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双盲审稿制的必要性

点赞:17879 浏览:8126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审稿追求的终极目的是能公正、科学、辩证地鉴定论文内涵及学术精神,力求避免审稿过程中非理性、非学术性因素的干扰.指出目前最为科学、被同行广泛认同的审稿方式为“双盲审稿制”.就坚持“双盲审稿制”的必要性作进一步探索和思考,旨在理性地认知其在同行评议过程中的优越性、现实意义和普遍适用性,对如何完善“双盲审稿制”及适应网络审稿的新形式也提出了补充观点和建议.

[关 键 词]双盲审稿制实名审稿制同行评议审稿邀请函

[中图分类号]G2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1-0086-02

目前高校学报主要采纳的审稿方式为实名审稿制、单向匿名审稿制和双向匿名审稿制.实名审稿制即审稿专家和被审稿件作者信息都是实名公开的,包括审稿专家资历、姓名、专业特长,作者工作单位、职称、研究方向、掌握课题情况等;单向匿名审稿制即审稿专家的信息是不批露的,对于作者而言完全是匿名的,但作者信息相对于审稿专家而言完全是公开无遮挡的;双向匿名审稿制简称“双盲审稿制”,即由学报编辑部作为桥梁,主持审稿流程,审稿专家和作者是互不见面、信息互不公开的,是一个封闭系统,既不能互动也不能交流.

这三种审稿方式,作为学报编辑部来说追求的终极目的都是能公正、科学、辩证地鉴定论文内涵及学术精神,力求避免审稿过程中的非理性、非学术性因素的干扰.但客观地说,三种审稿方式各有利弊,就笔者经验而言,目前最为科学、被同行广泛认同的审稿方式为“双盲审稿制”.本文就坚持“双盲审稿制”的必要性作进一步探索和思考,同时针对如何完善“双盲审稿制”及适应网络审稿的新形式也提出了补充观点和建议.

一、坚持双盲审稿制的现实意义和普遍适用性

(一)双盲审稿制的相对优越性

实名审稿制容易引发学术不端.一旦作者准确知道审稿人是谁,由于功利性驱使,会想办法接近审稿人或委托中间人说情,走“曲线救国”之路.审稿专家碍于复杂的人际关系网,难免有时妥协,学报一旦录用这种论文无疑会影响质量内核.另外,由于现代学者的个性较强,不是每一个作者都能无条件尊重和认同审稿专家的审稿结果,尤其对于退稿,个别作者会找审稿专家理论,甚至会言论过激.这种小概率事件却会严重打击审稿专家的工作热情,削弱审稿专家对编辑部的信任感.由于编辑部处理不当或不及时,甚至会引发一系列学术争议之外的连锁反应.单向匿名审稿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专家的独立性和权威裁判权,作者无曲线可走,但从某些角度来说向审稿专家完全暴露作者信息对作者而言却可能暗藏不公.学术界一向存在门户之见,比如论文作者所属院校极为普通、职称很低,有可能会先入为主地引发专家成见,成见一旦形成,审稿倾向就难免偏离正确、科学的准绳;再如审稿专家和作者存在利益冲突或学术意见相佐,这样的情况专家个人利益与其公共职责之间的冲突也同样会影响审稿的公正性.[1]而双盲审稿制对以上冲突和审稿风险的规避显然要有效得多,双方互不见面、互不知情,所谓的利益冲突也自然不存在,审稿环境相对是公平和客观的,想制造学术不端也无法下手,专家意见最终决定稿件去留.

(二)双盲审稿制给“学术看门人”提供了良好的审稿环境

同行评议专家一直被业内人士美誉为“学术看门人”,即他们在审稿把关过程中能够明辨良莠、去伪存真、绝不放劣质稿件通行,把住学术和真理的门户.但事实上审稿专家的工作强度和压力是非常大的.排除各种人情关系的渗透和施压,单就审稿专家的待遇而言就存在很多问题.对于审稿报酬来说,审稿专家是没有固定的专家费咨询等名目的,完全是计件式,一般审毕一篇论文编辑部付审稿费50元.可以说这50元审稿费是相当低的,与专家的工作质量与工作强度难成正比.但由于学报编辑部是清贫部门,且以公益性为核心原则.所以,审稿专家通常会不计较个人得失地去完成编辑部托付的工作.编辑部的审稿工作一般是随机的,收到论文即送交专家审稿,在一定时效内必须出审稿结果答复作者,那么不论专家是否在忙自己的课题、实验,还是在出差的路上,接到编辑部的审稿要求,都得倾力完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审稿专家的敬业态度和无私精神确实无愧于“学术看门人”的美誉.学报更有责任为审稿专家创造一个良好的审稿环境,让他们可以安心、专注地审稿.“双盲审稿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一篇隐去了作者单位、作者姓名、作者全部背景的论文就像一张白纸完全排除了人事干扰,专家只凭自己的经验、学识和学术视野去判断论文的核心质量,这相对是最为公平地审稿操作.

坚持双盲审稿制的必要性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专家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硕士论文、大学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0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二、进一步完善双盲审稿制,推动学报未来发展

客观地说,双盲审稿制优越性突出,但绝非完美无缺.学报为了提高核心竞争力、适应未来发展,还需就双盲审稿制的缺陷作进一步的补全和完善.审稿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学术探究和学术交流活动.在我们充分尊重审稿专家意志决定的同时,也要给作者申辩的机会,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术探究.这些原则的运用作为双盲审稿制的后续补充,是非常有必要,也更能促进学报发展的.

