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市蜃楼》的叙事艺术

点赞:5418 浏览:1982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0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海市蜃楼》是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晚期创作的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本文试从 “明”“暗”对比的叙事时空出发来探讨小说的叙事艺术.经细读文本发现,该小说在叙事结构上与他的初期作品《罗生门》极为相似;在叙事手法上运用“沙漠”与“海市蜃楼”这两个暗示物,象征性地表现了死亡向“我”步步逼近的深层心理,也再现了现代人生存的危机意识和生存困境.

关 键 词 :叙事时空深层心理海市蜃楼

芥川龙之介的晚期作品《海市蜃楼》(《妇人杂志》,1927年)虽然不如其前期的代表作品《罗生门》那样人人皆知,但它却是作者晚年在鵠沼海岸旅馆疗养期间,以自己的真实生活为素材,运用比喻和象征的手法,表现了内心最为真实的世界.面对巨大的时代潮流的压力,芥川在躁动不安的心情下,发表了《海市蜃楼》、《齿轮》、《河童》等作品后不久便.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之所以要,仅因有种隐约的不安,对我的未来隐约有某种不安”.可见,本文以他的晚期代表作《海市蜃楼》出发进行分析,对芥川晚期文学的特质以及他临终前的心理历程具有重要意义.

《海市蜃楼》在叙事时空上,具有清晰的“明”“暗”对比特点.就小说结构来说,它分成了鲜明的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写的白天,第二部分是傍晚七点左右的事.而这个“傍晚”,是“连星星都看不见.”我们发现在时间上,“下午七点左右”和《罗生门》的开头:“某日的傍晚”非常相似.即“下午七点左右”大概就是“傍晚”时.白昼的世界象征着村庄共同体活动的日常世界,而从“傍晚”开始将进入一个黑夜世界.《罗生门》这部杰作就是在“傍晚”和“罗生门”这个特殊的时空中所展现出来的人性的本质.《海市蜃楼》的末尾也有一道门:“说话之间,我们已来到门前——半开着的门前来了”.很显然这扇“半开着的门”在叙事空间上也具有多重的象征意义.

《海市蜃楼》的叙事艺术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心理学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在职研究生论文、在职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2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白昼”世界,也即“明”.在“白昼”看“海市蜃楼”的过程中,K君惊喜地发现了一对打扮时髦的“新时代”的男女青年;O君发现是一个上木块上写着“Sr﹒H﹒Tsuji等1906-1926年”(等于辻氏先生,生于1906,死于1926)的、形状似十字架的东西.他还推测说:“这位死者是水葬的.”对此,“我”又有种在光天化日下不该有的“毛骨悚然”的感觉.在这个“白昼”的世界里,三人对外在事物的不同关注点,无疑是他们内心世界的外化表现.我们先来分析K君.K君来自大都市,象这种打扮的“新时代”的男女青年,虽不能是比比皆是,但至少是并不罕见.可是,他在的日常生活中并没有注意到这点,只有到远离闹市的海滨才突然有所醒悟.这就意味着在大都市生活的K君,对事物的感受性被钝化.这就不难推知,K君只是生活在大都市的现代人的一个代表而已.

其次,O君的发现无疑是洞察“我”内心世界的一大契机.这块木牌上的文字分明在告诉我们,这位“辻氏先生”仅仅活了20岁就死去了.面对这样一块木牌,“我”本打算把他当做“幸运牌”带在身上,可是又觉得“才20岁就等”.在此,如果我们设身处地想想时只有36岁的作者,就不难理解当“我”看到这块木牌时,为何会产生在光天化日下不该有的“毛骨悚然”的感觉.这种心理正是“我”内心潜在的、对“死亡”的恐惧意识.


“黑夜”世界,也即“暗”.O君在海岸边点燃了一根火柴,结果发现仅仅借着“一根火柴的光”,即可看到“散落在茂密的海藻和水松之间的形形色色的贝壳.”借火柴的光,O君还发现了令他“毛骨悚然”的、以为是“淹死鬼的脚”.在此,我们首先感到的就是“恐惧”.在周围漆黑一片的空间里,O君不断地点燃火柴的行为,无疑是把隐藏在“我”的深层心理的潜意识,得以视觉性的再现.但是,心理学认为:O君的这种行为往往会引起患者产生不安和恐惧心理.因此,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妻子就说:“都是因为沙子.”那么,这里的“沙子”又象征着什么呢?我认为在作品中,“白昼”中的沙子是实际中存在的海滨的沙子,但“黑夜”中的沙子,则象征着在我们的深层心理,孕育梦、错觉和幻想等非现实世界的要素.

“明”“暗”世界的交替.三人在沙滩上,借用火柴的亮光体验了一系列的“毛骨悚然”的经历后,在返回的路上遇到了一个“个子不高的男子”.这个“男子”的出现无疑暗示着他们从非现实世界的心理返回了现实世界.但是在这一部分里,参杂着“我”的许多“错觉”.比如司机的脸变成了女记者的脸、纸烟的火光被当做了矮男人的领带上饰针.这种真实和虚幻的交替,正是芥川内心惶恐不安的真实写照.而“我”和妻子谈论着爷爷(“我”父亲)的金婚和的黄油时来到了“半开着门前”.有人认为它象征着梦幻世界与现实世界、意识与潜意识、生与死之间的模糊不清的界线.但是联系芥川说自己“近两年来,我一直考虑的净是死的事”1,这“半开着的门”就隐喻着由此岸通向彼岸的符号.既然来到了“门前”,“我”当然会选择进去.也就是说,此时此刻叙事者“我”的心境,正暗示着芥川当时的特殊心境.

与此同时,当我们读到三人借着一根火柴的亮光观察世界的情景时,我们自然联想到《罗生门》里的所描述的情形:在伸手不见五指的“罗生门”上,那位下级武士发现一个老太婆点着火把拔死人头发.在直面下级武士的拷问她为什么要拔死人的头发时,老太婆回答说:她们生前把蛇当鱼卖,我现在她们拔头发,是为了不至于饿死.完全出于无奈,所以不觉得是在干坏事.下级武士从京都城内来到“罗生门”——在这里,罗生门是一个展现小说中人物境遇的空间舞台.下级武士在听完老太婆的回答后,毅然剥掉她的衣服,离开了罗生门,返回京都城,留下黑洞洞的夜幕.从这一叙事结构上来看,《罗生门》和《海市蜃楼》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我”经历了在大海边的的一些沉思默想之后,来到“半开着的门前”;下级武士来到了“罗生门”前.这里的“门”都是主人公选择的空间舞台.就《海市蜃楼》来说,这个“门”构筑了一个此岸与彼岸对峙的空间,现实与未来的连接点.

综上述,这种时空对峙的叙事艺术,能够让读者更深层次地挖掘了隐藏在作者内心的潜意识和前的心理,对理解芥川晚期的心境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