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艺术

点赞:28722 浏览:138875 近期更新时间:2023-12-3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如何生存,这个命题在中国的思想史中从来不陌生.儒家从正面担当起天下家国兴衰的政治责任的同时,庄子哲学从另一个层面充实着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架构.在以政治哲学为主题的秦汉时代,庄子及其思想很难和儒墨法诸家一样获得平等的对待.庄子对社会的态度很大程度上源出于老子,只是对那个乱世的抨击更加直露更加无情.从这个态度出发之后,两人指向了两个几乎完全相反的方向.

老子“绝圣弃智”,毅然出关.这是老子在乱世中生存的姿态,这个姿态很清晰,也很有“迷惑性”,以至于许多人都直接将老子的身上贴满了“消极避世”“无为超脱”一类的标签.只要我们返回老子的言论,其实不难发现,老子的言论其实一直指向着一个字――治.这也是儒家等诸家当时的共同指向.老子设定了许多理想的治世君王的境界,所谓“太上,下知有之”“行不言之教”“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等等,莫不昭示着统治者治国之方.


而庄子并没有走向政治哲学,相反地,他把这个世界的物质性做了一次过滤,而着重看待剩余的部分,这个剩余的部分概括一下,大约就是老子所说的“自然”或者“天”.庄子的过滤方式是“同一化”:

“坠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

――《庄子大宗师》

忘却自己的四肢和耳识、眼识乃至身识、神识,忘记自我,忘记他者,而浑成为一,相与逍遥而游于大自在之中.所以庄子才会迷失在梦与蝶之间,恍惚而不得解,因为“我”与“蝶”已经无法分辨,梦耶?真耶?都无从知道.这就是为什么尧帝遥望远方而“然丧其天下焉”.

德意志古典哲学(不包括费尔巴哈之后)到近代的存在主义学和现象学,所批判和解决的也正是现象和精神(或物自身)的关系.不仅国外如此,几乎统治整个中华文明的儒家思想也在知识分子的人生中埋下了出处行藏的永恒选择.虽然儒家的“出世”并不等于纯精神实践活动,但是知识分子“出世”之后所面临的人格问题,往往需要某种纯精神的东西作为支撑,在离开了儒家设定的“修身”到“平天下”的一整套程序之后,立身的世界暂时关闭了大门,存身的世界必须足够强大,这样才能让身体里流淌的某种接续性的理念和信仰获得一个栖身之所.这个栖身之所就是艺术之美.而这时所选择的人生也就成了艺术化的人生、艺术化的生存.

于艺术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政治哲学的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专升本论文、学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2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现象界之中,你我都是肉身,有消长病灭,这种有限造成的哀叹曾经在诸子典籍中反复出现,到了汉魏晋时代表现得越发强烈,这个汉魏古诗可以作证.这种悲剧化的流露很容易引起共鸣,所以钟嵘说汉魏古诗“一字千金”.然而庄子却早早地将目光放在了“彼岸”,这个世界里生死齐同、美丑各适、动静相宜,一切瞬间都可以等于永恒,有限即是无限,这就是一个艺术化的世界.如果说孔子所努力成就的是一个完整的政治化人生的话,庄子所用力的地方正是成就了一个艺术化的人生.

正如尼采所超越的是凡人的苦恼人生一般,庄子正好抵达了士人心中那超越的部分.编辑/林青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