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艺术中的美学思想

点赞:18197 浏览:8195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本文从美学的角度出发,研究中国园林艺术中的美学思想的发展情况与展现出的美学思想,旨在传承中国古典美学的园林艺术,并期望研究理论对园林艺术的设计有所帮助.

关 键 词 :中国园林艺术;美学思想;自然;意境

1.中国美学思想的发展

美学思想的发展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久远而古老的年代,但它又是年轻的,因为它真正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时间还不足300年.又因处于蓬勃发展期,学术界并未形成统一观点,而是百花齐放,各成一派.人皆有之是爱美之心,诞生了作为天地万物之灵的人类后,这世界便出现了各种形态与不同领域的美.有了美就需要审美的意识、能力与经验,这个过程是不断经过深入而细致的探索、思考,进而归纳总结出来的.

中国园林艺术中的美学思想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美学相关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函授论文、函授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5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中国的美学思想可追溯到先秦,相比西方大概早了300年.在西周末年,周太使灵感闪动,和谐美的思想诞生,从此中国美学熠熠生辉.可以说中国的美学智慧诞生于儒家、道家美学,成熟于禅宗美学.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博大精深,美学思想更是当中的精髓之一[1].其美学思想集中表现在“以仁释礼”、“美与善的统一”与“乐以忘忧”等方面,提出“吾与点也的自由境界,文质彬彬,然后为君子”的观点.道家代表老子崇尚自然之美与静为美,以无为胜有为,提出“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的美学观点.相比于古希腊先哲提出的美学思想,他们观点早了100多年.

儒家美学思想从先秦发展到两汉,逐渐偏重于善而轻视美.到魏晋南北朝,中国美学思想并未受到崇佛观点的影响,出现诸如欧洲中世纪美学思想发展被神学制约的问题.这时侯,美在各种思想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美学也开始与玄学、佛学相结合,随后逐渐由重善轻美演变成重美轻善.隋唐中叶,新的美学思想诞生,即是禅宗美学的出现.佛学追求自由不被束缚的禅宗思想,区别于庄子“自由即游”的观点,禅宗强调“自由即觉”,也就是所谓用心感悟的境界,“使耳目闭而自然得者,心之知用外矣”(郭象《齐物论注》).自此,中国美学从求实转向空灵.

到明朝中后期,中国美学思想不再是先秦两汉时期当做学进行形而上学的探讨,也越过了南北朝时期的心理审美期.此时的美学思想在资产阶级经济、文化、思想的影响下,开始出现人文主义,美学思想带有浪漫主义色彩,倾向自然之美,讲究独创性并重视考察审美需求,不再一味追求实用性与功利性.中国美学思想开始吸收西方美学观点是在五四运动之后,而促进近代美学真正意义上的发展,要归功于当时的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他重视和倡导美学教育,让中国美学发展成为一门具有独立形态的学科.

2.中国园林艺术展现的美学思想

2.1 倾心自然美

“尚用”可说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艺最具特点的观点,而老、庄代表的道家文艺观是“贵真”.庄子提出的这个观点继承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老子崇尚自然,他认为高超的艺术境界是“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不需要加以修饰令其失真.庄子深受老子这种文艺自然观的影响,提出“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庄子.天道》)的美学观念,他认为“朴素”就是“大美”,即是未加以人工修饰雕琢的,纯天然的、未造作的才是最美的.

这种美学思想的形成,使中国艺术特别讲究自然,中国园林艺术也因此遵循“崇尚自然”与“不烦人工之事,自成天然之趣”的设计原则.所以中国园林并不是简单的模拟自然,而是在有限的空间里充分开发自然资源,再经过思考、分析,探索出合适的设计方案,将园林中的山水、植物与建筑有机融合,再现自然之美.这种创造手法,虽经过人工提炼,但并不有损自然之美,因为它不是“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相反的,它强调人的审美心理与自然的契合,这种自然之美与人工美结合的创作会更自然与协调,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比如说园林中的检测山就是真山的“浓缩版”,真山的峰、峦、谷、岭,甚至悬崖峭壁都可以惟妙惟肖地展现在检测山上.这种园林的构图和堆叠艺术是对实体山面貌的抽象化概括.审美大家李渔认为叠山的原则是讲究园林的艺术情调,能体现文人的恬淡情怀.

