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建翌的艺术开拓

点赞:20057 浏览:9348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对我来讲,艺术不是最重要的东西,它只是我看世界的一种媒介.通过这种媒介看世界,你会看得更细致,会看到很多不同的东西.”将于今年9月7日至10月12日在民生现代美术馆举办的“无知:1985~2008耿建翌做作”,是艺术家耿建翌在国内美术馆的首次回顾展,将展出艺术家自1985年至2008年间的逾百件作品.

耿建翌1962年8月出生于河南,1981年被浙江美术学院(即今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录取.1985年,耿建翌的毕业作品《灯光下的两个人》,在黑色的背景前,一对表情漠然、默默无语的男女正襟坐在桌前,侧面的灯光使他们半个身子都隐入黑影之中.这幅画和其他几位同学的作品遭到学院一些领导和教授们的非议.“一位发言者声泪俱下地指责学生的创作偏离了社会主义道路.”唯有郑胜天教授,看到了学生们的努力以及迫切希望形成个人风格的愿望,感到非常兴奋,并撰文《并非对创作的评论》特别指出:由于长期来文艺批评中极“左”思潮在学院的影响,“难怪至今还有人以画面是否热烈,人物面部是否有笑容来评判作者的政治态度,看来也不足为奇了”.

因为缺乏笑容,耿建翌的创作还未跨出校门就面临社会的评判,而极度的笑容又使耿建翌一夜之间引起了国际艺坛的注意.1987年,耿建翌以同乡的工艺系同学孙人为模特,创作了一组狂笑着的人像,题为《第二状态》.作品由4部分画面组成,每个画面都有一张巨大的狂笑的脸,以一种躁动和模棱两可式的嘲弄冲击着观众.

这组作品参加了1989年初北京著名的“中国现代艺术展”,被媒体反复刊载.以后又陆续在美国帕萨迪纳亚太博物馆的“我不想和塞尚玩牌”、柏林的“中国前卫艺术”和纽约亚洲协会的“中国新艺术”中展出.策展人高名潞指出:“可以说这是作者对人的不自然状态或曰病态的一种带有深刻戏谑感的强刺激表现.我们可以从这种表面张力极强的笑脸背后触摸到作者对人的异化产生的痛彻心扉的苦涩心态.”耿建翌笔下这些肌肉紧绷的笑脸成了当代中国艺术图像学的第一个经典.

尽管《第二状态》赢得了一致好评,但是耿建翌并没有停止探索的脚步.20世纪80年代末,耿建翌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如果他不能将他的主题或者对象带给观众,那么他就要诱使观众进来,去操纵观众,集中观众的注意力和思考能力.创造出一种环境仅仅是个开始,为了参观一个物理空间内的作品,观众必须进入到作品本身去看它的内容,甚至是很细小的每一个部分.在《第二状态》之后,耿建翌试图建造一个自来水厂,在形式上,它利用观众不知情的偷窥将参观者变成一枚受控的棋子,将其吸进迷宫状的结构,作品内部的每一个结构以及设计都挑战着人们对自己好奇心的控制力.自来水工厂包含一个对称分布的通道,通向供观众休息的中心空间.作品的挑战来自于其中设计的打破了常规的窥视孔,这些墙壁上的小洞让那些已经在作品中的人互相窥视.

耿建翌的艺术开拓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当代艺术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高校大学论文、高校大学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0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小洞使那些正在进去的人能够观察早已在里面的人.同样,在里面的人也可以观察正在进入或离开这个空间的人.“在中国当代艺术中,有一点仍然是被忽视的.”耿建翌在1988年写道,“那就是观众和作品之间的关系,看与被看.这不是简单的作品意义或者观众对其的反应,而是双方之间的关系,就像铁块和吸铁石一样.《自来水工厂》意在强调这样一种共生关系:观众本该是观看者,却突然变成了作品的一部分.观众和作品都不再是原始的角色,转而承担起诠释双方之间关系的职能.”

为了调查他的观众对真理和质疑的看法,他将焦点集中到艺术家群体中,做了一件名为《表格与证书》的作品,这个幽默的互动旨在揭露“艺术界的趣事”.1988年,美术新潮中的艺术家与评论家们聚集在黄山,筹备当时中国最大的现代艺术展.耿建翌认为这是测验先锋派们的一个机会,看看这些新艺术家到底有多老练.他通过国际邮件以主办方组委会的名义发出邀请,并且要求他们附上自己的作品.大多数受邀者在接到包裹的第一时间就按要求回复了.他们根本没料到这些认真填写并附上表格的资料会被放在展览上让所有人观看.当所有参加艺术展的人都集合起来等待开幕的时候,耿建翌又开始了作品的第二部分:拿出标准的“获奖证书”给那些提交了完整表格的人.证书上玩世不恭地写着“蔬菜没有肉好吃”.

1994年,耿建翌离开了“人间天堂”杭州,来到了北京.他相信北京能给他带来更多的机遇.此后他开始了系列作品的创作.这些作品彼此类似,但是又存在着微妙的差别.几个独立的图像被添加在一个完美的主题周围,画面流动的氛围既是思维的状态,也是行动的状态.这些作品浓缩了耿建翌过去创作的期望:同一性、模糊性、未知性以及丰富的画面质感.而且,就像刚开始一样,他的作品并不是对世界的反应,而是在反应之前的思索,而这些反应则是属于观众的.

可以说,耿建翌是中国当代艺术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深具开拓精神的艺术家之一.更可贵的是,在此后20余年里,他一直持续着这种精神,探索着如何表达自己的体验.他广泛运用了各种不同的艺术创作手段,并给予了作品内在的统一性.这种统一性是针对那些人类处境夸张的问答,旨在唤醒观众对于“发生了什么、正在发生什么以及他们在这个过程中的角色”的清醒意识.因而,他的作品有着超出其本身的价值和冲击力.

受光部之2反面

19.8×20.1×0.3cm

1996年

《过度》系列

摄影 51×61cm 2008年

虽然耿建翌所创作的大笑脸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经典,但他却认为油画限制了自己的艺术创作,从而转向摄影、装置等观念艺术,并创作了很多具有影响意义的实验作品.

《过度》系列是他最新的艺术作品.在这组作品中瓶子这一常见的物品,从不同的角度呈现出了凝固而漠然的生命状态.作品仍带有强烈的实验性质,通过单色照片反映出艺术家个性、身份、生活、的不确定性,这也是创作者通过20年艺术实践、寻求方向集中思考后的结果.

怎一个字了得 蓝布面、铅笔方块、手工 26.5×19.5(39.5)cm×2 1997年

《证书》系列 摄影 61×51cm×2 2000年

从耿建翌大量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最关注的是个人身份的问题,即他个人在集体内容里所处的位置.尽管广泛使用各种不同的艺术手段创作(包括激进的前卫艺术、油画、装置和水墨),他却从未停止过对今日世界中“自我”这个问题的探索.也许可以用“图像后”(after-images)来描述他的作品,那就是持续不断地隐藏或揭示个体的片断.在众多的个体表达和呈现方式背后,耿建翌显示出对个人意识的强烈关怀.

《之所以为经典》系列

26.7×19.3(40.5)cm×3.7

2000年

在耿建翌20多年的艺术实践中,其作品虽然没有时下艺术圈中所流行的视觉标签,但是却一直延续着他对当今艺术、社会现象和问题提出自身的思考和研究,在改变观众视觉习惯的同时也唤起观众对于人类处境的思考.耿建翌在作品中广泛使用各种不同的艺术手段创作来开拓、探索着如何表达自己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