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煌煌荧荧的艺术

点赞:17620 浏览:8073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台阶上云集的思想

那个大台阶有137级.从最底层向上仰望,必须得鼻孔朝天,不然你就无法看到最顶级平台上坐落的楚利尼塔代孟第教堂的塔尖.

它就是罗马的西班牙台阶.它得名于台阶下面的西班牙广场,西班牙广场又得名于西班牙派往梵蒂冈的使馆.当然那是十八世纪的事.

沿着这个巴洛克风格的大台阶拾级而上,你会感觉那些宽窄不一,错落有致的十二个段落的每一个段落都深藏着层层叠叠的曲折故事.

台阶上坐着许多花花绿绿的旅行者.我断定他们都和我一样是千里迢迢来大台阶寻找旧梦的,虽然他们大多说的是英语,我也能感觉到,他们也是第一次来.他们好奇地在台阶上东望西找,或者专心致志地辨认着墙壁上镌刻的模糊文字.

在一段较宽敞的台阶上,有一男一女两个白皮肤年轻人在旁若无人地进行表演.他们表演得很投入.不少人静静地看他们俩,并投以一种善意的微笑,但人们并不围观.这可能就是欧洲.在国内只要有人抬头看天,就会有人跟着仰起脑袋四处张望.

这两个年轻人在模仿电影《罗马检测日》里的调情细节.那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奥黛丽赫本和葛利高里派克最经典的浪漫镜头.因为有了那两个男女主人公在大台阶上邂逅的爱情故事,才使得罗马这座古城焕发了朝气,充满了现代人的浪漫情调.

大台阶作为西班牙广场的衍生物,与广场有着卿卿我我的亲密关系.而西班牙广场在它建成之初,就一直蜂蝶般地招徕着一批批欧洲那些潦倒艺术家的目光.于是艺术家们就来了.就居住在了它的周围.他们或是漫步或是在台阶上歇息或者在咖啡屋里小聚.那个有名的希腊咖啡屋.就有一系列艺术家逗留的证据.这是一个奇怪的现象.我甚至试图查阅一些资料,来证实这些艺术家徘徊台阶下的真正缘由,但后来我放弃了.我想,事实是他们已经真实地聚集在了这里,这里肯定潜伏着他们需要放松的理由.就像巴黎的塞纳河左岸,艺术家们可以找到他们自己的归宿感和安全感,他们于是就逗留下来.

试想,一个地方有了意境高远的诗,有了云蒸霞蔚的绘画,有了温馨多情的音乐,还有了层层叠叠的台阶做支撑,难道不值得肃然起敬么

李斯特费伦茨,一位十九世纪享誉世界的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一位交响诗的创始者,曾经创作过《但丁交响曲》、《浮士德交响曲》和描写匈奴王阿提拉率大军越莱茵河西侵高卢的交响诗《匈奴人的战争》的大音乐家,就曾经在这个大台阶旁的咖啡馆里游居过数载.他一边喝着咖啡,一边演奏着他的《爱之梦》钢琴曲,尤其是那首著名的《啊,爱情》,演到兴奋时,他还会叫人们再搬来一架钢琴,两琴轮换弹奏,使在场的所有人都能欣赏到他灵巧的又行云流水般手指弹奏的细节.据说后来李斯特在梵蒂冈接受了剪发礼变成了修士,可我们没法看到那时的照片.但他后来的音乐创作却升华到了更加炉火纯青的境界.


李斯特是一位寓文学于音乐之中的极力推崇者.他的交响诗《塔索》取材于英国诗人拜伦的诗和德国作家歌德的戏剧;他的交响诗《马捷帕》又取材于法国作家雨果的诗篇,描述了哥萨克人马捷帕凄美又险象环生的动人故事.奇异的是,拜伦、雨果也先后到过这个艺术家钟爱的大台阶,并留下过不朽的文字.我不知道比雨果小九岁的李斯特,是不是与雨果有过希腊咖啡屋里的神圣约会,但我对李斯特的《马捷帕》却饶有兴味.

翻阅那些众多艺术家纷至沓来的名册,你会被一个个振聋发聩的名字弄得瞠目结舌.我不知别人会不会这样,但从小喜爱艺术的我会佩服得五体投地.他们有英国诗人泰尼松,瑞士画家考夫曼,法国作家司汤达、巴尔扎克;有丹麦作家安徒生,德国作家格雷戈罗菲乌斯等等.而最为知名的就是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大师果戈理,他的最为不朽的名著《死魂灵》就是在这个咖啡屋的某一张方桌上,品着那种苦咖啡书写完成的.这似乎让人不可思议.

