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苗鼓艺术探研

点赞:14835 浏览:6778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内容摘 要 】苗鼓作为湘西苗族常见的一种打击乐器,在发展过程中与本民族习俗相结合,凝聚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形成特有的艺术形式与无穷的魅力,体现了湘西苗族原始文明的深厚内涵与演变.文章以苗鼓为基点,对其功能性以及节奏特点进行研究,深入展现民族艺术的独特风格.

【关 键 词 】苗鼓 功能性 节奏

一、湘西苗鼓

湘西苗鼓历史悠久,据记载,苗族是古代“三苗”的后裔,由于祖先蚩尤的战败,苗族从黄河到西南群山进行大迁徙,最后定居在湘西的崇山峻岭之间.因时常受到山中野兽的攻击,人们便用简单的工具予以驱赶恐吓,先是用敲打竹木的方式,后将树木砍到,中间挖空,蒙上牛皮,形成了早期的苗鼓.在早期原始农耕时期,人们在劳动之余,为了解除劳累,满足精神上的需求,以击鼓作为自娱自乐的方式,逐渐形成苗鼓艺术.

湘西苗鼓在形制上近似于原始的木鼓,取材大多来自崇山峻岭间的树木,体积较大,基本直径达到一米,杉木干制成鼓槌,并在手握处绑上彩色绸缎,以展现洒脱、飘逸之感.湘西苗鼓击打时多是将鼓横置或倾斜45度置于鼓架之上,打鼓主要是击打鼓面,而打边则是击打鼓的两侧没有鼓皮的位置,使鼓点和鼓边所产生的不同节奏相结合,形成独特的音响效果,演奏时两人相互配合,打鼓打边同时进行,鼓点为主要节奏进行,鼓边主要起到伴奏作用.

二、苗鼓的功能性

真正体现苗鼓功能性的则是与苗族民间舞蹈的结合所形成的一种艺术形式——苗族鼓舞.

苗族鼓舞是苗族人民最喜爱、最能表达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是苗族人民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掘自创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人们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姿态、劳动场景以及动物的形态和神态编排成舞蹈动作,与击鼓动作相协调形成.但从内容与表演方式来看总是有着以鼓伴舞的共性,苗鼓在其中起到重要的声效作用.苗族鼓舞的表演通常是将苗鼓横置或斜置于鼓架之上,一人为伴奏,立于鼓侧,击打鼓边;一人为表演,立于鼓前,双手持鼓槌,在伴奏节奏的配合下,左右手互换,一手击鼓,一手舞动,相互交替.苗族鼓舞的动作丰富多彩,主要是因为舞蹈姿态来源于人民日常生活与劳动之中,如纺纱织布、砍树锯料等,同时还模仿山间丛林中鸟兽形态,如猫儿洗脸、猴儿打鼓等.苗鼓作为鼓舞中最为重要的载体,以主奏与伴奏鼓点所形成的节奏感为舞者提供了华丽多彩的舞台.苗族鼓舞分为单人鼓舞、双人鼓舞、四人鼓舞与多人鼓舞,始终以苗鼓的击打动作为重心,变化出许多别具一格的苗鼓击打方式与动作,除了常见的手持鼓槌正面敲击鼓外,还有徒手击鼓起舞或握拳、半握拳击鼓,也有根据舞蹈动作的需要背对鼓面反手击鼓,以肘击鼓、后跟踢鼓等.

三、苗鼓在鼓舞中的节奏特点

苗族鼓舞的鼓点节奏鲜明,强而有力,乐谱中节奏多采用2/4或4/4拍,以展现平稳、流畅,其间根据舞动感穿插前半拍或后半拍的休止,以体现其中的灵动身韵,在部分曲牌中偶会出现切分节奏,附点、三连音节奏运用较少,通常所用到的鼓点的基本节奏型有一点鼓、三点鼓、五点鼓、七点鼓、九点鼓、十一点鼓以及六槌.

三点鼓:×× ×┃×× ×┃

五点鼓:×× ××┃×○┃

湘西苗鼓艺术探研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节奏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函授毕业论文、学术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7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七点鼓:×× ××┃×× ×┃

九点鼓:×× ××┃×× ××┃×○┃

六槌:× ×┃× ×┃× ×┃×× ×┃

鼓面、鼓边交错击出的打边节奏:打打 ××┃× 等

打边可分为单打和双打,对整个鼓乐起到烘托与渲染情绪气氛的作用,打边的节奏相对较为稳定,在提供另一种音色的前提下,起着指挥鼓乐的作用,打双边与打单边区别在于一手打两下,一手打一下,效果更加突出,适用于欢愉、快速的曲牌.如《猴儿鼓》常用节奏型(谱例1).

谱例1:

打打 打打┃打打 打打┃

打打 打打┃打打 打打┃

《猴儿鼓》是苗族人民根据日常劳动中观察到山林间猴子生活习性与动态创作而成,经过加工与编排,在鼓点的节奏上采用双打边的击打方式,使节奏感明快、急促,一重一轻的打边效果结合鼓面击打,形成鲜明的音响对比.通过节奏与舞蹈形象生动地展现了猴子的灵动与机敏.


此外,击鼓舞者不但要敲击鼓面,还要同时敲击鼓侧,不同的节奏作用于鼓舞中各异的形象与场景.《团圆鼓舞》中的鼓点击打则使舞者根据击鼓者的节奏变换动作(谱例2).

谱例2:

(1)打冬 冬┃通 打┃通○ 通通┃通 ○┃

(2)大 大┃大 冬 冬┃冬 大┃冬 ○冬┃冬 ○┃

(3)打把打把 通┃打把打把 通┃打把打把 通通┃打把打把 通┃

谱例2中三种不同的节奏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一种节奏平稳、递进,第二种节奏加以三连音与前半拍的休止,增加了跳跃感,第三种节奏则以46节奏型为主,使跳跃感更加强烈,情感奔放热烈.表演者则根据不同的节奏选择大摆手、小摆手、细摆手的动作幅度,展现轻柔婀娜、潇洒飘逸、热舞的情韵.

苗鼓在湘西苗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与文化,与苗族舞蹈的结合更增添绚烂多彩的艺术魅力.苗族人民在创造并传承苗鼓艺术的同时也离不开苗鼓所带来的喜悦与,愿更多的学者、表演者投入到苗鼓的研究与创作中,使山林间的鼓声能够永远萦绕在智慧、淳朴的人们心间.

(注:本文为2009年度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湖南省少数民族民间器乐的考察与研究——以湘西地区为例》立项所在单位资助的一般项目课题成果,项目编号:09YBB329;2011年度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部少数民族民间器乐考证与编目研究——以湘贵地区为例》课题成果,项目编号:11YBA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