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末的后现代与电视艺术传播

点赞:11265 浏览:4578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0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传播指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信息是传播的内容.传播的根本目的是传递信息,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通过有意义的符号进行信息传递、信息接受或信息反馈活动的总称.人类传播虽由来已久,传播学却是二十世纪30 年代才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

一、艺术与传播的关系

艺术传播即指借助于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将艺术信息或作品传递给接受者的过程.艺术接受即指在传播的基础上,以艺术作品为对象、以鉴赏者为主体,积极能动的消费、鉴赏和批评活动. 以往从艺术作品到艺术欣赏,大多采用简单的、直接的传播方式,传播的意义并未引起人们的关注,这主要是由于生产力水平及科技水平的局限,致使传播功能落后,未能对艺术活动产生较大的影响.而在近百年、特别是近几十年来,世界科学技术的迅捷发展对于艺术活动产生了巨大影响.它不仅使影视艺术成为当今最具有大众性的艺术样式,同时也将其中许多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影响到其他艺术样式,在电视进入人们的生活后,视像技术的优越性功能得到充分的体现.艺术传播在当代艺术活动领域,已经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在没有现代传播媒体的时代,艺术其实就是传播媒体,它传播知识、抒发感情、交流思想,甚至传播新闻.人类早就有了视觉经验,即看的经验,这也应当说就有了视觉文化,有了视觉传播.

二、上世纪中期产生的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是一场发生于欧美上世纪60年代,并于70与80年代流行于西方的艺术、社会文化与哲学思潮.其要旨在于放弃现代性的基本前提及其规范内容.其本质是一种知性上的反理性主义、道德上的犬儒主义和感性上的快乐主义.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风靡欧美的文化思潮,使得在整个思想文化领域进行了转变.尽管后现代主义的各种理论观点不尽相同,但是从总体上对后现代主义的特征进行把握,我们可以发现后现代主义文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倾向.

(一)主体消失.在后现代文化氛围中,传统的价值观念和等级制度被颠倒了,现代主义中的个性和风格被消除得一干二净,主体成了某种破碎的幻象.

(二)深度消失.现代主义艺术总是以追求乌托邦的理想、表现终极真理为主题,而后现代主义艺术则放弃了作品本身的深度模式,不再具有思想,不再提供解释,拒绝挖掘任何意义,仅仅追求语言快感.

(三)历史感消失.历史永远是记忆中的事物,而记忆永远带有记忆主体的感受和体验.现代主义艺术因追求深度而沉迷于历史意识,而后现代主义艺术中,历史仅仅意味着怀旧.

(四)距离消失.在现代主义艺术看来,距离既是艺术和生活的界线,也是创作主体与客体的界线,它是使读者对作品进行思考的一种有意识的控制手段.后现代艺术中,由于主体的消失,作品失去深度和历史感,仅仅具有作用于人感官的刺激性,而没有任何启发和激扬的功能,它强调的只是本身.

二十世纪末的后现代与电视艺术传播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艺术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本科论文、高校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9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三、电视艺术传播与后现代的有机结合

现代的电视传播中对于以艺术作品和设计产品形象为主体的艺术传播来说,占据重要地位的是视觉符号的生产、流通和消费.艺术作品和设计产品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是以独特的传播形态表现和完成的.随着人类知识的空前膨胀,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科技高视阔步导致了合法化危机.这一状况反过来深刻地规范着人类的心理机制和行为模式,导致一种反文化、批判理性主义、崇尚非理性的极端倾向.从此,后现代文化与美学浸渍了无所不在的商品意识,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的对立在此归于失效,商品本有一种“新型”的审美特征,而文化则贴上了商品的标签.在后现代思潮下的艺术传播也具有自己的特点:

(一)对于电视媒介来说,从图像的风格上看,超级写实与拼贴,这是后现代艺术传播的重要特点,也是后现代社会人的精神生存状态的图像化表述.

(二)不仅仅在电视传播手段中出现了超级写实与拼贴,它也是后现代人的生存状态,也是后现代艺术传播营造“真实的虚幻”的基本手法.

(三)大肆宣扬时尚、颠覆传统,是后现代艺术传播的重要特色.

这样看来,原本高高在上的主流艺术传播方式出现了即将衰亡的迹象,而且随之而来的是后现代艺术传播时代.也许有人会质问: 后现代艺术传播虽然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但搞笑、调侃、呐喊、宣泄也可能让我们的生活肤浅化,这可能就是文化的堕落.实际上,后现代的艺术传播模式更真实地贴近于生活,让我们的心灵充满快乐与平和,更让我们体会到了真实的贴切的感觉,使传播真真正正地进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绝对零距离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