们混乱的思想,尤其是在解决途径上提出了独到而激进的思路.但是,无论是在研究对象、研究内容还是研究思维、研究方法上,马克思经济学与古典经济学都有很大相通性和很强继承性.究其原因,马克思经济学毕竟源于古典经济学,这一点熊彼特、罗宾逊夫人以及加尔布雷斯等都作了说明.例如,罗宾逊夫人和伊特韦尔与道:“马克思的广阔思维使他的著作超出了古典学派经济学的狭隘界限,不过他的分析的主要因素仍是来自古典学派”;而且,在古典经济学“这个集团的所有作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根本思想体系,虽然他们的经济分析的方向和结论往往不同.”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将马克思经济学看成是对早期古典经济学说的扬弃式继承.相应地,我们就可以将马克思经济学体系与承袭新古典经济学思维的现代主流经济学进行比较和契合.

三、范式的比较及马克思经济学的本色

总体上,以马克思经济学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注重宏观社会经济现象的分析,而以新古典经济学为代表的现代主流经济学则往往局限于微观行为的分析.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它们所根基的社会哲学观是不同的,从而赋予经济学理论研究的主要功能和基本目的也就存在明显差异.一方面,现代主流经济学根植于两方社会根深蒂同的自然主义思维.它不仅会抹杀人类社会对社会事物应持有的合理性判断,而且还将经济学的理论功能内缩在解释这一层次上:它局限于私人领域并基于供求均衡的分析框架为现实提供解释,借助“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实证主义价值观而把存在就视为合理的,从而为不合理的社会制度辩护,为强者利益怎么写作,从而具有强烈的保守主义倾向.另一方面,马克思经济学根植丁社会冲突观和异化观,它不承认现状的合理性,而是认识到现实制度往往只是体现强者的意志和利益,是对社会事物内在本质的异化,从而注重经济学理论的实践功能;正是基于改造现实生活中不合理社会制度这一基本诉求.以马克思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的理论研究目的就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并为实现这一目的而采取了从本质到现象的研究路线.事实上,只有认清事物的本质,同时剖析现实中的缺陷及其成因,才能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合理办法.因而马克思经济学是把本质作为衡量现状异化程度以及未来复归的基本参照系或理性状态.基于这种理想状态.我们不仅可以对现状的合理与否进行评述.而且可以通过对现实制度内在缺陷及其成因的剖析来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合理办法.同时,社会经济现象本身千丝万缕地联系在一起,因而社会科学的研究必须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的视野,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素养和特定的社会理念,否则就会是瞎子摸象.显然,以马克思为代表的早期古典经济学家往往倾向于从整体性来剖析社会结构并促使社会的变革,而古典主义后期以来,社会科学却开始了不断分化,经济学分支也不断推陈出新,各经济学流派之间的对立不断加剧,以致绝大多数学者都局限于非常狭隘的领域进行封闭式研究.现代主流经济学者日益热衷于在层层检测设之下进行理论建模,加尔布雷斯写道:“在最近40年里,新古典体系经历了大幅度的修正和细化的过程.实际上,由于这一过程高度专业化和多样化,在细节上过于繁琐,以至于没有哪个经济学家会认为,自己了解的知识能够多于总体知识的极小一部分.”正因如此,主流经济学的现怎么发表展严重窒息了它的现实性和应用性.

一般地,马克思经济学与现代主流经济学在分析范式上的差异典型地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在研究对象上:马克思经济学着眼于公共领域,关注社会制度的设立和完善,集中分析社会财富的创造问题:现代主流经济学着眼于私人领域,关注既定社会制度下的人类行为,集中分析社会财富的配置问题.二是在研究思维上:马克思经济学把经济学视为一门社会科学,认识到经济现象从属于社会系统,从而走社会科学交叉的道路,注重历史的、规范的分析,强调对事物本质的揭示和因果机理的挖掘:现代主流经济学把经济学视为一门自然科学,从而走数理化的道路,注重逻辑的、实证的分析,强调对事物现象的揭示和功能联系的挖掘.二三是在前提预设上:马克思经济学的参照系是一种理想状态,体现了事物的实在结构和内在本质,并把这一本质视为已经被异化的现状未来所要回归的基本方向,从而强调其现实性和可实现性;主流经济学所预设的抽象检测设则是建立在先验信条的基础之上,仅仅是为了解释的方便,而不具有现实性和可实现性.四是潜含的价值判断上:马克思经济学根本上代表弱势群体的利益,关注整体社会和弱势群体的福利提高,对现实持反思和批判的态度,并注重对异化原因的挖掘;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则为既得利益怎么写作,以实证主义价值观来为现实辩护,以供求均衡来合理化社会制度,从而具有强烈的保守主义倾向.

