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时间的艺术魅力

点赞:19953 浏览:9235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城堡》是卡夫卡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之所以有持久的生命力,是因为它的真实性.本文拟通过探析《城堡》的叙事时间,从时序、时距、频率三个方面进行研究,沿着主人公K的足迹,走进卡夫卡式的真实的人类世界,聆听那近似疯狂却发人深省的诉说.

关 键 词 :真实性 时序 时距 频率

我国著名卡夫卡研究专家叶廷芳先生认为,“卡夫卡的作品之所以有这样持久的生命力,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它的真实性.真实性在这里不仅指作者观察生活的精确、角度的独特和研究的认真,还在于作者体验和感受生活的真实”.这就无怪乎阅读他的作品时,总能看到一个又一个熟悉而陌生的身影.《城堡》就是这样一个典型.这部对其解释难以穷尽的力作,以其简单的故事情节,平淡质朴的语言,在极尽荒诞之中尽显人性的真实.正如卡夫卡的生前好友马克斯·布罗德曾说,《城堡》是世界的一个缩影,是一部每个人都适合的认识自我的作品.我们会不会像主人公K一样,迷失在通向“成功”的路上,拨不开层层迷雾,即使有时豁然晴朗,却也终究抓不住命运的咽喉?本文拟通过探析《城堡》的叙事时间,从时序、时距、频率三个方面进行研究,沿着主人公K的足迹,走进卡夫卡式的真实的人类世界,聆听那近似疯狂却发人深省的诉说.

法国结构主义叙事学理论家热奈特在《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一书中引用过这样一句话:“叙事是一组有两个时间的序列等被讲述的事情的时间和叙事的时间.这种双重性不仅使一切时间畸变成为可能,挑出叙事中的这些畸变是不足为奇的(主人公三年的生活用小说中的两个两句话或电影‘反复’蒙太奇的几个镜头来概括等等);更为根本的是,它要求我们确认叙事的功能之一是把时间兑现为另一种时间.” 显然,叙事文本的时间具有双重性,一个是被讲述的事情的时间,即故事时间;一个是叙事的时间,即话语时间.故事时间是事件发生的自然时间顺序,话语时间是作者根据自己的叙述目的,有意对故事的自然时间顺序做出重新安排而呈现出来的现实的文本顺序,热奈特称之为“伪时间”.叙事学家研究小说的叙事时间一般都充分关注故事时间与话语时间之间的差异所在,探讨这些差异为小说所带来的美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一、时序 研究时序即研究叙事文本的时间顺序.与叙事文本的时间具有双重性一样,时序分为故事时序和话语时序(叙事时序).《城堡》总体上按照事件发生的自然时间顺序,从主人公K第一天晚上到达村庄一直写到第六天晚上与老板娘谈话,叙述了K在村子里一共六天的生活和经历.也就是说,叙事时序与故事时序大体吻合,这就使得小说在整体上呈现为线型特征.从表面看来,这样的顺序叙述不免有些平淡无奇,缺少新意,更提不上有什么艺术效果.但就是因为这样的“平淡”,读者才能够对作品的“真实”体验得真切.读者与K一起,在城堡管辖的村庄苦苦挣扎了六天,每一天都在为进入城堡而努力.随着时间分分秒秒的流逝,K不仅没有靠近城堡半步,反而离城堡越来越远.

虽然《城堡》在整体上依照事件发生的实际时间顺序进行叙述,但其中也有时间倒错现象,即倒叙和预叙.在叙述过程中,一个约定俗成的惯例是:如果事件还没有发生,叙述者就预先叙述事件及其发生过程,则构成“预叙”;事件的时间早于叙述时间,叙述从“现在”开始回忆过去,则为“倒叙”.

