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应用到艺术

点赞:9414 浏览:4191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新的媒介诞生,不断催生艺术创作手法的革新,改变艺术家、作品、观者之间的关系,进而拓宽艺术的范畴.

改变一切的App应用

如果你已经对App轻车熟路,便自以为洞悉一切,那倒未见得.

2008年,伴随着iphone手机的横空出世以及随后各种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普及,App(英文Application的缩写,今天多指内置于移动终端的第三方应用软件)迅速席卷全球.以苹果公司为例,2008年App Store上线时仅有552款应用,到了2012年这个数字已经变为65.5万,与此同时,其下载量也从第一周的1000万次,飙升到了300亿次.一系列令人惊叹不已的数字背后,是这些内置于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之中,看起来不过1公分见方的小图标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各种惊喜.依托无线网络与云计算的架构,借助配备有摄像头、GPS之类的传感器和性能日益强大的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今天的App应用呈现出高普及率、强调交互性等特点.


如今的App已经涵盖了游戏、社交、娱乐、购物、阅读等各个方面.有国人曾对身边的智能手机用户做过统计,发现每人手机中平均安装的App居然达到了41个!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认,有意无意间,拥有着各种各样实际功能的App已经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影响了今天的设计与艺术.

App的实用性让人很容易将之与设计联系在一起,App的普及与不断优化使得交互设计得到了深入发展,进一步将设计从传统的对物的关注引向对于体验的关注,引向一个虚拟的、概念化的世界.相形之下,App对艺术的触动似乎透着那么些不可能:以人们惯常的视角来看,这种以实际功能为基础、随处可见的第三方应用软件,怎么能纳入到艺术范畴呢?

不过最近,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与德国卡尔斯鲁厄艺术和媒体技术中心(ZKM)这两个现代艺术重镇,却发出了与普通人看法不同的声音.这让我们不由得反思:这种年轻的第三方应用软件媒介,将会成为一种颠覆传统观念的全新的当代艺术形式吗?当然,可能它们早就是了.

App,一种新的艺术形式?

首先,让我们把目光投向MoMA.不久前,MoMA引发了一场关于作品准入资格的口水战.争议的起因是MoMA的建筑与设计部宣布将14款电子游戏纳入馆藏,其中不乏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食豆小子》(Pac-man)、《俄罗斯方块》(Teris)等经典小游戏.

App,应用到艺术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现代艺术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学术论文、本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8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无论是从电子游戏非物质化的形式,还是其无年龄、无阶层、无品位高低区分的广泛使用者群体来看,显然,收购这些作品挑战了传统美术馆物化形式的高品位作品的惯常做法.来自英国《卫报》(Guardian)的激烈反对者,更是痛心疾首地斥责MoMA市侩、庸俗.面对批评,收购项目的策划者,MoMA建筑与设计部资深馆长,葆拉安东尼利(Paola Antonelli)并不以为然.

在她看来,自MoMA成立伊始,就立志成为表现当今时代的美术馆,“现代”理念是关键所在,而这一概念是处于不断发展之中的.当初MoMA首位馆长阿尔弗莱德巴尔(Alfred Barr)在现代艺术馆中设置建筑与设计部,本身就体现了“现代”视野中对艺术定义的与时俱进.那么,今天的“现代”意味着什么?环顾当下,电子信息、网络科技已完全改变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与相互交流方式,而社会、文化的发展则让我们开始对许多固有的观念展开反思.电子游戏是当今人们艺术化生活的一个缩影,以电子技术为媒介的非物质形式与广泛的受众,都是这个时怎么发表展的必然结果.将电子游戏作为展品,可以让公众们切身地体会这些变化:无论设计还是艺术,早已不再局限于以物的方式进行表达,今天非物质的交流与体验不仅成为了设计关注的重点,也吸引了一些新媒体艺术的目光,这也导致了应用艺术与纯艺术之间界限的进一步消解.其评价标准也不再仅限于实用功能或外观的美丑,而越来越注重对于用户交互体验感受的考量;与此同时,近年出现的“关系美学”(Relational Aesthetics),则将作品是否可以促成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流,作为当代艺术评价的一个参考方面.基于此,在MoMA展示这些游戏作品的时候,安东尼利故意打破了画廊在墙面悬挂作品的展示方式,留给观众的仅是一个屏幕和一只控制手柄:要欣赏作品吗?自己体验吧!