显然,马克思经济学与现代主流经济学的分析范式差异也预示了方法论思维上的不同,这里简单地作一粗略的二维界分.一方面,在对事物认知所持思维上,它努力探索事物的实在结构,这体现了本体主义思维,而与现代主流经济学的工具主义思维存在根本性不同;努力揭示事物之间的作用机制,这体现了因果主义思维,而与现代主流经济学的功能主义思维存在根本性不同;努力剖析影响供求关系的力量因素,这体现了权力主义思维,而与现代主流经济学的同质平等主义思维存在根本性不同:将社会经济现象视为相互联系而密不可分的整体,从而贯彻了整体主义的认知思维,这与现代主流经济学的个体主义分析进路存在很大差异;将社会经济现象都纳入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进行考察,从而具有明显的历史主义特性,这与现代主流经济学的普遍主义特性存在根本差异.另一方面,在对事物认知所持态度上,它集中分析现实制度的不合理性,这体现了异化论思维,而与现代主流经济学的自然主义思维存在根本性不同;努力构设合理社会的评估标准,这体现了规范主义思维,而与现代主流经济学的实证主义思维存在根本性不同;关注社会正义和弱势者的利益诉求,这体现了人本主义精神,而与现代主流经济学的物本主义思维存在根本性不同;努力挖掘政策潜含的利益导向,这体现了结构主义思维,而与现代主流经济学的机械整体论思维存在根本性不同;致力于社会制度的改革和完善,这体现了动态演化观思维,而与现代主流经济学的静态均衡论思维存在根本性不同.

可见,马克思经济学本质上是批判性的、开放的和多元的,这根本不同于现代主流经济学局限于解释的、封闭的和“我向思考”的思维,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其优势或生命力之所在.事实上,马克思经济学的分析思维和方法论更具实用性和普世性,它所提出的分析路线不仅适用于对早期资本主义制度的剖析和批判,而且适用于对任何现实社会问题的观察和改进;相反,承袭新古典经济学思维的现代主流经济学几乎在所有的研究思维和方法论上都存在严重缺陷,不仅不能发现现实中的问题,反而会基于自然主义而为一切实在现象辩护.当然,现代主流经济学也发展出有助于描述现状以及分析微观行为等的一系列数理模型和计量工具,这些数理模型和计量工具在合理的分析思维和方法论指导下是深入认识社会现实的手段.因此,现在主流经济学理论研究的重点应该在研究思维和方法论的完善上.但不幸的是,当前经济学界的流行情形是:很少有学者关注现代主流经济学在研究思维和方法论上的缺陷,而热衷于在其基本框架下进行无节制的数理模型构建和计量实证分析.试想,如果基本研究思维和方法论都存在严重缺陷,那么在此框架下通过数理模型和计量实证所得出的结论会有多大意义?因此,现代经济学的发展方向应是将以马克思经济学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之研究思维与以新古典经济学为代表的现代主流经济学所发展分析工具结合起来,打造出一个更完善、具有更强分析能力的经济学体系.

