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冰的艺术价值观

点赞:5000 浏览:1934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用符号构成的书与展览

沪申画廊的展厅入口,美术学院副院长徐冰用刚刚出版的新书《地书》垒起了两米多高的“巴别塔”,寓意语言不通是人类所有分歧与矛盾的根源.为了加强展览的视觉呈现效果,艺术家在展览现场复原了自己的工作室,用符号做了一组动画,还设计了一家“概念店”,陈列并出售用各种符号做成的日用品.这些,都是为了更直观地呈现创作《地书》和这套符号的过程与意义.

三张办公桌上电脑、台灯、文具一应俱全,各种符号图集的书排成一排.墙壁上,张贴着他从世界各地收集来的各种各样的符号和标志.徐冰笑着说:“事实上,我最初提出有关‘地书’的想法时,工作室的人都觉得不可行.我也知道这个理想有点太大了,但意义在于试着去做.”

展厅面向外滩的一面墙,被两扇窗户断开,透过窗户,外滩、黄浦江、对岸陆家嘴金融中心的全貌一览无余.墙面上投影了一组以外滩为背景的动画,洗手间门口男女标识一下子动了起来,“人”越来越多,聚集在黄浦江边.路人都有各自的心思,有人想着写菜,有人刚和男友吵架,有人想到了汽油涨价等熙熙攘攘的景象有如《清明上河图》.东方明珠和外滩的各种风景,乃至行色匆匆的人群,都是用符号构成的,透过窗户,符号所代表的真实世界近在眼前.

结合展览空间,徐冰还设计了一家“概念店”,陈列并出售用各种符号做成的日用品.餐具、衣服、巧克力等实物都有着符号一般的简洁造型.展览期间,观众在这个生活和消费空间的门前排起了长队,购写从“地书”衍生出的各种日用品.徐冰希望借此让人们意识到日常生活与符号之间的关系.

用标识写作

2003年的一天,徐冰在机场候机时,将一片口香糖塞进嘴里.低头时,他注意到包装纸上有五个符号,指引人“将用过的胶状物扔在垃圾桶中”.徐冰马上联想到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的各种符号,比如厕所、笑脸等.“符号已经成为一种语言,可以做简单的指引.能不能讲一个很长的故事?”徐冰自问.

于是,他开始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整理世界各地的标识.“这种语言是可以超越地域文化的,甚至与受教育程度无关”.早在1950年代,联合国就曾发布过55个通用标识.两年后,又发布了这些标识的使用须知.而在化学、航空等领域,又都有国际通用的标识.“标识一直在发展.”徐冰说:“比如,Google Map出现后,表示地点的那个‘小图钉’的符号才流行起来.”

不久前,在飞往伦敦的飞机上,徐冰看到洗手间有一个手的形状的标识,警示人们不要把乱七八糟的东西扔进马桶,是从Shutterstock 标识网站来的.到了伦敦机场,徐冰重新审视机场的各种标识,发现很多都已经在“地书”中使用过了,是完全一样的符号与含义.但那些已经用到的标识却是他在纽约或西班牙搜集来的,“这说明世界各地的很多标识是统一的.”徐冰如是说.

据说美国在做核试验时,埋了很多核废料.科学家想给一万年后的人们留个警示信息,本来用英文做说明.后来他们想,一万年后人们还认识这种语言么?最后还是选择标识语言,标识是最可靠的.

徐冰的《地书》的主人公是都市人“黑先生”,小说叙述了他一天的符号化生活,每个小时是一个章节.早上7时,“黑先生”被闹钟叫醒,洗漱之后换了件衬衫去上班.下楼后查看交通信息,他决定坐地铁.到了公司,遇到各种各样麻烦事.他还趁老板不在,干了点私活儿等


对于这个人物,徐冰说:“‘黑先生’是个善良的人,有点小个性,生活总是有各种各样的麻烦.他过着这个时代谁都躲不掉的一种标准化的生活,反映了上班族的状态.”

