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民歌的艺术特征

点赞:5187 浏览:1952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陕北民歌是我国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由于独特的地理优势和人文环境,经过多年的发展与演变,陕北民歌形成了具有丰富的生活基础,旋律奔放、抒情自然等独特的艺术风格.研究陕北民歌,对于解读陕北文化,继承民间艺术的优秀传统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 键 词 】陕北民歌;艺术性;民间文化遗产

陕北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它地处中国东,西部的结合带,是草原、沙漠和黄土高原的融合区,也是历史上汉族与少数民族频繁往来的交汇地.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有利于东西部文化的交流,有利于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交融,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陕北文化.陕北曾以丰富的民间音乐闻名全国,陕北民歌的数量之多、流传之广是其他地区的民歌无法比拟的.

陕北民歌形象而概括地描述了当地复杂多元的民俗活动和风貌,向世人展示出陕北民俗独特的文化魅力.民俗借助语言来储存、传承、发展和规范人们的行为,而语言又通过对民俗的储存、传承得到自身的丰富和发展,他们相辅相成、互相依存.特定的民俗催生了特定的民歌,民歌又成为研究民俗的重要资料.学习、研究、欣赏民歌,只有把民歌与民俗结合起来,把握二者的内在联系,才能获得对民歌的深层理解和感悟.陕北民歌的精要之处既在于描述陕北人的精神内涵和文化特征,更在于它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民间音乐中得以一脉相承并且保持长期不变的品种,总是和一定的礼俗活动结合在一起的.礼俗通常是人类生活中长期保持不变的社会活动,依附于礼俗活动音乐也就因此得以保存和传承;与礼俗活动关系较远的音乐品种,其生存和发展往往取决于特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是人类生活中易变的活动,所以与之关系紧密的音乐也就经常处于变化之中.陕北民歌是和生成它们的陕北劳动方式、交通方式、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及风俗习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当所有这些发生剧烈变动时,它们的传承过程和传承方式也随之变化,陕北民歌的功能性也有了新的变化与发展.

陕北民歌的艺术特征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民间艺术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本科毕业论文、学校学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0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提起陕北民歌,我们不由得想起那首唱遍全中国的《东方红》,那首《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续写着军民鱼水情.就是那一溜溜沟沟,那一道道山峁,还有那滚滚逝去的黄河水.飘洒于陕北父老的口耳之间,世代不息.的确,古老的陕北民歌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诗经》中的《国风》,在《国风》中汇集了从西周到春秋约500年间,流传于北方15个地方的民歌.在历史上陕北属边塞要地,是我国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汇区域,由于十分优越的地理位置,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在这独特的环境中,产生了陕北特有的风土文化——陕北民歌.