四、马克思经济学日益边缘化的现状及原因

上而的范式比较揭示出马克思经济学说具有这样三个鲜明特点:(1)它不承认现状的合理性,而是认为现实制度往往体现了强者的意志和利益,是对社会事物本质的异化,因而经济学研究不仅要认识世界,而是要改造世界;(2)它遵循着一种从本质到现象的基本路线,认为只有认清事物的本质,同时剖析现实中的缺陷及其成因,才能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合理办法;(3)它信奉冲突的社会哲学观,试图通过社会制度的变革来关怀弱势者的利益,反映弱势者对社会正义的要求,从而具有强烈的人本主义特质.莱文说,整体主义、历史主义以及反实证主义等方法最多说明马克思主义具有独特的方法论结构形式.而不能说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具有什么独特的唯一方法论,相反,马克思主义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的实质性的理论内容和它的世界观.诺曼则说,马克思主义需要从传统中汲取的最重要的东西是一系列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是任何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部分.基于这种世界观,我们可以进一步获得这样两点推论:马克思经济学的研究路线有助于我们对现象的系统而深入的分析,有助于我们发现现实中的问题,并挖掘改进现实的有效途径;马克思经济学根本上代表弱势群体的利益.反映弱势者对社会正义的要求,具有浓厚的人本主义特质,从而应该得到社会大众的支持.不幸的是,这两点在当前国内学术界和社会界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认识和体现:一方面,马克思提供的研究路线长期被束之高阁,有关马克思主义的“破产”、“崩溃”、“堕落”等说辞成为无数论文和书籍的主题;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越来越被边缘化了,不仅为权势者所刻意排斥,甚至也为社会大众所抛弃.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第一,马克思经济学本身存在的缺陷.马克思经济学集中于宏观的社会经济制度改造,缺乏对具体制度的微观分析,而现实生活中更需要关注一些微观层面的具体问题.譬如,马克思经济学专注于劳动过程以及由此衍生的生产关系和所有制研究,但现代社会的很多问题都是分配引起的.而具体的收入分配则涉及很多因素,从而不能简单地用所有制来解释,后者太宏观了.在很大程度上,劳动造就了人并使人不断完善,但(微观的和宏观的)分配制度却衍生了人的异化,而这些则是现代社会特别关注的,一般地,社会经济现象乃至制度的形成都是个体之间的互动行为所衍生的,因而个体行为应成为微观基础的核心.也即,经济的微观分析要深入考察相互交往的个人是如何受激励的,他们为何能够且如何权衡各种因素以展开策略选择和行为,个体的策略选择和行为又是如何糅合成集体行动,从而产生一系列社会经济现象的.例如,马克思主义学者利特尔就指出,“社会的因果性常常不可避免地要通过社会结构中的个体行为来实现;由于社会层次的因果规律的松散型,社会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也只能通过对后者(个体行为)的分析来建立起来.”

当然,马克思也不是没有对个体行为的微观分析.罗斯巴德就指出,马克思的两个阶级远不是铁板一块的,他们各自的长远也在彼此相互竞争,而很少合作,从而也就不可能通过把所有的人类行为者都归结为两个阶级来分析历史,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更是如此.“在实际上,马克思与其他的马克思主义在分析历史事件的进程中是乐于使用多阶级模型的:‘钢铁资本’,‘纺织资本’,‘军工资本’,‘金融资本’.等等.”同时,也不能说马克思学说没有微观基础.譬如,马克思提出的大众政治理论是以这样的分析逻辑为基础:同一阶级内部的成员具有一种能够认识其共同客观利益的内在趋势,而理性的行为者能够起来支持推翻统治他们的革命运动,这实际上已经将宏观社会现象和微观行为联系了起来.而且,马克思学说的微观基础就是人性以及行为机理,例如,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不断提高和利润率平均化时,马克思的理论就是建立在逐利的资本(家)为追求更高的相对和绝对剩余价值而热衷于技术和组织的创新之上.