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小说的鼻祖,那丰厚深重的思想内涵.开创了中华民族一代人涌动的新思潮.可鲁迅先生的小说标题却来源于俄罗斯作家果戈理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我想,果戈理肯定是先沿着西班牙台阶拾级而上,奔跑一个来回,把自己弄得满身大汗,再痛快地洗个澡,然后才坐下来一口一口地呷着咖啡,像一个落魄的绅士.他做着那种清雅的动作,写字时会眼睛盯一个固定的角落,其实他什么也没看.他看见的只是他脑海里的人物.他于是就写下了一个十九世纪俄国小文官乞乞科夫为搞钱而收写死灵魂遍访郊外地主们的故事.那故事犀利而深刻,今天读来仍然有一种游丝状的东西在地穿行,搅得你的灵魂不断地颤抖.

我如愿以偿地来到了大台阶上那幢玫瑰色的小楼房.这就是诗人雪莱和诗人济慈博物馆.因为贫困和疾病,雪莱和济慈都曾经在这幢房子里居住过,并且产生过伟大的作品.

雪莱,英国十九世纪诗坛的巨星,曾是我极度崇拜的诗人之一.早先马克思和恩格斯都对他有过极高的评价.马克思说,雪莱是彻头彻尾的革命家.恩格斯说,雪莱是天才的预言家.其实,年轻的雪莱只活了三十岁.他的确是太年轻了.他在颠沛流离中来到了罗马,来到了充满了韵味的西班牙台阶上.他其实很清秀,他的画像更像一位手握鸡毛写作的姣丽的作家.在他聪颖的眉宇间,闪烁着一种智慧,也闪烁着一种“”的警示.

他的长诗《心之灵》就是为了拯救被继母幽禁于修道院中的少女爱米丽而创作的,他曾许多次访问过爱米丽,并且称她为精神之美的化身,心灵之上的心灵.

雪莱后来与友人在一次大海泛舟时,意外遭遇暴风雨而溺死海中.这多少让人无法接受,但却应了诗人“一切汇入大海”的万物融一的思想.

精神是不朽的,死后的精神是永存的.这句子来源于雪莱悼念诗人诗友济慈的长诗《阿童尼》.济慈早于雪莱死于肺结核病.

雪莱说,罗马,哦那墓园,那儿既有天国,又有墓地.雪莱还说,远远离开海岸,那不朽之灵向我招手.想到可以长眠于这样甜蜜的地方,让人都不由得爱上了死亡.

雪莱写这首《阿童尼》是1821年,果然1822年他就葬身于大海了.于是有相当一批评论家说,雪莱对死亡有预感.

是的,将雪莱与济慈博物馆放在这样一个大台阶旁是很有象征意义的.它总能吸引更多的艺术家来这里寻梦.不管他们是否能成功.他们总希望在大台阶上慢慢地回味罗马的历史,解读那久远的有一股淡淡霉味的诗行.他们想得最多的可能还是天空为什么会飘来忧郁的白云.当然,他们也许只是想在大台阶上休息片刻.

终于我气喘吁吁地绕过了那个埃及方尖碑,来到了台阶尽头那十六世纪兴建的哥特式教堂的大门前.埃及方尖碑似乎已成了欧洲的宝贝.在欧洲所有重要的场所,你都可能看到这种四千年前古埃及的神圣石柱.它会将你的目光引向伟大而神秘的天穹.不过,所有看过方尖碑的人, 都会有一个奇怪的结论:埃及的圣物装点了欧洲的风景.

我的腿已经十分酸软和疲惫了,对一切都失去了兴致.一钻进楚利尼塔代梦第教堂,我就悄无声息地找了一个座位,眯起眼睛检测装做起了弥撒.教堂里灯光昏暗,四周静寂无声.我身边有一男一女两位老人在静静地祈祷着.我终于扭不过困乏,闭上双眼打起了瞌睡.我的鼾声吵醒了自己,也惊搅了两位老人.

罗马:煌煌荧荧的艺术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博物馆的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高校毕业论文、电大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1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我看见两位老人慈祥地对我笑了笑.

在教堂读米开朗基罗

梵蒂冈最早只是罗马城外的一个小荒丘.它只是在公元三世纪君士坦丁大帝时才在圣彼得的墓地上建了一座小教堂.是文艺复兴让教皇的权力达到了顶峰.于是,教皇朱利奥二世下令设计再建新教堂,但好景不长,先后两位教皇去世了,工程依然停滞不前.