陕北民歌具有高亢、悠扬的旋律和清新、质朴的风格,以其感情的真挚深深的撞击着每个人的心灵.民间歌唱家把内心无尽的寂寥,炽热的企盼,复杂的感情,毫无保留的宣泄出来.真实的表现了陕北人的精神世界和陕北的自然景观、地方民俗.陕北民歌包涵了陕北人生活的全部,她们当中绝大部分是情歌,这一点与其他民歌相似,充分体现出陕北女子的泼辣与柔情,体现出陕北汉子纯朴敦厚的性格.如:只要和妹妹搭对对,铡刀剁头也不后悔.三天没见哥哥的面,拉上个黑山羊许口愿.这种直爽的表达方式,很难相信出自是见了外人连说话都脸红的陕北农村姑娘的口中.陕北民歌道出了年轻人对纯洁的爱情追求和向往.如《五哥放羊》中“有朝一日天睁眼,我和我的五哥把婚完.”尽现了妹子对她的情哥哥细致入微的关怀和对幸福生活中期望.和这首歌相比,同样是放羊人的男主人《陕北自由汉》却是包含心酸和无可奈何的寂寞,“渴了喝凉水,饿了就吃干粮,想哭我就哭,想唱我就唱,想喊我就喊,想骂我就骂,哎等”从这点可以看出陕北民歌的热情直白,没有半点犹抱琵琶半遮面之感.解放前,有一支特殊的运输大队——赶骡队,活跃在三边,绥德,米脂及周边地区.说他们是运输大队,其实也不过是几个或者十几个人,赶着几十头骡子和毛驴,来回贩运货物,主要是食盐、毛皮等,风里来,雨里去.运输队成员大多是青壮劳力,一年四季来来回回难得有几次回家,特别是有些还是刚结婚不久的,他们为生活所迫,不得不踏上赶脚汉的路.那首和着骡子铃声的《赶牲灵》,就是他们在运输途中创作出来的:“你若是我的妹子,招一招那个手;你不是我的妹子,走你的那个路.”这就是黄土高原式的爱,淋漓尽致地唱了出来.憨直的陕北汉子,拿着陕北特有的“玫瑰花”,送给心上人表白自己的爱恋:“墙头上跑马还嫌低,面对面睡觉还想你”,感情表达的酣畅淋漓,自然、真实,生动感人.陕北民歌传唱悠久,在今天流传面越来越大,得到了国内外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喜爱.首先就是因为它唱出来的是真实的感情.其最大的特点是融合了很多陕北方言,表达出更多的情感,如《骂媒婆》:“捣灶鬼媒人两头扇,我大我妈耳朵软”.单看“捣灶鬼”、“两头扇”表现出劳动人民对媒人的厌恶,“耳朵软”更是对父母见钱眼开,不顾一切把女儿往火坑里推的责怪,表现出姑娘对落后的婚姻制度的极度不满,同时也表现出她对自由婚姻的向往与追求.陕北民歌旋律高亢悠扬,腔调豪壮婉转,尽情的吐诉出心中的艰难悲壮,几乎是吼出来的,陕北老百姓形象地称之为“拦羊嗓子回牛声”.如奔放激昂的《艄公谣》:“日头头烤红胳膊膊弯,风里雨里我浪花花里钻.一字一顿无不凝结着艄公的血和泪,挣就个骨头练就个胆,从小就学会个搬水船”.先不说是陕北的人民为生活艰辛所迫,一句?从小就学会?足见其中的辛酸.艄公们用高亢的嗓音倾诉着自己与黄河天险拼争,与生活的坎坷经历,没有丰富的生活经历,是不可能创作出如此大气磅礴的《艄公谣》.陕北民歌在语言上的特点是喜用叠音.常见的做法是把一个单音节字相叠,形成叠音双音节,用于句中,形成一种特有的节奏,使整个句子显得轻重缓急自然合理,形成一种音节、音响上的旋律感和音乐感,极大地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陕北民歌中的叠音通常是把两个相同的音节相叠后镶在一个单音节的形容词、动词或副词之后,中间有时加有时不加衬字“格”,构成一个音节繁复的多音节词,用它来把现实生活中丰富多彩的声音、颜色、动态等摹拟出来,呈现在人们面前,给人以直观的形象,使人感同身受,使语言富有独特的韵味.如“青线线蓝线线,蓝格英英的彩”.

任何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学艺术种类,都有与之相应的表现手法.陕北民歌也是这样.陕北民歌这朵在黄土地上绽放的民间文学奇葩,也有着丰富而独特的表现艺术.陕北民歌的魅力是多方面的:它是陕北文化乃至黄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散发着黄土地上泥土的芳香,流淌着黄土儿女最通俗的词汇和最高昂的.它是我们黄土地的母语家园,更是我们黄土文化的特色和精粹.它土得掉渣、大得雄奇、美得撩人.陕北民歌陕北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尽管文明的发展已经使它更多的变形后走上了舞台,但是出于对民间艺术的传承,我们应加大对它的研究.

总之,珍惜文化资源,发展陕北民歌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要完成这一人类文化的伟大事业,既非一人之事,亦非一人之功,只有大家携起手来,筑成一道坚实的堤坝,这样才能保证继承与发展陕北民歌这一珍贵民间文化遗产的伟大工程不至于渗漏、决堤乃至崩溃.从这层意义上说,陕北民歌的继承与发展,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郝磊.影视中陕北民歌的艺术表现形式[J].电影评介,2006(19).

[2]汪东锋.陕北民歌的迭词与叠音艺术谫论[J].广西社会科学,2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