不过,由于特定的历史条件所限,马克思经济学的微观分析总体上还处于“粗放式”层次,它没有深入和着重剖析“群体”中不同成员的行为差异,也没有分析人性及其行为机理的演变过程和条件.譬如,马克思关注妇女的发展和解放,往往是将她作为与男性相对且受男性制度压迫的一个群体来考虑,认为所有妇女都有共同的志趣,从而会采取共同的社会政治性行动;但显然,贵太太、阔小姐的认知和情感往往与一般女工存在天壤之别,事实上,前者往往受惠于对后者的压迫.所以,利特尔强调,“阶级”利益应该在不同的意义上具体化,同时,集团特征应该在不同的集团范围和不同的方法上进行界定.同时,马克思在分析宏观社会经济现象时往往是从组织或集体力量着手,而没有重视分析从微观行为到宏观现象的公共选择逻辑.事实上,一个公共选择往往涉及几个集团以及几个阶级的共同行动,而且很多传统的群众运动都是在精英领导者的垂直指挥下进行的.因此,要发展马克思经济学,就必须补充或充实其微观分析,从个体行为动机以及聚合效应等方面来解释宏观社会现象.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更多地分析微观的具体问题和相应制度设计,二是要为其理论提供人性及行为机理的微观基础.在很大程度上,为宏观解释提供微观基础也就是分析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一些马克思主义者正努力借鉴西方主流经济学新近发展起来的研究具体微观问题的工具、模型以及理论,借鉴公共选择学派关注的从微观动机到宏观行为的选择逻辑.然而,在借鉴的同时也要提防现代主流经济学中所谓微观分析基础的人性检测设和行为机理,因为它太过抽象了,具有强烈的先验性,且缺乏经验事实的足够支持.

第二,马克思经济学在传承中的蜕化.马克思在分析一些具体制度以及社会宏观制度时使用了从本质到现象的研究路线,这条研究路线对目前微观制度的分析具有很强的适用性,但没有发展成熟就逐渐蜕化了.主要原因为:经济学者的知识素养日益狭隘而使得本质研究被抛弃;经济学因纯理论化的努力而日益抽象化:马克思具体观点的教条化理解和发展窒息了该研究路线的蜕化;经济学对象从公共领域转向了私人领域而导致社会关怀的丧失.同时,由于受特定的个人知识和社会环境的限制,马克思本人不可能穷尽真理,以致其一些具体理论具有时代局限性.在很大程度上,由于社会经济的巨大变化,马克思对当时社会现实以及其他学者观点的具体批判主要具有考证意义,而具有现实意义的则主要在于他所提供的思维.因此,在对待马克思经济学留下的庞大遗产上,应该把知识论和方法论区别开来,尤其要继承其具有强盛生命力的方法论思维.但不幸的是,正统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却很大程度上在继承和宣传马克思本人的具体观点和理论.另外,任何学术都应该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和发展,但迄今为止,正统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却往往深受政治的、社会的、意识形态的束缚:结果,教师往往布道式地宣扬马克思经济学中那些已经过时或者错误的具体理论和观点,而缺乏引导青年学子对现实问题进行批判性分析.正因如此,马克思经济学在国内学术地位的衰落在很大程度上也就在于:我们不仅往往会误解马克思,而且更不敢质疑马克思.正是由于马克思经济学内部缺乏一种多元化的学术风气,从而导致一些有思想的青年学子往往望而却步.