徐冰的艺术价值观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艺术作品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专升本毕业论文、硕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7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有一次,徐冰在飞机上校对《地书》的书稿.坐在他旁边的人都很好奇,后面一名50多岁的男子把书稿拿过去,给他12岁的女儿看,小女孩马上就看懂了.周围的人都很惊奇,网络时代,用符号也能写书.在读用标识写的书时,读者的教育程度变得不重要,生活实践和阅历,以及介入当代生活的程度,成为能否读懂的关键.

徐冰工作室不创造任何符号,他们的工作就是收集、比较、整理、归类,找出这类标识最能代表核心信息的部分.同时,他们在做一套带有翻译功能的软件.软件里有中文和英文,输入中文或英文时,会归到对应的“标识文字”,标识成为不同语言的“中间站”.目前,这套软件还处于初级阶段,只能进行简单的交流.“这个软件我们做了很多年,它很难进展,计算机的技术很难真正解决翻译问题,就像现有的翻译软件总是不尽人意.标识文字的价值在于可以对应任何语言.而英文对中文、中文对法文等的翻译只能是单向的.”

徐冰工作室在做一个“字库”,希望别人用“字库”中的标识写作.这个“字库”软件带有编辑功能,又像一种“输入法”,人人都可以用它写故事.“下一个阶段,我们希望可以在网络上手机上使用.”徐冰说,“我想年轻人会很喜欢.”

对艺术本身兴趣不大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徐冰就曾手工刻制4000多无法识读的新字,并把这些无人能懂的文字取名为“天书”.这个系列的作品1988年首展后,在国内外引起轰动,并成为徐冰最为重要的代表作.1994年前后,徐冰又将英文变体为类似中国方块字,被称为“新英文书法”.无论是“天书”、“新英文书法”,还是“地书”,徐冰最重要的艺术作品一直与语言文字有关.

他告诉笔者:“我的艺术多与文字有关,20年前的‘天书’是一本包括我自己在内世上无人能读懂的书.现在我用这套‘标识语言’,又写了一本说任何语言的人都能读懂的书,我称它为‘地书’.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不管你讲什么语言,你是否受过教育,它们平等地对待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徐冰用“天书”表达自己对现存文字的遗憾;又用“地书”,阐述了“普天同文”的理想.

徐冰从小在北京长大.在美术学院读书时,一位女模特会看手相.她看了徐冰的手相之后,预言他一辈子颠沛流离.所有人都不相信,因为徐冰当时已经可以留校,过上安稳的日子.后来,徐冰远赴美国,在西方工作生活长达18年.回国后,徐冰一直担任美术学院副院长,出差与长途旅行一直是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一直不喜欢太动荡的生活,但命运让你如此.这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很多年前给我看手相的人说的话.”在一次采访中,徐冰这样说.

徐冰做事谨慎认真;另一方面,他又一直要求自己的工作有创造性,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才会一直有动力和热情;他喜欢身边的、司空见惯的、一般人看来没有什么特别意义的、事实上具有特殊含义的事情与物品.在很多艺术家在讨论艺术的风格、流派时,徐冰意识到艺术的深度来自于如何处理艺术,艺术和时代、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

“我不太考虑艺术家应该做什么,或者是不是做出了一件好的艺术作品.艺术家过分看重艺术,工作就会有问题.我希望自己的工作与艺术系统有一定的距离.”徐冰说,“好的艺术是有创造力的,创造力是从艺术系统外带来的,社会的发展比艺术更有意思.我一直要求工作有创造性,而且对人类有益处,是符合人类需要的.我想我可以通过作品,向人类提出一种独特的看事情的角度.”

在徐冰看来,网络上有很多人使用不同的符号表达感情与意见,说明传统语言很不适应今天的沟通方式.他意识到符号与标识是未来人类语言和沟通方式的趋向,并通过“地书”这个作品向人们提示这种可能性.

“地书”是一本书,它可以是个“字库”,是传播领域或标识设计领域的工作.或者说,是与文字学、文学有关的工作.不管怎么说,它是值得去做的工作.正如徐冰所言,艺术的深度实际是看怎样把艺术和时代核心的问题发生一种有效的处理关系.这就涉及到了艺术本质的部分,艺术这个东西究竟是干什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