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艺术中的中国因素与当代艺术的本土化进程

点赞:22557 浏览:9752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当代艺术自20世纪从西方发端以来,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现代艺术的主流形态之一,并在20世纪80年代进入中国,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形成了深刻的影响.在经过最初的模仿与尝试之后,中国的艺术家们开始在创作中大量采用中国因素,并有了不少成功案例,使当代艺术有了中国版本.由此,当代艺术不再是西方的专利,中国的当代艺术,采用中国因素这个工具,成功地推进了当代艺术的本土化进程并加入了世界当代艺术的大潮.

【关 键 词 】当代艺术;中国因素;本土化进程;形式语言

一、当代艺术的发生

“当代艺术”和其它与艺术概念一样,是一个相当含混但是又应用广泛的概念.几乎任何进行现代艺术研究的课题都不可避免地或主动、或被迫地对于这个概念进行重新定义.一般而言,绝大部分研究者在界定当代艺术的出现的时候都会采用两个时间节点:1945年和1960年.

这两个时间节点代表了对于艺术史的两种典型看法:1945年当世界从二战的废墟中挣扎回顾时,对于社会和历史的深刻反思不可避免的影响到了艺术,从而使艺术的形态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从此时起,艺术开始更多的关注现实的社会,并主动的参与到社会进程中来.而从1960年始,西方社会,特别是美国社会开始出现了反抗主流文化的“反文化”运动浪潮,使得艺术上的反叛性更加强烈,“波普艺术”的出现成为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它积极地反对传统的“高雅艺术”,反对精英艺术观念,把日常生活的主题、通俗的商业文化带入严肃艺术,把艺术形态从传统的手工作坊式的单件生产转化为工业化、流程化的批量生产.这些做法,完全动摇了在20世纪上半叶还没有被触及的传统艺术的核心原则,从而在基本观念的层面上动摇了西方艺术传统,把艺术带入到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在波普艺术的带动之下,20世纪下半页涌现了很多与以往完全不同的艺术形态,比如观念艺术、装置艺术、大地艺术、行为艺术等等,艺术形态和表达方式变得极为多样化.可以说,当代艺术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艺术的基本概念,是突破了传统艺术样式的新艺术,在样式、材料、观念、展示方式等各方面都彻底革新了,使艺术成为一种复杂的系统.以当代艺术的出现为界,在此之后的艺术,已经面目全非了.

二、当代艺术进入中国的进程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的艺术自20世纪40年代起基本上与世界艺术处于隔离的状态,中国艺术在整个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内都被中国社会救亡的主题裹挟,基本上处于独自发展、与外界毫无交流的状态.

到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国门打开,各种新艺术样式大量涌入中国,为中国的艺术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这不仅仅是艺术样式的问题,还有各种新观念、新理论的同时进入.与西方艺术发展史传承有序、逻辑严密不同,中国艺术界80年代的这次观念大变革在很大程度上是毫无思想准备的.大部分艺术家刚从“红光亮、高大全”的艺术铁律中解放出来,一下子面对的是西方艺术近百年来的大革新、大转折的全部成果,印象派之后的所有艺术形态和艺术观念突然同时呈现在中国艺术家的面前,导致艺术家和批评家们根本没有时间去考察这些现象的先后顺序和发生逻辑,只能带着既惶恐又兴奋的心情在形式上机械地临摹和套用西方当代艺术的形式和表现方法,而暂时没有时间去考虑这些形式和表现方法是否与自己要表达的主题相契合.

当代中国艺术中的中国因素与当代艺术的本土化进程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艺术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学位论文、大学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6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在这种情况之下,以“85新潮”等现象为代表,80年代出现了一大批“中国抽象主义”“中国达达主义”“中国波普”之类的艺术尝试,应该说,这些尝试,在形式上是完全照抄外国的同类的艺术样式,而没有在意识上追究西方这些流派的出现根源,只停留在现象层面,以至于有人调侃地说,中国青年艺术家用极短的时间重演了西方现代艺术近百年来的历程.