小说一开头就运用预叙的时间模式写道:“K到村子的时候,已经是后半夜了.城堡所在的那个山冈笼罩在雾霭和夜色里看不见了,连一星儿显示出有一座城堡屹立在那儿的亮光也看不见.K站在一座从大路通向村子的木桥上,对着他头上那一片空洞虚无的幻景,凝视了好一会儿.”① 这样的开篇就预先交代了城堡的神秘和K与城堡之间那遥不可及的距离.之后的故事情节也印证了这一点.任凭K如何努力,也无法进入近在咫尺的城堡.卡夫卡没有为《城堡》写出结尾,但他曾向他的好友马克斯·布罗德口述:K在城堡附近的村子里等待了一辈子,在他临终之时,城堡里却传来消息,说允许他在村子里工作和生活.身份得到证明之时,却是他的肉体即将消亡之际.多么荒诞的情节,却是太多人真实的故事.为了自己所谓的梦想,拼搏了一辈子,到死都没有拼来,即使得到了,也无法享受,叹一口气,离尘世而去,终究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卡夫卡在写与K有相似命运,都被城堡和村庄排斥的巴纳巴斯一家人的悲惨遭遇时采用了倒叙模式,也称追叙.首先,奥尔珈在与K的谈话中提到:“阿玛利亚年纪比我小,比巴纳巴斯小,可是她的话,是决定我们一家是祸还是福的至高无上的命令,当然,我们一家不管是祸还是福,她担的责任比任何人都重.”② 读者看到这里,不禁要发问为什么奥尔珈会这样说?难道阿玛利亚是造成这个家庭苦难的“罪魁祸首”?一个年轻的女孩究竟做了什么事情让这个家庭遭遇了灭顶之灾?这段话作为倒叙的引子成功抓住了读者的心理,带着疑问向后读,一探究竟.之后,故事时间停留在奥尔珈与K的谈话,但叙事时间回到了三年多以前,开始叙述阿玛利亚因为当年拒绝城堡官员索尔蒂尼的“”求爱而将一家人推向了灾难的深渊以及这家人为寻求“宽恕”而做出的各种努力.随着奥尔珈的回忆,读者心中的疑团一个个变得清晰起来.城堡的荒唐可笑再一次撞击着心灵.白与黑颠倒,美与丑颠倒,真理与邪恶颠倒,荒诞之中尽显世界的真实、人性的美丑.也许我们应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维系人与人之间的精神纽带?这样的叙事安排,不仅符合小说情节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易使读者对人物跌宕起伏的人生产生共鸣.

二、时距 时距,是故事时间与叙事时间长短的比较.前者用秒、分钟、小时、天、月和年来衡量,后者用文本长度,即行和页来测量.对时距的把握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确认作品的叙事速度与节奏.

在时距上,《城堡》的故事时间为六天,而叙事时间为二十章,共252页.表1所示是这六天在文本长度上的分配.

小说对前三天的叙述以故事情节为主.K从桥边客栈一直寻找到村子中离城堡最近的,只供城堡官员住宿的赫伦霍夫旅馆.从表1可以看出,在叙事时间上,这极具行动力的三天仅用了短短三章的内容,共38页,约占总篇幅的15%;而对后三天的叙述以K与众人物之间的对话为主,却长达十七章,共215页,约占总篇幅的85%.在这三天里,虽然K仍处于动态之中,但他在地理位置上并没有新的突破,依旧周旋在村子里.显然,小说的重点是人物之间的对话,而不是K在行动上的探索.从叙事节奏快的前三章过渡到节奏缓慢的后十七章说明K的行动越来越少,与人物之间的对话越来越多,这就暗示出K与城堡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进入城堡的机会越来越渺茫. 这是从整体上对《城堡》的时距的分析.下面将利用热奈特对时距的分类,从细节入手,进一步考察《城堡》的时距的特点,进而感受《城堡》的真实性.热奈特将时距分为以下四种:

(1)概述:叙事时间<故事时间

(2)场景:叙事时间≈故事时间

(3)省略:叙事时间等于0,故事时间等于∞

(4)停顿:叙事时间等于∞,故事时间等于0

按照以上公式,所谓场景就是故事时间与叙事时间大致相当,比如文本中的人物对话.《城堡》用相当大的篇幅描述了K与主要人物之间的对话,生动地刻画了一幕又一幕真实的场景,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其中,倾听每个人心底真实的想法,感受每个人真实的生存状况.比如第四天K在桥边旅馆与弗丽达、老板娘的对话.从对话中,读者可以看到,作为克拉姆现在的和曾经的情妇,二位头上顶着巨大的“光环”,身上流淌着无比尊贵的城堡的“血液”.弗丽达一开始敢于放弃众人垂涎三尺的身份地位,而与K私奔,是因为如同K利用她接近克拉姆一样,她其实是利用K将克拉姆更加牢牢地拴在身边.如果说弗丽达还敢于为自己的未来奋斗,那么老板娘无疑是可怜的.这位看似历尽沧桑的老板娘守着从克拉姆那儿要到的三件纪念物:相片、毯子、睡帽,在回忆中渡过了二十多年.可以说,她与克拉姆的曾经就是她活下去的信念.再如第六天晚上K与佩披的谈话.这个不起眼的姑娘拥有远大的抱负,那就是成为克拉姆的情妇.当弗丽达离开时,她似乎看到了希望.可是,弗丽达的回归,又让她的希望破灭.于是,她恳求K留下,表面上是关心K,实则是希望K可以与弗丽达旧情复燃,再一次带走她.这就是三位女人的生活状态,她们都为了得到克拉姆而活着.这样荒诞的场景,卡夫卡用朴实的语言、平静的对话向读者诉说,更能让读者体会到荒诞之中蕴含着真实.

叙事时间的艺术魅力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城堡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在职研究生论文、在职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4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与场景不同,概述就是把一段较长的故事时间压缩在较短的篇幅之内.比如小说中,对K第三天的描述,仅仅用了二十七行,就跨入第四天.读者跟随K经历了忙碌充实的两天,无论在故事时间上,还是在叙事时间上,节奏都相当之快,此时,将第三天简要叙述,不仅可以缓解读者的阅读疲劳,还可以很好地过渡到节奏缓慢的第四天.其实,小说的叙事过程就是在概要和场景中交替完成的.