尽管来自MoMA的讨论中只有游戏而没有提及App,但沿着安东尼利的思路,作为一种对当下生活产生巨大影响的新媒介,App理应成为一种现代艺术表达形式.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中,借助移动终端,App真正成为了“人的延伸”,让我们不管身处何处,都能像纽约MoMA的参观者一样,有了沉浸游戏之中获得愉悦体验的可能.

恰如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所言“媒介即信息”,App媒介表达本身,便包含了与以往传统艺术迥然相异的内容.随着App艺术的发展,创作者的身份、创作的方式和内容、创作者与观众之间的关系都会发生改变.致力于数字媒体艺术研究与推广的ZKM也敏锐地观察到了这种变化.为了引导艺术界关注App并挖掘出App并身上的艺术潜能,鼓励那些集高度的艺术创新性和智能性于一身的应用软件,从2011年开始,ZKM设立了全球首个App艺术奖,迄今已有两届.

今年3月初,ZKM与歌德学院(中国)合作,在北京后山艺术空间展示了主办方精选的2011/2012获奖的12件作品.展厅面积不大,作品的展示方式比MoMA的游戏展还要简单――不过是平躺在展台上的12只ipad而已.这些获奖的App程序的创作来自艺术家、编程人员、设计师的通力合作.而对于观众来说,只有与这些作品进行交互,才能真正体会艺术家们的创意,并尝试理解App艺术的独特之处.例如一件名为《现场》的作品,是一款通过实时摄像机生成音乐的虚拟软件,当有人从ipad自带摄像头的前方走过时,便会产生对应的抽象视频,其亮度、饱和度及色彩都将被解读并转换成特定的坐标,并据此发声.又如获得了“2012云艺术特别奖”的《电子羊》,是利用云计算方式不断演变的一款在线桌面壁纸.作品以“羊”为名,其图形却与羊没有任何联系.艺术家希望通过作品名称的隐喻,让人联想到克隆技术的第一个人造生物“多利羊”. 壁纸的变化,对应的是一定的数学计算方程,不断变化的壁纸展现出人造的数码形态“进化”和“繁衍”的过程.目前,该软件已经拥有了45万参与者,最终壁纸的形成离不开所有参与其中的移动终端,所有的参与者都可以看到这些自己参与计算生成的壁纸,并通过选出最喜欢的那个.

相比于一般的新媒体艺术作品,由于有了移动终端作支撑,App艺术更为灵活,与受众的互动更强.通过网络下载,人人都可以在自己的手机上得到这些作品.通过App形式得到无限复制和延伸的不仅是艺术家的创意,在普通使用者用App进行交互的过程中,传统艺术中“艺术家”、“作品”与“观众”之间的关系也被打破了:观众不再仅限于在一个特定的场所中被动地接受作品,他们不再受到地域的限制,并以交互的形式主动参与到作品中来.值得注意的是,最后整件作品的形成,可能不再是与某一位受众交互的结果,而可能是整个受众群体中每一个人的交互都对作品产生了影响,就像我们在《电子羊》中看到的那样.ZKM总策展人伯尔尼哈德希瑞(Bernhard Serexhe)认为,这也许就是其与传统艺术最大的不同之处.

未来的App艺术会走向何方?有人预测App艺术的主战场会随着亚洲智能手机市场的蓬勃发展而从西方转向东方.也有人猜想,既然今天智能终端无处不在,也许未来可以利用GPS定位,来创造更多与空间地点结合的App艺术作品.不过,当代的科技发展如此迅速,正如2011年之前,我们无法预料App会成为一种艺术形式那样,我们也很难真正准确地预测未来的App艺术.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未来的App将会拥有更完备、多样化的形态,更深入地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去.我们期待着由此带来的惊喜,还有惊奇!(编辑:孙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