但是必须承认,80年代的这些尝试是很可宝贵的经验,它们为中国当代艺术的进一步发展预留了很大的空间,并且为当代艺术在公众中的普及作出了不可替代的努力,它给中国美术界带来了新的生机、新的气象与新的文化景观.同时还在很大程度上造就了美术界多元化与参与国际对话的局面;另一方面,也必须看到,80年代的这次思潮并没有立足于本土文化,在现象层面甚至可以说是一场“全盘西化”的运动,是“不接地气”的一次尝试.[1]

但是无论如何,80年代艺术界的这次探索对于中国艺术的发展影响是及其深远的,它为中国人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三、当代中国艺术观念的转型

1990年代初,随着改革的深入,中国社会转型速度加快,公众的态度从80年代的坐而论道转向开始真正投身于社会的变革,政治热情相对回落,消费主义思想开始抬头.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当代艺术的形态也在发生重大转变.自由的个体艺术家开始出现,商业对于艺术的影响开始显现.艺术家们义无反顾地寻找自身价值、建构自身身份.本土意识开始觉醒,大量艺术家开始自觉地寻找自己在世界艺术大潮中的定位.

由此,从1993年威尼斯双年展后的十五年时间,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在西方几乎所有重要的美术馆登台亮相,西方美术馆和双年展的中国当代艺术展示也带动其他非西方国家,如日本、韩国、新加坡、澳大利亚、南非、墨西哥、土耳其等国的双年展和国家美术馆也都举办过中国当代艺术展.[2]

这种示范效应的影响是巨大的,中国当代艺术家在世界艺术舞台上的成功引发了研究和效仿的热潮.这一时段的成功艺术家,如谷文达、蔡国强、吕胜中、徐冰、张晓刚、王广义等人的经验得到推广.大家发现,这一时期产生成功影响的艺术家,不约而同地采用了中国因素作为他们艺术创作的基调,这也就成为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艺术观念的一个方向上的转型.


四、当代艺术的本土化进程

中国因素的发现和应用,对于当代中国艺术的意义是巨大的.在经历了80年代的迷惘和90年代的探索之后,中国艺术界发现当代艺术的主要任务不是研究如何尽快的走向世界而应该是研究如何更好的消化自我.中国有着悠久的艺术传统和大量的优质艺术资源,在传统的中国艺术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士大夫阶层消亡之后,中国传统艺术应该以何种方式复生的问题,在当代艺术在中国展开后意外地得到了答案.

中国的当代艺术家,如吕胜中、徐冰、谷文达等人将传统的中国艺术观念嵌入进当代艺术形式的尝试,同时给两个困扰中国艺术界的问题――中国传统艺术的复兴和当代艺术的本土化――指出了一个可能的方向,那就是当代艺术的“中体西用”:以当代艺术的形式语言表达中国艺术家更为熟悉的中国传统的艺术内容.

五、当代中国艺术作为一个群体在世界艺术大潮中的出场

当代艺术的本土化进程在中国注定不是一个单一的任务.在中国传统艺术穷极了它的可能性的时候,当代艺术及时地为中国传统艺术提供了形式语言,中国因素在当代艺术中的采用意味着当代艺术有了新的样式,而这种新的样式反过来又为中国当代艺术家们在世界艺术队列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由此,当代中国艺术开始有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群体面貌,当傅中望展示他用榫卯构成的结构、隋建国推出中山装系列、展望向公众描绘将一个不锈钢的检测山石投向太空的计划的时候,中国当代艺术就具备了一个相对稳定同时也合乎中国传统艺术发展逻辑的整体面貌,这意味着当代艺术有了中国版本.而当代中国艺术就以这个整体面貌在世界艺术大潮中集体亮相,成为当代世界艺术大潮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

注释:

①祁耿:《比较中国80年代艺术与当代艺术发展状况》,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集

②朱其:《中国当代艺术九十年代后的国际化及其问题》,摘自网络博客:http://blog.sina../zhuq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