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是探求生活的一种方式

点赞:28303 浏览:13176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时间:2012年6月27日

地点:美术学院校园


受访者:杨煜

采访者:立 早

SHMJ:我想知道你平时工作、生活是怎样的一个状态?

杨煜:生活特别简单.我就住在学校南边的小区,上班在广顺北大街一家私人的教育机构.平时就是上班,和同学聊一聊,想一想作品,不能干太多事.因为毕业后从转为半全职,已经占用了画画的时间.

SHMJ:现在工作的报酬如何?会不会有生活压力?

杨煜:目前还行,我现在是半全职,不是很累.白天一般没什么事,晚上上课前备课,和家长聊天,做一做咨询.差不多每个月能有5000元左右.我租房是合租,一个月1000块钱.我觉得生活还可以,就是家里人觉得不太好,没有落户不稳定.

SHMJ:我看到你一直在版画系读书,在创作《检测借为遇》时是怎么想到让绘画和装置结合起来的呢?

杨煜:以《检测借为遇》为例,我就一直画,画的小画都和《检测借为遇》的尺寸一模一样,都是8开左右.画的时候,我不知道最后会是怎样的呈现方式,但清楚这样是不够的,也不能直接拿它做展览.这些都是我心情的一个记录.有一幅画里面一个小女孩在爬树,因为她是静的,我意识到还表达的不够.为了让它更充分,或者更巧,这个一会儿可以谈,我很强调创作的巧,让她可以一直往上爬,我就做了个小动画.因为自己尝试去剪接,落了很多帧,出来的效果是小女孩一跳一跳的,那种精致感完全没有了.还有另外一张画,一个小孩儿穿大人的高跟鞋,只画腿下面,我想做一个小动画,就是这个孩子一直在穿着高跟鞋在走,但是最后出来效果也不对.我看着自己的那些画就想,能不能让它有的地方动、有的地方不动,只把最体现我想法的一个点放大,让它动起来,用这种动和静的碰撞将观众沉睡的童年记忆激活.有了这个想法之后,我就有针对性的去画了.像大象滑梯那个,本来是一个小孩儿滑出来了就结束了,我想如何让画面动与静结合得更好.就想到现在儿童乐园里头,小朋友用小车模型滑滑梯.光要小车滑下去也没意思,再来点儿碰撞,就像真实堵车那种感觉.

SHMJ:使用影像的语言是为了弥补静态的不足,形成静动的对比.那影像的语言受到哪些影响?是自己摸索,还是受到动画系同学作品的影响?

杨煜:《检测借为遇》这个作品,就是我们上课时讨论,到后来一步步完善.影像其实从大学三年级我做《小狗撒尿》这个关于归属感的作品就开始了.当时没做过影像,想尝试尝试.觉得影像是一种非常直接的方式,而且可以非常记录、非常真实又非常隐喻,有一定表演的成分在,也可以让你先策划,也可以有非常偶然的东西在,很有魅力.装置在我看来相对比较板,但也有很好的作品,装置更适合我现在的想法.

两种手法都有动的因素、策划的因素在里面.对于作品,你不能说哪种形式好哪种形式不好,我听徐冰的讲座,他说如果一个艺术家是从材料入手的话,是走不远的.这一点很对,要从想法入手,你想表达的是什么,选择最适合呈现它的一种方式.比如《检测借为遇》,刚开始我都不知道它会是一种什么形式,但知道肯定不能是画.那我如何让它在画的基础上动起来,又能保留我非常喜欢的彩色铅笔这种小气质,就这样一步一步推出来整个作品.

SHMJ:童年主题在你的创作中一直在延续吗?

杨煜:对,要么围绕着精神状态停留在儿童时期的人,要么就是真正的孩子,我的创作感觉就是离不开了.还是会围绕这个去做.只是可能慢慢的会加入一些成长的理解.反正都是从童年这个时候来的.不知道童年这个做到什么时候,以后可能还会不断挖掘一些童年的记忆.

我现在又做了一批新的作品,和这一系列作品其实也是有联系的,就是考虑在某些地方做出动静结合.就是把我画的小时候的一些场景,用静态的画和动态的装置结合在一起.因为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记忆,就是小时候看到神话中的人,封神榜里的杨戬他们总有第三只眼.然后自己或者几个小伙伴在额头上没事儿会画一个眼或者包青天的月牙儿.有一幅画我就画的自己闭着眼的样子,然后在额头第三只眼的位置挖一个孔,在后面安上一个小电机,找一个小孩儿玩具上的眼睛接在后面,然后装在画框里面.远看就是一张画,近看会发现那个小电动眼睛在转,就是跟这种玩儿的场景的结合.

