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听艺术通感符号

点赞:22551 浏览:10563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视觉艺术符号与听觉艺术符号的基本原理和构成方法具有相似相通性,视听艺术符号与听觉艺术符号的结构与人类的情感形式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在声像和符号的世界里寻求自我释放.艺术符号的通感性已经成为现代人物质生活的精神体现.

关 键 词 :视觉艺术,听觉艺术,情感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8-0092-02

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一直以来被人们视为艺术姊妹花.它们存在着直接或间接通感关系,听觉艺术是由音乐的基本形式要素和丰富组织手段构成产生的,其原理也与视觉艺术中色彩的基本原理和构成方法相似相通,形状各异的乐器发出丰富多彩听觉的艺术符号,乐器的各色乐音又在视觉上产生了赋予感情的形状与色彩,形成了视听符号结构与人类的情感的通感性.在对人们的审美感知与情感渲染方面更具有复合加性和更深的艺术感悟.

一、听觉艺术与视觉艺术基本相通性

1、听觉艺术是由音乐的基本形式要素和丰富组织手段构成产生的,其原理也与视觉艺术中色彩的基本原理和构成方法相似相通:音乐的模进转调方式实质上相当于视觉艺术色彩构成中的色彩的明度和纯度的推移,音乐中有大三和弦为主要和弦的大调式,其音响效果的明亮愉快如同色彩中的暖色调与冷色调,由大小三和弦为主要和弦构成的小调式如同色彩的冷调与暗调一样,具有沉重感,在和声写作时大小和弦交替使用而产生的对比效果则如同色彩构成中冷暖明暗色调对比技法的灵活运用,主调音乐中贯穿整部作品的主旋律如同视觉造型艺术中占统治地位的基调色彩一样.


2、听觉艺术形式的构成特点与视觉艺术中构图的基本原理具有相似性.例如印象派主题音乐与绘画的紧密联系.印象派音乐兴起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彪西.印象派音乐在某些方面是受到莫奈等法国印象主义绘画的影响形成的.印象画派主张环境光对绘画对象固有色的影响关系.印象派音乐同印象派绘画一样,所要表现的不是轮廓清晰的艺术形象,而是朦胧的色彩和感觉印象,强调气氛、色彩、和声、调式、旋律、节奏和音色都是创造气氛和色彩的工具.印象派主题音乐的整体特点是主题丰富,用不同的音点去丰富主题.印象派主题音乐的这一特点与视觉形态中中国传统的法――散点法有相似之处.都是强调视听对象在人们记忆和理解中的形象,是人们对视听概念的理解,它不受视听觉真实性的局限,追求形象在平面范围内的空间扩张,运用艺术形象的影像效果,避免形象之间的重叠,将形象纵深方向的特征向横向竖向转移,以此造成形像的完整感,使得传达的意义更加明确.

听觉艺术与视觉艺术不光在色彩和形式等基本原理和构成方法上有相似相通之处.而且听觉艺术与视觉艺术彼此作用对人类的情感也有很大的影响.

二、视觉艺术符号与听觉艺术符号的地域特征

艺术符号结构与人类的情感形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地域性的特点孕育了当地特有的艺术符号特点,而这种视听艺术符号又表现并影响着人类的情感表达.

视听艺术符号既可以反映世间百态,而且也能传达人类的地域情怀.只是再现的效果不同,因为听觉符号与视觉符号都有其各自的结构特点.听觉符号是“那种能够表现动态的主观经验、生命的模式、感知、情绪、情感的复杂形式.”听觉艺术能比拟视觉对象的活动和状态(‘日出’),而且也能比拟高度概括性思维所认识到的社会生活中的某种事物本质(‘命运’).视觉艺术反映的现实对象,不但是摹拟事物外在的形象,而且更多的反映着主体的思想,主体的生存环境,及地域性的特征.例如中国的传统民间剪纸艺术就是最好的呈现.山西吕梁地区的剪纸含有汉代石刻艺术所具有的质朴、粗犷、雄浑、博大之气,晋南剪纸刀笔遒劲,酣畅淋漓,且具有粗中见细、拙中藏巧的特点,雁北的广灵、灵邱剪纸凝重而艳丽,既有塞外之野趣,又存关内之隽秀,而地处山西腹地的晋中剪纸,则呈圆润秀丽、纤巧精细的风格.各地的剪纸特点不仅表现了当地的风土人情而且也通过雕刻的技法反映着地域的特点.视觉艺术符号与听觉艺术符号的结构与人类的情感形式不但具有个性的表现特点,而且也有共性的特点――增强与减弱,流动与休止,冲突与解决,以及加速、抑制、极度兴奋、平缓和微妙的激发、梦的消失等等形式在逻辑上有着惊人的一致.这不是单纯的一致,而是在生命中感受到的一切事物的强度、简洁和永恒流动中的一致.这是一种感觉的样式或逻辑形式.

