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技术在电影艺术中的应用

点赞:6015 浏览:2111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电影是区别于古典艺术的现代动态视觉艺术,画面是电影艺术最重要的美学特征.电影的根本属性是:梦幻的物质现实.电影的三次革命: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模拟制作到数字化制作.数字化技术引进电影制作,使电影领域产生了革命性的历史变化.超级计算机在电影诞生114年之后,使我们看到了电影梦幻物质化的现实,真正体验了电影的梦幻本性.

[关 键 词 ]电影;计算机应用;数字化

著名电影理论家马丹尔在《电影语言》中说过:“画面是电影语言的基本元素.”可见,画面是电影艺术的第一个美学特征,这是由电影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根本性质所决定的.无论电影的“活动性”和“有声性”多么重要,都代替不了其“画面艺术”这一本质属性.

计算机技术在电影艺术中的应用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电影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高校大学论文、学院学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7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一、电影:现代动态视觉艺术,梦幻的物质现实电影诞生于公元1895年12月28日.此前,席卷全球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人类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电学和热学理论化,发电机、电动机、电灯、电报、无线电通讯相继问世.1888年,美国人爱迪生制作了可拍摄持续一分钟的活动影像摄影机.1895年12月28日,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放映了他们制作的人类第一部影片《工厂大门》.可见,电影是人类工业化、现代化的结果.

电影诞生于音乐、舞蹈、戏剧、文学、建筑、美术等艺术形式之后,兼有这六大古典艺术的种种优势,也必然具有区别于它们的、独有的思维与语言体系,亦即:电影是现代动态视觉化的“第七艺术”.这种独有的属性决定了电影艺术的根本特性,即“梦幻的物质现实”.简单说,电影艺术之所以能够应运而生,是因为人类意识到:这种以不间断运动的影像记录人类活动的语言载体,可以逼真地模拟、还原人类的梦境、潜意识.这恰恰是此前的所有人类艺术无法比拟的.也就是说,自电影诞生那一天起,人类就可以通过逼真的活动影像使自己的梦境或者潜意识物质化、直观化、可观、可感了.

二、电影的三次革命

百余年间电影艺术经历了三次革命性的发展,即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模拟制作到数字化制作.

(一)电影的声音革命

20世纪二十、三十年代,尽管全球电影的年产量已经数以千计,却仍然受限于当时的科技技术而没有声音,人物对话、甚至叙事与主题都只能通过插入字幕来标示.显然,由于科技水平所限,这门新兴艺术还无法尽显本体特性,还必须借助于其他古典艺术的语言.因而,电影被称为“伟大的哑巴”,尴尬而又无奈.

直到1928年,由于录音技术的划时代突破,以美国影片《爵士歌王》为标志,人类从此可以通过声光的奇妙结合模拟、表现现实、梦境和潜意识了——是为人类电影的第一次技术革命.

(二)电影的色彩革命

受限于科学技术,人类的早期电影都是“黑白电影”.然而,人类对色彩超越现实,揭示心理的发现与实验却几乎与电影的诞生同步.法国人乔治·梅里爱在1902年拍摄的《月球旅行记》就运用了手工染色.其后,直到彩摄制系统由美国人研制成功.1935年才有了人类第一部彩——《名利场》.随之,色彩——影调成为现代电影导演艺术的重要元素之一,为揭示人的梦境、潜意识创造了更大的可能.因之,色彩进入电影成为电影艺术的第二次技术革命.

(三)电影的数字化革命

与此前的所有“革命”相比,电影从模拟到数字化的制作——计算机技术全面引入影片制作,应该是电影诞生以来,真正接近电影本体,真正实现人类以连续运动的影像逼真地模拟、还原人类的梦境、潜意识,彻底超越其他所有人类艺术的根本性革命.而第三次革命的标志,就是计算机技术的全面应用.

三、电影数字化的价值

计算机技术在电影上的广泛应用,实质上就是针对影片的总体美学风格进行设计制作,并为影片的叙事主题怎么写作的.如今,数字技术已可以合成出非常逼真的效果,而所有这些模仿自然现象的目的都是针对着影片中的人.对于观众来说,他不关心这个电影是记录在胶片上的,还是记录在计算机硬盘上的,也不关心导演是利用了常规的特技还是采用了数字技术,他关心的是它在屏幕上显示出来的那种影像效果是否能够打动他、感染他.从心理学意义上讲,观众的观影经验使他们逐渐形成了一种“自虐性”的情结,他们喜欢用虚构的故事来满足自己,喜欢被制造得尽善尽美的影像所欺骗,喜欢被看不出来的特技所蒙蔽.观众已经被现代电影的技术和节奏所迷惑,他们越来越喜欢这些东西.数字化技术的产生正是在更高的层面上满足了观众这种心理.一部没有数字技术所制造的电影,将来也许就像一部没有色彩的电影那样,尽管有意义,但却令人不悦.

数字化技术为电影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但是就整个电影的制作过程而言,它并没有使其更便捷、更简单.为了增加影片的观赏性,现代电影的制作越来越复杂,耗资也越来越巨大.电影这架吞进金钱吐出胶片的巨大机器,正变换着浑身解数来吸引观众.

数字电影技术所制造的影像世界有时比真实世界给人的真实感更为强烈.比如影片《拯救大兵瑞恩》使用数字化技术,仅用两百人演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有数万人参加的诺曼底登陆,几乎没有人会感到是科学的巨手在推动着这场银幕上的战争.数字技术正全面地改变着传统电影的制作方式,为了与一个虚拟的世界相衔接,电影的特技制景工艺甚至要制造出与真实物体一模一样的道具.过去,我们相信电影是在现实中拍下来的,而现在的电影可能是数字工程师在电脑机房里合成出来的,而且它可能比拍的更好看,甚至比拍的更显得真实.历史上真实发生的巨大灾难也罢,人类永恒的爱情故事也罢,没有什么是数字技术不能制造的.作为电影艺术的最新款式——数码电影实际上并不仅仅在改变电影的画面,它还在改变着电影的全部制作方式、传输方式、发行放映方式.总而言之,由于数字化技术的引进,整个电影领域产生了革命性的历史变化.