有时候摄影作品也不能完全呈现我想表达的东西.我强调作品的呈现,最后的语言转化要比较巧.研究生的课程包括研究自己喜欢的艺术家,提炼自己创作气质,当时具体一步步怎么找到的,我都忘了,我找到的艺术家竟然是王维.他的一生很有意思,有位老师出的书特别好,把王维研究得非常透彻.他通过比较王维跟同时代的诗人,还有比他早的一些山水诗人的不同,发现禅宗的东西、老庄的精神,在他的作品中非常明显.王维的作品善于以小见大,四两拨千斤,是中国艺术精神最准确的、最有代表性的东西.就像太极里面以柔克刚、以小见大,这种感觉就是不费吹灰之力,效果非常好.我对这种中国人非常智慧的一种方式一直就念念不忘,非常喜欢.而且我非常喜欢的中国艺术家就是徐冰,他的作品就很智慧.我比较关注这种智慧的转换,我也在一直去找.但是画画我也会一直画下去,就是我心情的一个记录,是对我的一个启发,积累到一定程度又出现一个新的作品.

艺术是探求生活的一种方式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作品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硕士论文、学院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9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SHMJ:我看到徐冰对你的作品所做的点评.

杨煜:对,徐冰去年在《时尚芭莎》有一个专栏,最后一期就推荐了一下我,还挺感激的.徐冰的作品是一些非常生活化的元素,但是用很巧的方式表现出来.《何处惹尘埃》是非常东方化的气质,也是很智慧的,但是全世界都能够认同他.徐冰一直说艺术是不能教的,艺术作品就要看它最后转换的那一下,其实就是看作品的形式或者说独特的艺术语言找的对不对.我很认同这一点,其实艺术家表现的题材无非就是:童年、性、私密的女性题材、战争、政治这些,不可能挖掘一个人类从来没有表达过的领域.就看你怎么去表现,怎么用一种别人没有用过的形式,或者让别人认为有启发性的方式来表现,这才是厉害的地方.

SHMJ:看到大家的作品都是系列的,对展陈的构思也都很精巧.版画也不像革命时期主要讲求复制性了,并不受传统的限制,老师也很支持大家去探索. 杨煜:版画系还是比较多元的,其实学校现在都放开了,油画系有挺多人做的装置,跟材料有关.版画系前几届的作品都是开放性的,比如装置、影像.我本科毕业作品做的作品是《经典》,把那些山寨都收集起来,比如“阿迪达斯”改成“阿迪达兹”,“PUMA”的A和U换一下位置.写回来之后,先搭一面红墙,后面都是箱子,把它立起来,以摆静物的方式展示之后镶的相框.从远处看,感觉是古典油画,专门弄得像美术馆、卢浮宫那种暗红色的墙面,但你走近看发现是静物在那摆着,每一件静物从大到小,全部都是山寨的东西,最后起名叫《经典》.这种静物摆拍的方式,是在中国学绘画的一种特殊经历,画画都是从画静物、石膏开始,这种静物画对我们的影响也会很重,觉得古典画在有一定的权威性,这是人家大师留下来的.但是现在回想起来,还有很多不是很完善的地方在.

我们的创作都是从版画的概念里面提取的.我感兴趣的版画和一些概念都和影像相同,比如我毕业创作写得是大卫林奇,这位导演最早想当一名画家,现在还在法国的一个画舫里做石版画.我看到他对版画的理解挺有意思,非常认同.因为我这次做的也有影像,影像本身就有一种复制性.电影就有复制性,一部电影在全世界不同地方不同时间上映,人们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我的作品中也有影像,动与静的结合.大卫林奇是觉得画不能完全表达他,就想让他的画动起来,非常单纯的.我也是这么想的,他对电影和版画的理解是对我挺有帮助的.从版画里面能挖掘出非常多跟现在能够结合起来的概念,比如复制、拓印.比如复制,我找到了影像的复制性,还有很多人,让版画与动画结合等很多不同的方式,可实施性都挺强的.

SHMJ:我感觉你还挺善谈的,谈自己作品谈的挺好的.