圣彼得大教堂真正的春天是从保罗三世任命米开朗基罗为首席建筑师开始的.

早先我只知道米开朗基罗是文艺复兴的三杰之一.他的最为杰出的作品是雕塑《大卫》、《摩西》、西斯廷礼拜堂壁画《创世纪》和《最后的审判》.前几日,我有幸在巴黎卢浮宫目睹了他的另两件雕塑名作《被束缚的奴隶》和《垂死的奴隶》.我被雕塑深深地震撼了,但我并不知道米开朗基罗还是一位伟大的建筑设计师.

米开朗基罗创作奴隶雕像的时间是1513年到1516年.那时米开朗基罗正值壮年,身体里鼓胀着一种成熟的精气.他试图要将那精气释放出来.他说,我的那双如饥似渴地寻求美的事物的眼睛,除了对美的事物进行沉思默想以外,再无别的办法.于是,我们便看到了米开朗基罗对灵魂与肉体表达的超凡意境,那似乎体现了他反抗压迫与渴求解放的思想意志.那是一种人企图摆脱石块束缚的拼命挣扎的状态,它表现的不仅仅是人的肉体挣脱,更是灵魂的挣脱和灵魂的爆发.

我轻轻地抚摸着《被束缚的奴隶》,抚摸着他高昂的头和肩部与臂部结实而鼓胀的肌肉,感觉到了血液沸涌的滋味.爆发即将来临.爆发之后将是解脱束缚,将是获得自由.我甚至在他那充满渴望的面部表情中看到了解脱后的安详.

米开朗基罗是我心中超越任何一位画家的画圣.他的地位甚至超过了达芬奇和拉斐尔.他包孕在作品中深邃的思想和磅礴的男性力量,是激励我成长的灯塔.那是我在九岁至十九岁年龄段苦练美术绘画时的指路灯塔.虽然那时我仅仅只看到过他不朽的雕像《大卫》的照片.

《大卫》是米开朗基罗在1501年开始,用两年时间完成的惊世之作.作品充溢着一股力透纸背的青春之气.青年大卫昂首挺胸,沉着冷静,并且有着结实丰满的肌体,似蕴藏着无穷的力量.《大卫》使得年仅二十七岁的米开朗基罗成了意大利的新宠和最负盛名的雕刻家,《大卫》的完成成了文艺复兴划时代的重大事件.“大卫”从此也被奉为标准美男子的代言人和佛罗伦萨的守护神.

不过,在圣彼得大教堂里,米开朗基罗还是让我大大地吃了一惊.我在敛神屏息中窥视到了米氏另一个洞开的世界,那同样是一个让人肃然起敬的精绝世界.

1547年,七十岁高龄的米开朗基罗,应该早已过了青春鼓胀的年华,可他却依然神采飞扬四溢,对创作有着神奇的热情和灵感.他欣然接受了圣彼得大教堂的设计,同时,他又力排众议完成了这个全新的富于挑战意味的大教堂.

试想,一个七十岁的老人,并且于不久前刚刚完成了一幅对他来说至关重要的巨型壁画《最后的审判》.那是一幅有二百多个人物,二百多平方米的巨型制作.那幅画几乎耗尽了米开朗基罗一生的精力和心血.在作画过程中,他甚至不慎从脚手架上坠落了下去,腿部严重骨折,但是,他还是用六年时间完成了那幅举世震惊的大壁画.

1987年人们用最新技术对那幅大壁画进行清洗时,居然发现这幅450年前的壁画,依然色彩艳丽,色调明快,气韵恢宏,几乎是一幅全新的画卷.评论家惊呼:这真是神来之笔.

米开朗基罗是用刚毅完成那幅气势磅礴的大壁画的,那2290多个夜夜是一次奇妙的旅程,也是一次对自我人生的奇异审判.他甚至饶有兴致地将自己也画在了一个皮囊上,将自己融在了那暴风骤雨和电闪雷鸣之中.他随着那些升天的人们一起升腾,也鞭笞了那些表情惊惧、哀嚎入地的邪恶之人.他用毒蛇和锤头给邪恶者以有力的棒喝.

看着这幅硕大的壁画,我固执的想,米开朗基罗的确是西方美术史上一面鲜艳的旗帜,也是一座世界美术史上无法逾越的艺术高峰.