中国园林中的水体也是会考虑到园林内的地势和水源条件,将大自然界中的河流、湖泊、海、溪、涧、泉、池进行艺术提炼,设计出与自然基本一致,无违和感的风景.园林中的花草树木大多保持自然原貌,多种常绿的植物,如翠竹与苍松.植物往往是丛植或群植,看似随意却是与周围的山水、建筑参差错落,相得益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2.2 追求意境美

中国园林艺术风格与文化、精神息息相关,常常将个人的内心情感或是思想融入到园林艺术中.中国美学是成熟于禅宗美学的,自然--内在--超越是禅宗心性学说的内涵,具体表现在园林艺术中,就是在青山碧水中体验禅味,从红花绿树中感悟禅境,再由禅境升华到园林的“意境”,达到个人精神自由与生命的超越[2].

中国园林注重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它的美不在于空间上物质实体,而是强调山水草木、桥梁建筑表现的情趣或是引发的情感,也就是曲径通幽处的淡然、宁静的意境才是园林所要真正表现的.中国古代的文人士大夫常把园林当做心灵的栖息之处,尤其是仕途失意之际,喜欢寻找园林这样一个可以静静冥想的地方.他们在园林里可以亲近大自然,感悟花草树木的生命,达到物我合一的意境.

园林艺术对人的内心情感很重要,“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悟”过才能获取意境,欣赏者需在特定的景观中才能体悟到人生境界.中国园林艺术在进行空间或时间设计时,注重营造出园林的空灵氛围.如扬州个园,就宛如一幅山水画,画中各个景物相互映衬,交相映错,散落的小院、石桥、叠山,再加上处处飞舞的蜂蝶和欢唱的鸟儿,和谐之美点到人心.面对此美景,引发人的遐想,心灵体验到一种无所羁绊的适宜、宁静的心绪.

2.3 讲究虚实、含蓄

中国园林艺术有继承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创作原理,山水画讲究留白,也就是让人对画面的有无产生联想.园林艺术作为一种空间艺术,“虚”即是表现“有无”,园林的空间是随着人的心境不同而变化的,它是靠心灵去感悟的.园林的室内与室外、亭台楼阁、林荫小道、院子窗棂、花草树木,所有的景物都错落有致,互相映衬,整个园林就是一个整体.在实与虚、静与动、显与藏中彼此消长,交相辉映,营造出中国园林“虚实相济”的意蕴.

中国园林艺术讲究含蓄、虚幻,即是文学领域上所谓的“境生象外”,也就是“景有尽而意无穷”,其中的奥妙正是藏而不露、求景外之意,使人们置身其景之中产生不可穷尽的幻想[3].如狮子林中检测山的设计艺术,检测山上有山峰、石笋,石笋上又有垂萝.检测山石缝中长着树木,山道蜿蜒曲折,看似无路,却发现在路的尽头出现一座桥或是一个山洞,简直就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给人一种迷离、虚幻的神秘乐趣.中国园林在空间上表现出来的不断循环,峰回路转,追求的就是含蓄的境界,借鉴的是绘画与文学的含蓄艺术,以求得大小、虚实与远近相结合,进而将对立的元素统一成浑然一体的园景.

3.结语

总而言之,中国古典园林以自然、含蓄、淡泊为美,尤其是讲究契合人内心的情感.中国园林有着“东方园林之母”之称,它的婉约灵巧、随势赋形、藏而不漏,富有中国园林艺术特色.园林设计师理应以此为傲,在继承与挖掘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精华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艺术美,创作出自然美与生活美相融合的、具有独特意境的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