杨煜:我觉得这真的和我的工作很有关系,就是总跟小朋友打交道,画完画还要去和家长去沟通,这确实让我的话比以前多了.可能见到陌生人没有以前那么局促了.做这个工作挺高兴的,我平时教小朋友,就会把我喜欢的这些作品加以转换,转换成小朋友能理解的方式或者语言,去教给他们.就像我大学里面学习的感觉,注重思维的东西.有时候我会把他们的一些很好玩的话记录下来.

不能说这个工作今天给我一个启发,明天给我一个灵感,孩子给我的启发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有了.比如一个小朋友有一天穿了件特别好玩的衣服.从正面看一个普通的毛衣,他一跑后面的红绸子哗一下飞起来了,就像超人一样.我说,你过来让我看看你这衣服怎么回事.转身就看见,衣服在上部订了一条,下面一个绸子.不动没事,一动绸子就飘起来.如果不教小朋友我怎么会看到这种东西.有可能以后出个作品,拍个小录像什么的.

现在很多幼儿园有“过家家屋”,里面有现成的娃娃、做饭的锅,小朋友在里面玩.但这不是我要找的东西,我想找一种更粗糙更活跃的形式.结果班上有一个小朋友就是在小区里拣点儿菜叶子“做饭”.我感觉很奇怪,因为小朋友的家境都得很好,为什么她会这么玩呢.我就跟她约好一起玩过家家.小姑娘动手能力很强,自己叠碗、搭配“饭菜”.聊天知道是她妈妈教她这样玩的,事情就变得更好玩了.我教她做勺子,找个大叶子拴在前面,就像勺子一样.我把这些东西都拿回来了,不知道会做什么,但都保留下来.比起在现成的屋子里玩,其实这个寻找的过程更有意思.我跟班上的一个小朋友约好了,一起玩过家家.

SHMJ:个人问题有没有解决,有没有青梅竹马?

杨煜:呵呵,这是个老大难问题.我妈每次都催得我不行.我非常宅,除了工作就是和同学聊天,圈子很小,不是善于交际的人.同学要介绍什么的,我就觉得跟我做作品的气质不符.我是一个不强求的人,如果做作品,对于做的过程要怎么用智慧的方式来转换,我会下工夫去想,但是对最后的结果,不会抱有功利的想法.但是生活中我喜欢自然而然,遇见的,别让我去找,要偶遇.而且到现在我没有打心里觉得必须要去干这件事,还没到生命里必须找个人一起生活这个程度.我觉得目前最期望的事是在自己的创作上能再进一步,这个是最重要的.但生活在现在这样一个社会,父母那一代的想法根深蒂固,我不可能扭转他们的想法,只能慢慢地妥协,给自己能争取多少时间就争取多少时间.

SHMJ:对于你现在的生活状态,你的父母怎么看?

杨煜:其实家里面,我爸妈真的没期望我能当艺术家,就是期望我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就好了.他们就觉得一个人在北京多苦啊,工作也不稳定,每个月还月光族.他们会希望我回河南,觉得亲戚朋友也能够帮点儿忙,在北京大家帮不上.但是我要是回去了,离开这个环境,以我自身的性格,要是远离了现在的环境和氛围,再有一份自己的工作,可能就慢慢懈怠了,就真的没有机会重新回来了.

我爸只要来北京就会来看我,我俩主要谈事业.但这两年我发现他也开始跟我谈生活问题了.就自己而言,我是越大跟爸爸感情越好.我们太像了,父女本来就像,我们俩生日只差一天,都是处女座,所以在精神追求上,在喜欢的东西上,都极其一致.他也是一个有理想的人,然后内心深处孤傲单纯.

SHMJ:以后还是准备走艺术创作这条路吗?那未来一段时间如何打算?

杨煜:想继续深造,可能过一两年考博士.但这就取决于各方面的压力了,没有具体想得很细,到时候又不知道是什么形势了.我还是很喜欢艺术创作,要是不坚持这条路,干别的感觉都不太适合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的价值要怎么去体现.

我觉得自己还挺适合呆在学校的,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在学校越呆越傻.我现在等于是半只脚迈入社会,工作还不是非常社会化,是和小朋友打交道,包括我的同事都是和我一样,都是比较单纯的刚毕业的学生.学校提供给我的一种氛围,不会让我有这么大的压力,呆在学校三年你能安安静静的,让想法更沉淀深入,出一个很不错的作品.对整个人生的艺术轨迹又是一个延展,一个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