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点赞:11101 浏览:4610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0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提问是思想品德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积极思维,帮助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思想品德教师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教师要想用提问方法达到教学目的必须讲究提问艺术,做到“度”“思”“点”的有机结合,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提问要了解学生,把握好难易“度”

提问是为了让学生思考后能回答问题.教师只有了解学生,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把握好提问的难易尺度.如果提的问题过易,学生不检测思索就能回答,会使学生感到无趣无味,这也就失去了启发学生思维的目的;如果提的问题过空过大,又会使学生茫然;如果提的问题过深过难,就会使学生望疑兴叹,从而失去学习兴趣.如讲“一个中心,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时,直接提问“为什么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这样比较大而难的问题叫学生回答,学生就会无所适从,要么回答不出,要么就照本宣读一大段.这就应把它分解成几个层次性的小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然后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再归纳.从而使学生不仅明确了我国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深刻道理,而且使学生掌握了这个问题所包含的几个知识要点.所以,提的问题既不能浅而淡,也不能空而大、难而深而应必须把握一定的尺度,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在学生不易弄懂或理解有困难的地方设计一些具有针对性的并略高于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具有层次性的问题,使学生“跳一跳,能摸到”.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求知兴趣,促进其思维发展,达到教学目标.


二、设疑要设置悬念,建立联想,诱发学生“思”

在课堂上提问,设置悬念,建立联想,会使学生处在“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如果设计的问题没有悬念,东拉西扯,相互之间没有联系,就不能诱导学生深入思维,这样会使学生的知识停留在表面,只知道是什么,不知道为什么,更不知道怎么办,就不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关键在于是否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设置悬念,学生的认识过程一般是由已知到未知、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要让学生主动地弄清问题,必须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提出问题.如:讲“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时,就应把“我国现阶段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由什么决定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由什么决定的”等知识联系起来,让学生深入思考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所有制结构,分配方式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生产力发展水平、基本经济制度又决定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归纳出“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都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的两个方面决定的”.这样就把我国的基本国情、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等有机地连接成了一个知识体系.因此,课堂教学提问应设计一些前后联系、具有系统性、层次性的问题,做到前后衔接自然,以牢牢控制学生的注意力.这样才能诱发学生深入思考,使学生感到问题需要去钻研,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学生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高校大学论文、函授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1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三、设疑要抓住重点,点出关键“点”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概念、基本观点,还是基本原理,要使学生明确,都有赖于讲述、讲解或讲演,但教师讲解必牢牢抓住重点,点出关键问题,引起学生注意,促使学生思考.如:讲“国家是怎样产生的”,就要扣牢国家产生的根本原因这一关键,诱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个体劳动、私有制、阶级等社会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使学生更加明确这些现象产生都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讲明国家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同样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样不仅使学生攻克了国家是怎样产生的这个重点难点,而且获得了新的系统知识.如果没有重点,不抓住关键,样样提问,事事提问,把课堂讲授变成课堂口试,这样不但影响教师课堂讲解,而且反而会使学生感到厌烦,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由此,一堂好课,教师要精心设计,统筹安排,抓重点,抓关键,提的问题要充分体现教师的教路和学生的学路,切忌课前无计划,上课时随意发问,缺乏针对性、实效性,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提问是一门艺术,提问的形式方法也不尽相同,但只要运用得法,就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 江苏省张家港市锦丰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