当然,圣彼得大教堂的总建筑设计师并不是好当的.他的前任桑迦洛以及一批搞专业建筑的人对他一直持否定的态度.于是这个七十多岁的清瘦老人就站在了风口浪尖上.他一边创作设计,还得一边与劲敌较量.这些劲敌联合起来发起了一个查办委员会,专门在米开朗基罗的鸡蛋里挑骨头.这看起来很像中国“”的做法,那嫉妒心理如出一辙.好在米开朗基罗对自己有足够的信心,也有足够的耐心和阅历.当然懂得艺术的教皇也拍着他的肩膀,给予了他无限的支持.不然唾沫星子照样会淹死他.不过有教皇的支持,并不等于有了伟大作品.这是一个常识.你必须有真才实学.

米开朗基罗绝非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家,他完美的设计终于撼动了世界也感悟了他的敌手,甚至桑迦洛.

迄今为止,圣彼得大教堂的圆形穹顶仍然是建筑界经典的霸主和教科书.这个范本对于整个欧洲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我仰望着这个高达137米的宏伟穹顶,思想着它是如何在十五世纪的晴朗天气里大规模兴建的.我似乎看到了一只巨大的雄鹰在天空中自由地翱翔着,眼睛犀利地闪着光.

这个堪称世界教堂之父的大教堂,总面积五万多平方米,可同时容纳六万教徒朝拜.在它空旷的大厅里,我感到了异常的静谧,攒动的人流静静的,他们收敛着面容,悄声低语,与令人目眩的斑斓色彩形成了鲜明的反差,更与那金碧辉煌的四壁形成了强烈对比.珠光宝气的大教堂可能永远生活在一种安谧之中,所有光顾它的人都会节制而故作矜持地沉默.经典的艺术品放在教堂的墙壁上显然是有点奢侈了.

大教堂的警卫据说永远是瑞士人.人们说瑞士人严谨认真还一丝不苟,很适合看门.他们穿的制服有些特别,是那种黑色无沿帽,桔与黑色竖条纹组成的衣服,很有点像庆典仪式的演员.其实他们本来就仅有演员的功能.导游说,这些警卫的制服也是米开朗基罗设计的,它与瑞士人手中的长戈一样已经在风风雨雨中站立了近五百年.

在梵蒂冈这个教皇举行隆重弥撒的地方,曾经是古罗马皇帝尼禄处死人犯的场所.公元67年,那个名叫圣彼得的人就被钉在了弥漫着味的十字架上.我没有看到米开朗基罗画圣彼得的作品.

有一个响亮的名字

罗马似乎许多建筑都与一个人有关.

这让我找到了进一步探寻的切入点.无论在圣彼得广场、圣彼得大教堂、还是拿佛纳广场、台伯河上的圣天使桥,抑或 是雕塑《恍惚》和圣安德雷库林纳教堂的大圆顶,都时不时有一个眩目的名字飞出,像一道强光刺激着你的眼球.你不得不刮目相看.

最先被震撼的就是圣彼得广场的柱廊.那左右对称又宏伟壮观的气势着实让我暗暗吃惊,并且头皮一阵发麻.

于是我追寻出了他的名字――贝尔尼尼.一位十七世纪意大利的建筑设计师、巴洛克巨匠、雕塑艺术大师.

人们说,如果没有贝尔尼尼磅礴的柱廊、华丽的拱顶,鲜活的雕像和流畅优美的弧线,就没有细润缤纷的巴洛克时代,也没有罗马丰美华丽的今天.

柱廊曾经是古希腊巴底农神庙的骄傲.后来古罗马人感觉他更能代表强大、奢华和蓬勃向上的罗马帝国的风韵,于是,就拿来为自己所用了.当然罗马人的智慧是巨大无朋的,他们于是将这些立柱变得更加绚烂也更加罗马化了.

贝尔尼尼也是一个天才的普通人,在他汲取了许多古典艺术精华之后,又顺应了文艺复兴大潮的冲击,才弄出了一系列恢弘又精致细腻的艺术品,让后人永远为之唏嘘.

其实整个意大利在古希腊、古罗马艺术的启萌下,又得益于拜占庭艺术、基督教艺术的熏陶,更有中世纪罗曼艺术、哥特式艺术的渲染,才孕育出了文艺复兴的辉煌,才交融出了巴洛克的热情奔放和浓郁华丽.有人曾经指责巴洛克是堕落瓦解的艺术,因为它过于追求豪华与享乐.而经过数百年的历险,巴洛克艺术正是以它的、浪漫和丰富的想象力,以其跃动和变化阐示了它的灵魂,完成了它的杂糅和拓展.贝尔尼尼作为他的代表人物之一,的确留下了一批精华.

