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艺术中的“和谐”

点赞:5317 浏览:1990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声音的“和谐”贯穿声乐演唱的始终,文章从气息位置“深”与“浅”的“和谐”,声音运用“真”与“检测”的“和谐”,作品表达“声”与“情”的“和谐”三方面分别讨论声乐艺术中“和谐统一”的重要性,指出教学中声乐学习者的种种“不和谐”,并提出达到声乐艺术“和谐”的方法途径.

关 键 词 :和谐;气息;真声;检测声;情感

中图分类号: J61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97(2008)10-063-02

七音巧和奏乐章,七色巧运描美画,这正是世间万事万物在动态中寻找有序、协调、统一的“和谐”所致.“和谐”是各司其职,互通合作的统一有序,是顺其自然,恰到好处,并行不悖的动态协调,是矛盾斗争,辩证统一的哲学范畴.声乐艺术之美总体来说是呼吸、共鸣、发声、吐字等和谐的结果,是歌者内心的体悟与情感外化在声乐审美上的“完美和谐”.在声乐教学的实践中笔者认为指导学生找准气息位置“深”与“浅”的“和谐”,声音运用“真”与“检测”的“和谐”,作品表达“情”与“声”的“和谐”至关重要.

一、气息位置“深”与“浅”的“和谐”

气息是发声的动力之源,气息在经过声带后通过对声带的冲击使声带震动,从而实现发声.人们在生活中的哭与笑,声高与声低,声长与声短无不与气息息息相关.歌唱中音调的高低,力度的强弱,声音的婉转动听与否无不依托于强有力的气息支承.气息的“深”与“浅”是一对矛盾,在声乐训练实践中不可片面待之,气息的“深”“浅”得当直接关系到声音的质量好坏,因此在声乐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处理好这两个概念的关系,使二者达到“和谐”.

气息的训练伴随着声乐训练的始终,声乐练习的过程就是一个顺自然之气,承和谐之声的过程.一个优秀的声乐艺术家必然具有巧用气、活用气的娴熟之功.在声乐学习中有这样两种学生,一种声乐学习者认为气沉丹田则灵,只要气息深一切问题似乎都解决了,所以拼命向下憋气,还认为越深越好.有的为了“压气”,面红耳赤,表情狰狞,声音发直.有的为了憋住这口难得的深入之气,用尽浑身的力量,导致肌肉僵硬,气息进得去,出不来,吸得深,用不上,甚至有的换气都不巧了.究其实质是,单纯的脱离声音去为了用气而用气,气息吸得太深、太多、太满,失去了应有的流动性,气息就像结了冰的水僵硬而不流动,使声音失去了推动力,干涩而僵紧,暗淡而无光;另一种情况则多发生在初学者身上,他们不能很好地掌握控制气息的方法,气息放不下,留不住,腰腹力量支撑不够,导致其位置过高,共鸣腔体打不开,喉头放不下,声音苍白无力,声嘶力竭.这两种情况都是气息“深”与“浅”的不和谐的表现.

在训练中应使学生树立气息“深”“浅”平衡协调的理念,掌握气息“深”“浅”和谐统一的方法,达到运气自如,气息通畅,音贴气而发,声托气而传,声音行得远,唱得美.一是要加强基础训练,锻炼好呼吸肌肉群,使气息沉得住,用得上,流得动,控制与流动运用自如.二是要合理的利用意念进行引导,引导学生树立“欲向上,不忘下,欲向下,心装上”的辩证统一的气息“和谐观”, 运用辩证观点,解决矛盾,掌握平衡,做到气息深浅心中有数,利用“打开喉咙往回唱”的方法,用吸的感觉去呼,用吸的感觉去唱,把全身都沉浸在气息当中,使气息仿佛在体内往返不断地循环,形成一个顺畅的歌唱通道.三是不同的作品,不同的风格,气息深浅的运用要区别对待.婉转悠扬的民歌,大气豪放的西洋咏叹调,用气上显然深浅要求不一.

二、声音运用“真”与“检测”的“和谐”

声“真”则声音结实明亮、浑厚深沉、刚劲有力,声“检测”则纤细柔和、圆润水灵、轻盈飘逸.真声在发声机能上属于重机能,是声带紧闭在气息的撞击下发生整体震动而发,检测声在发生机能上属于轻机能,是声带半闭在气息的冲击下发生边缘震动而发.在声乐演唱中过“真”则在高声区容易声嘶力竭,声音暗淡无光,迟钝不灵,过检测则声音容易虚检测无力,单薄苍白.在演唱实践中只有将真检测运用得当,真中有检测,检测中容真,真检测结合,做到声音运用的“真”与“检测”的“和谐”结合才能具有中低音浑厚感人,高音明亮辉煌的艺术感染力.

