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差点未能面世

点赞:4854 浏览:1667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1556年,在明朝楚王的封地湖北,楚王的一个儿子突然得病了,找了好多医生都治不好.楚王很着急,慕名请来了当时很有名气的李时珍.李时珍给楚王世子开了一帖药.服完了李时珍开的药,世子病好了.为了报答李时珍,楚王就委任李时珍一个七品官,主管王府里面的祭祀.

1559年,皇帝突然要招揽天下名医.楚王就推荐了李时珍,于是,李时珍也像他的父亲一样进入了太医院.

李时珍不仅医术高超,而且不畏权贵,所以在民间很有口碑.但真正使他名垂青史的,还是他所修订的《本草纲目》.

李时珍发现,古代的“本草”著作里边有大量的错误,有的是将几种药物混为一种,不予区分,比如人参、党参,疗效完全不一样的东西,被混为一种;有的是将一种误分为几种,比如枸杞,也许不同产地的枸杞外观可能相差比较大,被误为几种不同的药;要么就是对药物的疗效描述不准确,要么就是图文背离.

这种情况如果不加以规范,病人会得不到恰当的治疗,严重的话会付出生命的代价.于是,李时珍在35岁那一年断然决定,不再以开业行医为主,而是集中精力重修“本草”著作.

为了编纂《本草纲目》,李时珍到各地进行考察,他进深山入老林,甚至请教游医和农民,不仅对每一种草药进行了认真的核实,而且还收集了许多珍贵的民间偏方.李时珍一路走来,一边考察,一边行医.

李时珍用了18年的时间进行野外考察,又用了10年的时间三易其稿,终于完成了自己重修本草的心愿.《本草纲目》汇集了1800多种药物,1.1万多个方子,供后人查阅,但这么庞杂的内容,如何分类才能便于查找呢?

在编纂《本草纲目》时,李时珍考虑,如何以一种体系来对这些药物和方子进行分类.原来的分类法被李时珍抛弃了,他发明了“15部60类分类法”.他把药物分为“水”部2类,“火”部1类,“土”部1类,“金石”部4类,草部10类,谷部4类,诸如此类,把这1800多种药物分门别类排进去,再附加1.1万多个方子.

李时珍从年轻时发愿重修“本草”,到年过花甲终于编纂完成《本草纲目》,已经耗尽家中所有财力,再没有钱来出版这部鸿篇巨制了.而他的最大心愿,就是让这部《本草纲目》早日出版,造福于世.然而令李时珍没有想到的是,出版这部书,比编纂这部书更难.

就在《本草纲目》定稿的第二年,万历皇帝突然不愿意让儒生议政,便下令关闭全国的书院,并且不许儒生聚在一起乱讲,不少人还因此掉了脑袋.出版界因此战战兢兢,也不大敢出书了.

1579年,李时珍不顾自己年事已高,毅然到明朝的政治、文化中心南京,寻找出版的机会.明朝当时有两个首都,北京和南京,有两套行政班子,北京有什么官衙南京就有什么官衙,南京唯一缺的就是皇帝.李时珍利用到南京的机会到江苏泰昌,拜见了曾经担任过湖广按察使、当时正罢官在家的王世贞,想请王世贞以文坛盟主的崇高声望为《本草纲目》写一篇序.王世贞不仅答应写序,而且还挽留身份和自己相差甚远的李时珍在他家里住了好几天.不过李时珍所要求王世贞写的序似乎并没有当场就写出来,这个序写出来居然是10年以后的事情.


1590年,王世贞去世.他写的序对《本草纲目》作了很高的评价.

这一年,李时珍终于盼来了好消息,南京的藏书家、刻书家胡承龙答应将《本草纲目》刻版复印.南京之行的善果在好几年以后才显现出来.然而,就在书可以开始刻板付印之时,李时珍再也支持不住,病倒了,此后就再也没有康复.

《本草纲目》差点未能面世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出版物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学位论文、硕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2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1593年,李时珍去世,享年76岁.而《本草纲目》刻成是在1596年.李时珍没能亲眼看到自己的心血变成当时的出版物,不能不说是一大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