而省略是故事时间在叙事中缺失,不被提及.比如第四天没有下午时间.在上午与桥头客栈的老板娘、村长和学校老师谈话之后,叙事时间略过下午,直接进入到晚上,K去赫伦霍夫旅馆求见克拉姆等再如第五天没有上午和下午,只有早晨和晚上.这样的时间省略,很容易造成《城堡》上的时间混乱,使整个小说笼罩在时间迷雾中,暗示着K无法走出城堡的迷宫.

停顿是故事时间停止,叙述者进行人物或场景的描述.在叙事节奏快的章节中出现停顿,可以使故事的情节安排张弛有度.如第二天清晨对城堡远景的描述:“它既不是一个古老的要塞,也不是一座新颖的大厦,而是一堆杂乱无章的建筑群,由无数紧紧挤在一起的小型建筑物组成,其中有一层的,也有两层的.”③ 第二天来临,K要加紧步伐,向城堡靠近.在他行进的过程中,故事外的叙述者给予城堡远景的描述,不仅可以使叙事速度得到舒缓,而且杂乱无章的景象也预示了K努力追求的城堡所具有的价值.

场景、概述、省略和停顿这四种叙述手法构成了小说中的不同的叙事速度,使故事情节在有张有弛的节奏感中进行.

三、频率 频率是指一个事件在故事中发生的实际次数与该事件在文本中被叙述的次数之间的关系.热奈特将其分为:(1)单一叙述,即讲述一次发生了一次的事件;(2)重复叙述,即讲述数次只发生了一次的事件;(3)概括叙述,是指讲述一次发生了数次的事件.

在传统小说之中,单一叙述是最为常见的形式.虽然《城堡》在叙事时间方面常常表现出反传统的现象,但单一叙述依旧是主要叙述方式.比如第一天晚上副城守的儿子希伐若厉声斥责道:“没有许可是不可以住在城堡里的.”第二天晚上助手告诉K:“外乡人没有许可证是不可能进入城堡的.”第四天早上情人弗丽达和桥边客栈的老板娘分别斩钉截铁地说:“克拉姆是一定不会跟你谈话的.”故事中的人物都以自己不同的方式向K说明,他进入城堡的几率为零.这表现出村子里的人对K的排斥,对外乡人来本地谋生的不认同.再如K拜访村长、与学生汉斯的谈话、在巴纳巴斯家里聆听奥尔珈的悲情诉说、在赫伦霍夫旅馆等待克拉姆的出现等K每到一个地方,与每一个人进行交涉,这些事件按时间顺序依次发生,属于单一叙述的形式.然而细读文本会发现,故事中所有单一叙述的事件都怎么写作于并且表达出故事的中心事件:K无法获取身份认同.也就是说,《城堡》在单一叙述中构成重复叙述.“K不可能进入城堡获得合法身份”这一事件在一次次的单一叙述事件中不断被重复,不断被印证.如此反复的叙述更加暗示了K的悲剧命运.这是这部小说在叙事频率方面的一大特点也是一大突破.与此相反,对于数次发生的事件,《城堡》却只叙述了一次.如:文本以K的视角,将每天凌晨五点,在赫伦霍夫旅馆里,侍从给老爷们分发档案的热闹场景进行了笼统叙述,突出表现了城堡老爷们的自私,办事杂乱无章,混乱不堪.这与村长和联络秘书布吉尔一再强调城堡拥有庞大的管理机构、缜密的规章制度,所有的官员都具有高度的责任感,所有的事务都严格依据条例处理大相径庭.一次简短却掷地有声的描述真实地映射出城堡的荒唐,官员的可笑.明明纰漏百出,却百般维护.一件对城堡不值一提的小事,却摧毁了K所有的希望,改变了K一生的命运.就是这样一座城堡,如影随形,主宰着人们的生活,人们以它的意志为意志,不可动摇.


卡夫卡采用的叙事时间模式赋予了《城堡》不同于其他作品的独特魅力.叙事时序井然有序中又有时间倒错现象,叙事时距张弛有度且节奏分明,叙事频率分布合理重点突出,这三者构成了《城堡》清晰的时间框架.通过对叙事时间及其表达效果的分析,《城堡》中的K为了心中的目的地,一次次地努力,一次次地碰壁,一次次地绝望,但他仍坚持不懈地追求着.这是他坚强的一面,但在追求的过程中,他却暴露了人性的缺点,利用他人,只关注对自己有用的人;甚至对那些贫农,那些和他同属于社会底层的人们不屑一顾.K是一代又一代人的象征,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活生生的K.城堡里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就是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冷漠的真实写照.我们苦苦挣扎在城堡的世界,每走一步都显得异常困难.人类文明到底是进步还是退化了,这是一个问题.

①②③ 卡夫卡:《审判·城堡》,汤永宽译,中国书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157页,第296页,第16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