实践中有很多学生真检测声比例不当,“真”“检测”不和谐的演唱比比皆是.有的学生尤其是女高音,为了获取声音的高位置,在训练中不分声区地用虚声唱,这样导致中低底音不厚,高音区只有位置没有声音,声音无光彩、不结实、没有穿透力,不能感染人,打动人.另一种学生也能意识到检测声在声音运用中的重要性,但是他们在演唱中将真声截然地分离,片面地认为中低声区则要纯粹使用真声,而高音区则要纯粹使用检测声,这样导致真检测声区连接明显脱节,“断裂”的痕迹明显.这些都是声音运用中“真”与“检测”不和谐的典型表现.

笔者认为训练声音贯通“真”“检测”,达到和谐统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用集中的类似于“冷笑”的哼鸣练习,“i”母音半声唱或是利用“微声”唱法小声唱的方法找到检测声的高位置,并在训练过程中反复体会和巩固声音位置高气息沉的感觉.二是要建立正确的换声区.在心理上要有高位置歌唱的感觉,在良好的中声区基础上,先将声音在真声的基础上参检测变暗变圆,然后沿着上牙根逐步引向头腔,得到高位置.同时强调的是喉咙与气息要充分的协调,在声音变圆变暗向上引的同时,更要保持气息打开喉咙向下走.再次要建立真检测混声的唱法,在各个声区均有“真”有“检测”,但是各声区真检测声比例不一,使声音 “真中有检测,检测中有真,真检测难分”,“真声不炸,检测声不虚,上下统一” ,气息支持有力、明亮圆润、高低统一、甜美流畅、富于艺术感染力.

三、作品表达“声”与“情”的“和谐”

“声”是作品内涵表达的工具和载体,“情”是声音追随的终极目标,所谓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动人心弦讲的就是“声”与“情”在声乐艺术实践中的“和谐”.只有“声”与“情”的和谐统一,完美结合,才有听众聆听中美的享受和作品情感的完美诠释.没有声音依托的情感终将气绝声绝,飘浮不定,成为无源之水,而没有情感装饰的声音必然会苍白暗淡,无神无魂,索然寡味,成为无的之矢.可见“声”与“情”的“和谐”在作品的表达中非常重要.

在声乐实践中有的学生一味地脱离情感谈声音,往往在演唱作品的时候心中只有高音怎么上,低音怎么厚等声乐技巧方面的意念,他们的演唱虽然也很流畅,但是缺“味”,不自然,不饱满,听众在他们的声音中找不到精神的灵魂,听不到作品的情之在意之深.另一类学生则离开高质量的声音去追求情感的充沛,悲伤之处已是泣不成声,声音却已经无力支撑,高兴之时也已喜笑颜开,但声音早已黯然无色,这种脱离“声”的“情”只能让听众觉得无病,乱发感慨.这两种情况都是演唱实践中“声” 与“情”不和谐的表现.

笔者认为要使学生在演唱实践中很好地做到“声”与“情”的“和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以训练.一是要夯实演唱功底,磨亮传情的有力工具.好的呼吸、共鸣、吐字等都是唱出作品的“味”传出作品的“情”的基础,只有系统地、科学地扎实训练才能有一个好的情感载体.二是加强对作品“二度”创作的能力和分析能力.贝多芬说过:“音乐不在谱上,而在谱子之间”,歌唱不是在表现音符、音程、音调而是在表达一种感情,描绘一种形象,传递一种思想.因此歌者一定要学会分析歌曲的创作背景和题材类型,清楚歌词塑造的文学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明晰旋律的艺术律动,以“声”表“情”,将 “情” 寓于“声”, 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充分体会作曲家的创作意图的基础上有创造性的有个性特色的演唱作品.三是要加强艺术修养,增强文化底蕴.一个优秀的歌者只有对历史政治、民族风情、民间习俗有所涉猎,对地方戏曲、曲艺有所了解,丰富自己的艺术修养,才能凭借这些知识掌握音乐元素的深层内涵,更好地理解作品,驾驭作品.

声乐艺术中的“和谐”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气息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学校学生论文、高校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4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