建立完善的专家遴选制度

作者、编辑部、审稿专家这三层关系的流动中,在执行“双盲审稿制”背景下,决定稿件去留的核心关系层是审稿专家,因此需建立完善的专家遴选制度,选择有扎实专业积累、丰富科研经验、学术道德声誉较优、对稿件有敏锐洞察力、有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的专家,才能最低限度地减少作者和读者对审稿结果的质疑与说法.

学报编辑部应尽快建立和完善审稿专家数据库,利用网络工具和其他数据库推荐的审稿人名单,遴选适合本刊栏目和核心的审稿专家.如中国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在其网站上研发和推出的专家信息库,提供了近五千名审稿专家的动态信息以供学报审稿选择,为了学报更好地选择,除了标注专家的基本信息外,还设立了专家的“代表论著”字段,[2]同时预留审稿专家的E-mail作为主要通联方式.学报编辑部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面对越来越细化的专业分工和边缘学科的兴起,建立有效专家库,正确选择与论文对口的审稿人,使评议结果权威、有效、服众.(二)双盲审稿制力求公开、透明

有些学者认为只有实名审稿制才能做到公开、透明.审稿专家信息公之于众,较为容易形成舆论监督.这种审稿方式争议较多、人情压力较大已在前文论述过,但值得借鉴的是,双盲审稿制也要做到一定程度的公开、透明,只有这样,评议结果才是经得起推敲和大众审视的.具体做法是,对于需要深入和准确鉴审的论文,审稿人和作者之间可以在学报编辑部的主持下,进行直接的商榷并允许作者答辩;对于作者强烈申诉的审稿结果,学报编辑部需另择专家进行二审,以复议作者意见;学报需将专家对于论文的修改意见和审稿意见,在依然隐匿专家信息的前提下准确无漏地传达给作者,做到有效沟通,减少无端猜想和质疑.编辑部如能做到以上三点,就完全可以保证审稿结果的公开、公正和透明.也并非是审稿专家和作者绝对“双盲”,可突破此界限,如作者水平很高,且论文存在较大社会意义和价值,作者本人需和审稿专家进行直接商榷和正面交流的,学报应提供契机,以符合审稿本质,推动学术交流的发展.

(三)网络同行评议时代,做好在线培训审稿专家工作

学术期刊审稿方式和效率的进步是日新月异的,为了追求审稿结果最终的公正性和权威性,很多学报选择跨地域、跨空间的网络审稿形式,甚至邀请国外专家进行全英文审稿.既然进入网络同行评议时代,学报在坚持“双盲审稿”原则的前提下,更应做好在线培训审稿专家工作.最值得学习的是国际上最早执行在线投稿和审稿的著名医学期刊BMJ.BMJ在网站的主页设有“关于BMJ”,点击此项可得到很多相关信息.其中有一项是“审稿者资源”,下分“如何成为BMJ审稿专家”“审稿指南”“培训资料”.“如何成为BMJ审稿专家”提供审稿专家在线注册,以此不断扩充审稿专家队伍.在“审稿指南”中要求审稿者了解审稿的一般规则.在“培训资料”中链接的内容包括详细的审稿者须知、审稿要求,还附有对近期在BMJ已发表的1篇文章的3份评审意见,请审稿者在15分钟内读完,同时记录该文的优缺点,然后对照阅读编辑对3份评审意见的点评.另附有一篇已经于1984年在BMJ上发表的文章,列出一个问卷式审稿表,请审稿者填写,随后请审稿者阅读已经准备好的作为范例的资深专家的高质量评审意见,从而评估自己的审稿质量.[2]

学报编辑部可以参照国内外的培训范例,做好本刊的在线培训审稿专家工作.但有两个工作是共性的:一是做好审稿邀请函,[3]二是做好审稿单.在审稿邀请函里,着重介绍本刊的来源、依托高校专业特点、栏目特色、发展目标及突出成就等,不必过长,三五百字即可.以便审稿人在第一次接触刊物的时候,就对其有一个信息上的普及,形成初始印象.学报并借此表达邀请审稿的诚意.在审稿单里,学报要直接提出自己的审稿诉求,比如要求审稿专家从创新性、科学性、文章写作等几大思路来审查稿件,并提出审稿意见.审稿项目建立得越全面越科学越高效,越有利于正确遴选优质论文,审稿项目建立得越简单越粗糙,审稿质量就越难保证.[4]


这篇论文来源 {$getarticleurl}

完善双盲审稿制,首先要做好各方面工作,理顺和审稿专家的关系,制定有效的审稿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为期刊的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周颖,王蒲生.同行评议中的利益冲突与治理对策[J].科学学研究,2003,3(21):298.

[2]巢乃鹏,胡菲.学术期刊的网络同行评议[J].中国编辑,2010(6):42-43.

[3]张向谊.应引导审稿人进行有效的同行评议[J].编辑学报,2013(6):275.

[4]包雅琳,游苏宁.在线培训审稿专家提高审稿质量[J].编辑学报,2009,21(2):139-140.

责任编辑: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