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艺术形式的主体与客体

点赞:13173 浏览:5740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绘画发展到了今天,所谓的流派、风格已经分得不那么清楚.保罗克利是20世纪变化最多、最难以理解和才华横溢的杰出艺术家之一.他把绘画或者创作活动看作是不可思议的体验,在这个体验过程中,艺术家在得到启发的时刻,把内心的幻象和对外部世界的体验结合起来.克利一拿起画笔,便以极端的自由奔放冲入奇思遐想的即兴创作之中,这样的作品无法被吸收仿造,而永远都是创世纪.他一直都认为人们努力去画一幅画在逻辑上是不通的,他说:“人们在学习,在通过寻找本源去认识某种事物,去研究可见物的史前形象.然而这还不是高水平的艺术,因为神秘是在高水平之上才开始的.”克利认为:“直觉是决不可能被替代的.”在进行极其深入的简化同时,克利有幸把他进行创作的一切方法忘得一干二净.

一、

绘画的主体是人,绘画意图是人的一种精神反映.绘画艺术在原始社会就已有之,上述的美术现象一概不存在 ,原始美术在今天的艺术家和艺术史论家仍觉得具有参考价值.原始居民在什么样的意图下从事画画的呢“巫术说”、“游戏说”、“劳动说”等等理论都是根据各种资料分析得来的.暂且不去评论这些学说成立与否,本人认为,绘画艺术是人的“需要”.绘画艺术这一活动从古至今,从东方到西方,从贵族到平民,从艺术家到非艺术家,是人的一种需要.如同包括绘画本身的其他需要一样.

浅述艺术形式的主体与客体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形式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学年论文、硕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00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艺术家通过形式语言标榜自我的存在.画面的空间氛围就是艺术家自身的心理空间氛围,画面上的种种痕迹也是艺术家经过种种体验而物化了的心里痕迹.艺术家通过绘画之境,探寻一切物象存在的意义,追求存在的崇高,经过绘画的“言说”和提示“观看”,为自身提供了一种精神上的完整,构筑了一个高度人性化的心象世界.

二、

绘画意图是一种抽象的思考,形式是物化的表现.无论是具象绘画还是抽象绘画,都是表达一种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然而,人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不是由绘画来决定的,它是你经过的教育、生长的环境、接受的训练,还有个人的精神境界、生活经历、社会体验、气质特点等等决定的.东西方绘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上的不同而存在着差异,所以出现的形式也就因时因人而异.

比如,绘画的“现代性”主要是指人文层面的而不是物质的.所谓“精神变物质”,精神才是根本的、第一的.西方在思想史上经历了彻底的启蒙运动,数百年来润物细无声般渗透了西方的一切,因此,人道主义、与法制、艺术上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工业化和后工业化都是必然结果.在此基础上产生的西方现代艺术有着天然的生命力,存在、发展并成为主流十分自然.而纵观中国历史,思想史上没有如西方那般彻底的思想启蒙运动,即使有,也是短暂和非主流的,且不成系统的.以这样的思维方式考虑中国当代的现状,许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我们往往是通过作品来认识画家的,认识画家则知道了作品背后诸如画家创作作品的技法语言、运用技巧和深层思考,并因此又对作品涵义有了更深层的理解.《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自由领导人民》《格尔尼卡》《阿尔诺芬尼夫妇像》《我们从哪里来 我们到哪里去》都是此类作品.这其中《最后的晚餐》最具代表性.

在不同的年代,达芬奇 (Leonardo da Vinci)和丁多列托(Tintoretto)分别创作了《最后的晚餐》,同样取材自圣经,所不同的是,达芬奇的画创作于1495年至1498年,此为文艺复兴期间.丁多列托的画则产生于1592年至1594年,时值历史的转捩点,文艺复兴即将让渡与巴洛克.