四、超级计算机的电影应用与电影的梦幻本性体验

仅就表现层面而言,电影人的百年努力都为使人的梦境、潜意识达到最大限度的逼真——物质化,从而使观赏者无阻碍地进入“幻境”.人类为此努力了73年,直到1968年的《2001:太空漫游》,是为人类最早的计算机介入电影制作. 数字技术——电影的计算机制作,给电影带来的最早的革命性改变,是后期数字非线性剪辑技术应用.

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在速度和容量方面飞速提高,数字码率压缩技术的使用,使数据量极大的活动影象信息可以变为计算机文件,存在计算机硬盘中.数字非线性编辑系统以计算机为平台,直接处理这些图像、声音数据.因此摆脱了由硬件功能来确定人们工作方式和能力的工作模式.电影的后期剪辑真正做到了“随心所欲”“为所欲为”——科技真的转化为生产力了.

然而,计算机带来的最具革命性意义的变化还是电影制作的整体数字化.这同样经历了一个渐进与突变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以计算机动画为代表的电脑成像技术日益成熟,计算机生成影像的能力已经无与伦比,但在电影制作上总体还处于利用软件对图像进行加工处理的阶段.例如《辛德勒的名单》中少女的衣服由黑白变红;《阿甘正传》中男主角与总统握手画面的胶片颗粒度处理;《天使爱美丽》中的夸张变形镜头,等等.在消除“穿帮镜头”时,传统的电影制作方式有时会无能为力,而这一阶段的计算机却几乎“随心所欲”了.

迄今为止,运用“计算机图形学”(Computer Graphics,简称CG)进行电影制作的极致,是2009年的科幻大片《阿凡达》.这是有史以来,计算机电影应用最具颠覆性的革命,是电影最接近梦幻本体的完美创造,从而成为人类电影制作的丰碑.所有观罢美国好莱坞科幻大片《阿凡达》的观众,都享受到了一次视觉的盛宴和艺术的饕餮大餐.《阿凡达》无疑是一部典型的浪漫主义宏篇巨制,展现的是人类科技发展到可以征服宇宙、开发外星球的特定阶段,人在这一阶段的表现.那大胆恢弘的创作想象,无与伦比,它把浪漫主义创作风格巩固、延续、强化到了今天,其中的计算机技术手段的高度运用,是空前的.

计算机图形学是一种使用数学算法将二维或三维图形转化为计算机显示器的栅格形式的科学.总而言之,就是把画板上的图案转化为计算机可以编辑的模型,最终通过着色等过程表现出来,使之可以构成精美的图案或者动画.

目前全球整个计算机绘图行业最为消耗计算机资源的不是建模,不是栅格化,而是需要计算颜色、计算光源的渲染过程.

《阿凡达》的后期制作由新西兰的Weta数码工作室(也是《指环王》的制作团队)完成.通过超级计算机完成全部渲染过程,需要使用拥有6 000多个处理核心和104TB内存,带宽达到10G的网络连接数据中心渲染一年多时间.如果使用一台个人电脑,则需连续工作约10 000年.


Weta Digital公司采用超级计算机集群平台,操作系统是Linux.这套超级计算机渲染环境在2008年拥有4 096个CPU内核,2009年增加到5 936个.庞大的超级计算机集群成为导演和演员之外的影片最大贡献者.计算机根据动画师划定的标准,渲染《阿凡达》每一帧静态图片,最终拼接成全片.完成片一帧的数据是12MB,一秒钟24帧,每分钟的数据就有1728GB,整部《阿凡达》的数据据说在B左右,需要3 000块个人电脑的1TB容量硬盘才能完成数据存储!

由于大规模的超级计算机进入电影制作,全面的虚拟拍摄和超级计算机的渲染模式扩展了制作的自由度和真实性,最终使《阿凡达》实现了区别于传统艺术的梦幻本性,使人类的梦幻、潜意识从来没有如此逼真地呈现在眼前.那些前计算机时代无法制作的影像,例如潘多拉星夜空中的许多“月亮”;悬浮在空中的巨石、瀑布;运输机飞行在浮空的巨石之间;活灵活现的六腿马;状似飞龙的猛兽;飞行与行走轨迹的反物理力学等这些只在梦境中才可能出现的幻像高度逼真地呈现在眼前,使得影片的观赏过程自然化为一次穿越的心灵体验.118年之后,超级计算机终于使我们看到了电影表现幻境的可能,使我们真正体验了电影的梦幻本性.我们也在118年之后惊觉:梦幻的物质现实的确是电影的本性,其它都是人们的误读、误解,电影的确可以最逼真地描绘人类的潜意识.

现代电影制作中计算机的应用,使21世纪的观众见识了什么才是电影的本体意义.以《阿凡达》为标志的超级计算机应用,向人类的创造力发出空前的挑战,中国电影家是时候该全面反思我们的电影观,学会说“世界语”了.

[参考文献]

[1] 大卫·波德维尔,克里斯汀·汤普森.世界电影史[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

[2] 李停战,周炜.数字影视剪辑艺术与实践[M].北京: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3] [美]路易斯·贾内梯.认识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

[4] [美]斯坦利·梭罗门.电影的观念[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

[作者简介] 郭万春(1972—),女,吉林农安人,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研究.刘洪岩(1968— ),男,黑龙江拜泉人,吉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主任科员.主要研究方向:自学考试命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