第三,功利主义学风和相应学术制度的无形压制.从根本上说,马克思经济学在国内之所以不断被边缘化,与当前学术界盛行的功利主义和崇洋主义息息相关:青年学子失去了自我思考和探索的兴趣而热衷于翻译和传播西方的前沿学术.而这种风气很大程度上又是当前学术制度以及具体的政策导向所引导的:一些所谓的名校盲目地试图通过与国际接轨来创一流大学,从而越来越不开设马克思经济学课程,即使开设了选修课也是选课者寥寥,因为各种学术舆论都告诉他们这些课程对出国留学帮助不大:也与各院校大肆推崇海归学人的政策有关,海归学人的学术轨迹也就成为那些打算从事学术的青年学子的模仿榜样,而马克思经济学掌握得再好在时下的高校中也只能处于边缘化的地位.事实上,尽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一样存在不足,但目前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进行有建设性的批判和反思却比对西方主流经济学展开同样的批判和反思更为困难.究其原因,尽管对西方主流经济学进行批判和反思的文章往往难以在主流经济学取向的刊物上发表,但毕竟还可以在一些马克思主义倾向的刊物上发表,但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进行批判和反思的文章却往往没有这样的发表空间.这主要在于这样两方面:(1)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那些刊物基本上是不会接受那些对自身进行批判的文章,这与坚持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的那些刊物同样很少刊登批判自身的文章相类似.(2)马克思主义倾向的刊物非常乐于刊登反思和批判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文章,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非主流对主流的挑战和反思,也与其争夺支配地位的驱动有关;与此不同,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倾向的刊物一般却不愿接受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进行反思的文章,这或者是出于政治上的自保而不愿沾惹有关马克思主义的东西,或者直接就是凭借傲慢的主流心态而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视为错误的而根本不值得再去关注.最后,在研究方式上,当前国内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具有强烈的经院特性:遇到新现象和新问题时,往往要到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中寻找解决思路;即使有了观点和看法,也要从马克思主义文本中寻找理论支持.结果,有关马克思经济学的文章所使用的语言和概念基本上都是150年前马克思等经典作家所使用的.在正统马克思主义者看来,只有这样的文章才是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文章的重要特征就是大量引用经典文献.但是,这种话语体系针对的是早期资本主义制度,而与现实社会的发展日益脱节.就指出,“马克思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具体批判大部分只有考证的意义”.同时,这种话语体系也越来越不符合青年学子的口味,越来越与经济学乃至社会科学所发展的概念和术语相脱节.尤其是,在这种话语体系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就显得比较繁琐、枯燥.即使马克思学说中确实存在非常精微的洞见和极有意义的思维,如异化分析、权力结构分析以及从本质到现象的研究路线等等,但当前青年学子所走的道路也会与之渐行渐远.哈耶克就曾指出:“旧的真理若想保持其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力,就必须不断地用后来人的新语言和新概念对它重作解释.那些曾经被证明是最有效的表达方式由于不断地使用而越来越失去其原有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哈耶克的告诫对强调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更具意义.

正是马克思学说在发展过程中的扭曲和蜕化导致了其往往受到截然相反的对待态度:赞成者将马克思所有的学说和观点都视为是进步的,反对者则将一切与马克思相关的都视为反动的.结果,即使不属于马克思学说自身的那些东西也往往被归属于它并会受到赞赏或非难,从而反而遮蔽了对现实问题的清晰认识.阿伦特写道:“马克思正是最早发现产业革命中产生的各种问题的人.因此在歪曲了马克思提出的问题的同时,也意味着我们失去了处理当今日益紧迫的问题所需要的主要素材和帮助,这种极端恶化的事态毫无变化.”

五、尾论:重建马克思经济学的分析思维

马克思学说像任何科学理论一样都存在值得我们接受和传承的精髓以及不足.其中,精髓集中体现在它的社会哲学观和分析思维上,在于对问题的洞察力上;不足之处则主要体现在具体观点的时代性上,以及解决具体问题的细节措施上.沃尔夫就写道:“马克思这个具有创造性的思想家是极为乐观的.但它的论证和检测设又是错误的,在细节问题上常常会出现使人十分气恼的含糊不清,因此,他对于现在如何去安排社会他没有什么东西可告诉我们.但是,他对19世纪后期社会的批判甚至对于21世纪初的社会也有重大的关联.也许我们对他的结论没有信心,但这不意味着他发现的那些问题不严重.”而且,尽管马克思学说的影响往往会随着社会环境的波动而变化,但无论如何,它都一直存在并已经深入到人心之中.福柯曾写道:“当今,不应用直接或间接与马克思的思想相联系的一整套观念,不将自己置身于马克思所确定和描绘的思想范畴,要想书写历史是不可能的.人们甚至想知道做一名历史学家与做一名马克思主义者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事实上,就像那些常常为人宣布已经死亡而必须一次又一次地来埋葬它的一些主义一样,马克思学说本身冈根基于社会现实而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每一次人类社会遇到大的挑战,它的生命力都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正是由于马克思学说本身的生命力,它就很值得后人认真对待.R·米勒就写道:“作为经典作家,并不是说他们的观点是正确的,甚至是最准确的,而是说他们的观点被认为是代表了一种哲学家所应该参考的标准观点.当这些哲学家进行哲学研究时,他就会去支持它、修正它、解释它,或者攻击它.在这一意义上,马克思应该是包括分析哲学在内的现代哲学中的一个经典.”然而,现代经济学界对待马克思学说往往持有对立的态度,或者将马克思学说视为一种难以撼动的传统智慧,或者将马克思学说看成是缺乏逻辑性的大杂烩.事实上,马克思长期以来就首先以“政治经济学家”而非社会学家或历史学家而流名于史,以科学分析而非道德说教见长;但到了20世纪下半叶后,马克思学说却越来越被视为一门具有强烈道德性的学科,以致其影响力似乎越来越局限在社会学、历史学和哲学等领域,而在经济学领域则处于不断被边缘化的境地.那么,马克思经济学为何会越来越式微呢?一般地除了与当前扭曲的学术制度和功利主义的环境有关外,很大程度上也与它的退化有关.马克思实际使用的从本质到现象这一研究路线在现代经济分析中遭到了长期的忽视和遗忘,从而导致国内经济学者往往无法对社会制度本质进行真正挖掘,甚至缺乏对社会制度的辨别和选择能力.同时,随着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经济学与政治的联系日益加深,绝大多数正统的马克思主义学者也不愿或不敢对当前社会存在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揭示,而往往只能在一些次要问题上作些浅层次的暗示.


