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窥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点赞:21043 浏览:9487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语文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常用的一种富有艺术生命力的教学方法,组织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传授知识的必要手段,训练思维的有效途径,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重要控制手段.基于此,本文通过学习他人的教学心得,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一些语文课堂提问的方法和技巧.

【关 键 词 】 语文 教学课堂 提问艺术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著名教育界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因此作为一名善教的语文教师,必须要善问,应该不断地探索课堂提问的规律,掌握课堂提问的艺术,锤炼自己提“问”的技巧,提高课堂提“问”的水平,精心设计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自己特色,以达到更佳的教学效果.为了更好地运用课堂提问这种教学方法,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同时经常拜读其他老师的提问教学心得,总结出一些语文课堂提问的方法和技巧,与广大语文教师分享.

一、何时提问――善于把握时机,关键时刻提问,激活课堂气氛,引发学生思考

有古谚语云:“恰当的时间说恰当的话,才恰当.”语文课堂提问也是如此,需要在恰当的时机提出的问题才真正有效果.那么什么才是最恰当的时机呢?孔子说得好“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不到学生想要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学生想说而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可见最佳的时机就是当学生处于“愤悱”之时,这时候提出问题来,才能有效地引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才能有效地激活课堂气氛,达到老师预设的目的.例如黄玉峰老师在上《荷塘月色》之时,他发现部分学生很不感兴趣,注意力普遍不集中,面对这种状况,黄老师及时采取了措施,他抓住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设疑提问:“作者‘这几天心里’为什么‘颇不宁静’?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不宁静’?结合背景说说何事导致作者‘不宁静’?等”问题处处问到点上,诱发学生通篇阅读,引发学生思考讨论,激活了课堂气氛.把“不宁静”问题讨论透了,也就把全文的抒情基调,作者的内心情感理解透了:“不宁静”方求“排遣”,方有荷塘,方有此篇文章.可见,在适当的时机提问,能够把原本枯燥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达到教学目的.

二、何处提问――选在点子上,问在关键处

每篇课文能够设问之处颇多,但在实际教学中不能,也不必处处设问,老师应该有选择性地在适当的地方设置问题,具体而言,可以在以下这些地方设疑提问:

1、 在文章题眼处设疑提问.题眼是课文的眼睛,一般是重点或主旨所在,具有表情达意的突出作用,在此设问可以帮助学生找到解题的关键和突破口.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的“归”字,始终贯穿全文,全诗也正是从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和归去如何四个方面来写“归”的.

2、在关键内容上设问.设疑提问不能随便,应该针对教材重点、难点,针对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抓住对全篇课文的理解有重要作用的内容,学生不易理解的字词句和段落,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地提出一个或几个使学生有收获有兴趣而且有一定深度、力度的问题.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就能够容易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如李白的《蜀道难》,文章多次出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句,而此句正好是全诗的“文眼”,整篇诗歌都是在突显“蜀道之难”,老师就应该抓住这个“文眼”提问.学生只要能够正确理解“文眼”,对全文的理解也就容易多了.

管窥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学生相关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高校大学论文、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00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3、在文中运用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处设问.现在语文课本中不少课文都运用了各种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老师在这些地方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有意识地设疑提问,引导学生充分体验作品的感情和内涵.例如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文中大量的排比和重复(如文中多次出现“我有一个梦想”一句)都应该成为老师设疑提问的地方

此外,还有很多地方都可以适当地疑问,例如内容看似相互矛盾处,文章的突出处、细节处,过渡句、含蓄句等,通过这些提问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积极性,更好地理解课文,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提什么问题――课堂提问的原则

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方说恰当的话,才是真正的恰当.课堂提问也是一样,不仅要把握好时机和地方,还要知道该提什么样的问.当然,我们不可能把所有问题一一列举出来,不过一些基本的原则能够提示老师应该提什么样的问题.

1、紧扣教材内容,抓住重点难点,兼顾各种问题.老师在课堂提问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根据教材内容,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做到重点突出,要点清晰,问在关键处,问在重点处,以达到提高教学的目的.一般而言,突出知识与能力训练的重点、难点是教师设问的核心任务,因为教材的重点、难点是学生学习、理解、掌握新知识的关键,抓住了重点、难点就犹如拿到理解课文的钥匙.当然,作为语文老师,课堂提问也要兼顾,要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出发,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学习郁达夫《故都的秋》,老师就可以抓住“故都的秋的特点――五福秋景图对故都的秋的具体刻画――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情感”这条线来设疑提问.如此就能够将这篇课文的重点抓住,把“景”、“境”、“情”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由浅入深,深入理解课文.

2、合理把握问题难易程度,正确处理问题深浅关系,做到有的放矢.提问的难易程度往往会影响课堂气氛,如果问题太难则会让学生望而却步,挫伤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如果问题太简单则会使学生骄傲自满,滋生思维惰性.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发生,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适当的问题.如果内容较深,那就要浅问,由浅入深,步步引导,让学生有拾级而上之感.例如,鲁迅《故乡》中有这么一句话:“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话具有深刻的涵义,学生理解肯定有难度,教师在授课时就应该从浅处进行提问:⑴鲁迅先生所指的“路”,只是简单的地上路吗?⑵那么“路”和“希望”之间有何联系呢?⑶那么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呢?这样从易到难,环环相扣,逐步深入,一个深奥的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 3、问题要具有明确的指向性.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应尽可能从一个角度去问,这样答问的范围便有明确的方向性,才不会产生歧义.如果教师提问时对问题的表述不明确、太空泛,可能会令学生抓不住要领,在思考过程中缺乏思维定向,失去目的性、针对性,造成学生不能正确回答问题.

四、提问的方式――灵活运用各种课堂提问的方法

善问的老师常常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提问的方法,让课堂教学生动有趣,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课堂提问方法很多,不可能一一罗列出来,此处笔者仅举出几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1、趣味式提问.课堂气氛沉闷时,可采取趣味式提问.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不高,此时必须充分调动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积极投入学习,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而趣味式提问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提出一个有趣味性、有幽默感的问题,让学生的大脑从某种抑制状态中兴奋起来,以达到集中精力听课的目的.

2、变直为曲式提问.课堂提问一味地直来直去,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而如果教师改变提问方式,变直为曲,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并且要求他们在思维上多拐几个弯才能回答上.这样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思维的综合能力,也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

3、循序渐进式提问.提问不能急于求成,不能急功近利,应该把握学生掌握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规律,遵循从简到繁、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的顺序逐步深入,层层递进.这样可以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4、争议提问法.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教师可提供多个答案,让学生逐个进行思考讨论.这样学生就要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要对所提问题进行对照、分析、综合、论证.例如关于戴望舒《雨巷》的主题,教师可以先介绍学术界对于这首诗主题的观点:这是一首爱情诗;这是一首哲理诗;这是一首革命诗.然后让学生去思考讨论,不要求答案唯一.通过这样的讨论,既能激活课堂气氛,又有助于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

5、层层设悬提问法.教学中,教师要尽量使学生的思维和注意力朝向教学内容,集中于教学要点,使他们能同教师的讲解始终保持一致.要做到这一点,层层设悬提问法最有效.也就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适时设置“悬念”,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围绕着“悬念”而进行.当学生把这些悬念一层一层解开时,对于课文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除了以上这些方法外,还有很多,教师可以根据自己教学的实际情况适当选择运用.其实,无论用什么方法,适合课堂教学的就是好方法.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形成自己的课堂提问风格,让自己的教学效果“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