若单就题材来看,达芬奇的画勉强可算作是宗教的,就精神而言,丁多列托的画流溢出浓郁的基督教气氛,达芬奇的画则成了世俗的.丁多列托和达芬奇选择了两个截然不同的时刻来描绘耶稣和门徒最后的晚餐,凝于丁多列托画中的时刻是,耶稣摆设了圣餐,对门徒说:“吃吧,这就是我的身躯.”一如门徒所熟悉的那样,而达芬奇所关注的时刻则是门徒对耶稣的话――你们当中有人出卖了我,所做出的反应.丁多列托所选择的片刻独一无二,换了别时别地都不可能发生,达芬奇画中的片刻在人间其实时时上演,丁多列托的画好比一出“神灵剧”,达芬奇的是一出“人间剧”.

达芬奇的 《最后的晚餐》尽管被认作是流传最广的宗教绘画,实质上则是人类心理的描写,丁多列托的画才反映了宗教体验.

从这两幅世界名画我们不难看出因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同一题材却表现出不同的画面含义以及不同的画面形式.

三、

绘画形式可以说是一种感觉,一种心情,一种依托.在这样的绘画意图下,所表现出来的形式也就各不相同,各有情趣.

凡高画他的卧室、椅子、向日葵,这都是极端孤独的人的题材.他把绘画叫做完完全全的算计.他总是不停地算计――无休止地对比调子,解析色彩,他死盯着可以无穷分解下去的一个个亮面、暗面和灰面,怎样让这一笔和那一笔和谐,同时他又企图用语言事无巨细地把这个过程征服和记录下来,所有这些都是极度刻意、清醒和自觉地“想”,像下围棋算目着魔的棋手,他停不下来.而在他的笔下,也出现了最感人、最真诚的画面,他画的一切都变成他自己,仿佛他的灵魂已随他执著的目光辐射出去,又侵入到对象的内核里了.

无愧于现代艺术之父美称的塞尚,毕加索称他为自己唯一的大师,马蒂斯尊他为一代人的父亲,却又一生怕女人,竟没画过女,他终生把人物、风景当成苹果来画,毕加索更是一个冷静的理性的设计师,马蒂斯号称自己的绘画是让人轻松的装饰,他们笔下的人物都是供他们拆开组装的静物.贾科梅蒂则把人体缩减到一根棒的形态,而且翻来覆去地重塑,弗洛伊德把人当大肉来画,培根把人脸像橡胶一样扭曲撕扯,巴尔蒂斯的闺阁暗室、少女情怀也有静物的味道,还有越来越被推崇的莫兰迪,终身未婚,在一尺见方的小画幅上画了他那十几个瓶子一辈子.所有这些优秀的画家都是这么地钟情于静物,似乎把他们的所有感觉和心情都放在了一堆静物上了.

四、

绘画形式也是一种表达方式或记录手段.当我们在某种情绪下需要表述时,会采用一种形式表达,音乐家用音乐表达,舞蹈家用舞蹈叙述,而画家则是通过绘画.这种“欲说”的情绪表现在画家身上,就是我们讲的“绘画”.绘画产生时,同时有具象成分也有抽象成分.绘画品质具有的题材、构图、光影、色彩等等,在抽象和具象绘画中样样具备.优秀的具象绘画所借用的表达因素,无一不是充满这抽象的成分,抽象绘画中的可贵之处并不是具体写实的刻画,而是在具体刻画中表达出来的绘画精神,当然也包括抽象精神,绘画形式自然也就抽象化了.

思想、风格、个性、精神统一于语言的纯粹之中,反过来说,个人的精神境界、生活经历、社会体验、气质特点这些同绘画休戚相关的各种因素最终只能体现在绘画的“言说”中,并逐渐形成个人化的表现方式,找到自己最合适的形式语言.

【参考文献】

[1]贡布里希.艺术发展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

[2]阿纳森 .西方现代艺术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3]赵宪章,张辉,王雄.西方形式美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徐昌斌,安庆师范学院美术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