三、听觉艺术符号强化视觉艺术符号的感染力

艺术符号所展现的正是用纯粹的精确的声音或图形和寂静组成的相同形式.一幅“静物”要在表情性动作方面成为显而易认,至少得有两个要求:动作必须导致容易理解的图形,而且,动作必须处于足够清晰明了的前后关系之中.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公元前3000年的埃及第四王朝时期的浮雕《牧归》可以更好地解释这两条原则,因为画中描绘的“自然的”,是关于动物之间的“非语言”交流.这幅浮雕上有一个肩扛牛犊的男人,牛犊正传过头看着后面的牛群,有一头母牛正昂头对视,而且似乎在哞叫.画中是动作不仅明显地与正常的或预料之中的动物姿势有重大偏离,而且还使我们对这些动作的表现意义确信无疑.我们知道这个人正从母牛身边抓走小牛,所以我们几乎可以听见它的哞叫.如果我们略带迂腐气地问,怎么能够确信我们得说,这人不太可能转身把牛犊背回给母牛――那样做我们会很难理解,但是我们完全知道他为什么把小牛背走.

这一浮雕表现了艺术中许多艺术语言的相互影响的手段.它一开始就使我们想起,从身体上的相互作用到预期动作之间的过渡是逐渐的.小牛和母牛方面都无意表现他们对分离的反应,而只是作出了试图阻止这一分离的动作.我们把这些动作看成目的性的还是看成表现性的,这取决于我们自己.视觉艺(下转94页)(上接92页)术符号与听觉艺术符号的构成使人类从情感上感受到牧归的收获心情,同时也感受着动物母子分离的不舍,用无声的浮雕语言讲述着喜悦与悲凉两种感情对比交织的心情.无声的浮雕不光讲述着一个时期的故事,同时也演奏着非语言的内在生命情感运动形式,确实是艺术符号形式赖以抽象的重要原型,也是视听艺术创造、传播、欣赏主体产生艺术冲动,进行艺术活动的内在动力源.人的生命情感运动形式,对视听艺术来说,是无形的,这种无形的运动形式己从主要侧重于在视听审美过程中对“图”、“音”、“心”对映,拓深、拓展到在人类文化实践活动中去审视天、人、心、之间的“映化”关系,把视听艺术的存在方式与人的存在方式联系起来,把视听艺术的方式与人的文化行为方式联系起来,把视听艺术的形式、意义与人的深层的生命意识、生命形式、生命本质、生命体验等联系起来,把“人”与“心”的关系拓展至“天”与“心”,“人”与“天”的关系,在人赖以生存的自然宇宙、人类社会的宏观视野中考察以“人”为核心的视听艺术文化的独特的存在方式.只有从“物”、“心”、“音”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去说明现实事物(自然的、社会的)是如何地与人的内在情态发生关系的,即“心”是如何“感物而动”的,或者说“物”是如何动“心”的,在这之后,有“心”至“形”的过程的发生.这就涉及到了人之外的现实事物(原型)是如何通过人的内在情态的抽象概括而转化为视听艺术符号的问题.

视听艺术通感符号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视觉艺术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高校大学论文、电大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2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综上所述,视觉艺术符号与听觉艺术符号具有通感性,这种艺术符号通感性在新科技涌现的今天左右着我们的思维.我们成为接受信息和符号的“奴隶”.由此可见, 现代人的思想已经上升到更高、更复杂的层次, 人们在声像和符号的世界里寻求自我释放.艺术符号的通感性已经成为现代人精神领域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