正是由于马克思经济学已经被严重扭曲和边缘化了,在当前情势下,要使得广大经济学人和经济学子以及社会大众重新认知马克思经济学,就需要展开这样两方面的工作:需要对马克思主义中的精华和不足有清晰的认识,要挖掘其本质;又要剖析造成马克思经济学日益衰落的人文和制度因素,从而有助于更好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途径.尤其是,在当前社会环境和学术氛围下,要焕发马克思经济学内在的生命力,要激发起广大经济学人和经济学子对马克思经济学的兴趣,并进而乐于继承和发展马克思经济学,关键在于重新继承和完善马克思经济学的认识论,并由此提炼出一种简洁而系统的分析方法.埃尔斯特就写道:“人们常常听到这样的一种观点,即在今天,马克思身上仍然有效的东西是他的方法,而非任何实质性的理论命题.”事实上,只有我们从马克思经济学的分析思维中提炼出一种能够清晰地解释社会经济现象、剖析现实问题以及提出相应解决之道的研究路线,青年学子和社会大众才会觉得马克思经济学是有用的,才会乐于学习和掌握它.马克思自己就曾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adhominem],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adhomineml.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那么,马克思经济学是的分析思维和研究方法又是怎样的呢?这就是从本质到现象的研究路线.

事实上,马克思及斯密、穆勒等古典经济学大师在分析具体社会经济问题时都自发地采用一条从本质到现象的基本路线,这条研究路线比现代主流经济学研究方法更全面:它有助于撇开现象的迷糊而深入事物本质,清晰地看到实践中的异化和问题根结,从而真正实现“认识和改造世界”这双重任务,,显然,基于从本质到现象的研究路线,马克思经济学构建了一整套的分析体系,其学说不仅具有强烈的批判性和现实性,而且也深入到对整个人类社会和谐有序和合理发展的根本关注.尤其是,基于本质到现象研究思维与异化社会观的结合,马克思经济学得以从社会结构和权力结构的角度对社会利益的分配展开深入的剖析:不仅深刻揭示了现实社会制度的不合理性,分析现实收入分配不公的制度根源,而且还可以从抗衡力量的引入以及对强势者权力的其他限制等角度提出社会建设的基本措施.正因如此,我们说,马克思经济学对公共领域的问题尤其是社会制度问题具有非常强的分析能力,而且,它的研究也非常符合社会大众的期待,因为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经济学本身就是为弱势的社会大众怎么写作的.譬如,就资源垄断型国有企业而言,高额的垄断利润以及社会大众被排除在利润分享之外的倾向已经引起了社会普遍的不满.显然,马克思经济学能够对这一社会问题的根源进行剖析,而且,如果它这么做了,那么,广大学子和社会大众就会感到马克思经济学是有用的,从而就会为马克思经济学赢得声誉.

责任编辑:张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