圣彼得广场柱廊就是贝尔尼尼的千古绝唱.它环状地矗立在广场两边,像两排整齐而巨大的石柱森林,拥抱着硕大的广场,宛若上帝之手拥抱着它的子民.这柱廊均有男人般的多利克式大理石巨柱组成,气势宏大,造型美观,而面向广场的石柱顶端都是神态各异的巨大雕像.这些巨柱共有284根.广场中间有两座晶莹闪亮的美丽喷泉,它们为庄重的广场平添了一种生动而欢快的气氛.从喷泉向两侧的柱廊望去,你会发现一个奇特现象.这前后四排巨型石柱,居然仅仅能看见第一排石柱.这恐怕就是贝尔尼尼的耐人寻味和匠心之处了.贝尔尼尼让你感到了优美、阳刚和华丽,又让你感到了整洁、韵律和诗意.

站在这森林般的巨柱旁边,你会觉得自己异常的渺小.

当然,圣彼得大教堂里自然也会有巴洛克大师贝尔尼尼的作品.不然教堂就会显得缺少灵气.在教堂有高达29米的青铜华盖,它由四根螺旋状的青铜巨柱支撑着,显得富丽堂皇而又充满金气.而另一件华丽的艺术品,就是镀金宝座――圣彼得大宝座.它们像一组炫目而熠熠生辉的巨大宝石,闪烁着迷人的丰韵.可以看出,大教堂内最杰出的陈设,花落贝尔尼尼,是众望所归,他的确有承载这种奇异美丽的能力.而教皇作为当时罗马的最高权力拥有者,也深谙艺术之道,帮助贝尔尼尼完成了这件举世无双的经典.今天看来我们真该感谢教皇的知遇之恩,不然就不会有如此精美的大宫殿,以及大宫殿里不朽的艺术.当然,教皇想的肯定不是流芳百世的艺术,他希望在他的豪华宫殿里永远是人头攒动的虔诚朝拜者,他永远是鲜花丛中的.

台伯河是区分罗马市区与梵蒂冈国的一条小河.河上有座古老的圣天使桥,如果你不经意可能以为它是一座新桥.其实它最早建于哈得良皇帝时期.在1450年重建后,那漂亮的十二尊天使雕像,也是贝尔尼尼的作品.

我来到天使桥上,奇想着与公元十三世纪的贵族们擦肩而过的感觉,或者一位美艳的意大利天使也行.但,我错了.当我一踏上桥,就飘来一股古怪之气.一群神态诡秘的黑人,用黑脸和白眼圈盯着我,那眼神很像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国抢军帽青年的神情.果然,有一位比我还高出一截的瘦黑人,挡住了我的路,从身上某个角落摸出一对很精致的手表,我没有理会时,他又不知从哪摸出一堆小饰品.我只得站了下来.这时我看见天使桥边,还有长长一排肤色黝黑的小贩,在他们脚旁有一件或数件会活动的剪纸状的小人,那小人居然随着录音机里的音乐在踏着节奏跳舞.那舞步还颇像疯狂的迪斯科.

没碰上天使却碰上一群黑黑的小贩,这很有意思,我想.我于是停下脚步,仔细地观察起桥边耸立的十二尊天使雕像.天使们一个个神采飞扬,姿态生动,飘逸的衣裙和飞带,更飘出一种精湛和细腻,让我倾心不已.过后,我看到一篇介绍圣天使桥贝尔尼尼的这组雕像的文章,说:那天使的裙带标志着巴洛克时代的最高水平.

导游发现我的兴趣点后,也兴致勃勃地告诉我,你可以去拿佛纳广场看看四河喷泉,它会让你终生满足.那才是贝尔尼尼精品中的精品.

我于是顺着导游的指点,来到了拿佛纳广场.那是一个人头攒动的广场.说是广场,看起来并不太大,在中国它只能算一个社区小广场.在它椭圆形的广场上,聚集着街头画家、卖艺者以及更多的黑人小贩.

贝尔尼尼的《四河喷泉》和《摩尔人喷泉》就兀立在广场.四河喷泉围着许多肤色各异的拍照者,他们拍照它,可能是想看到尼罗河、恒河、多瑙河、拉布拉多河的河神的真实面目,也许只是想在拍照中找到轻松愉快的感觉.

其实这四河喷泉显得很夸张,它精致而活跃,把拟人化的河神表现得活灵活现而又意趣盎然.而摩尔人喷泉则颇具美感,水池立着一尊高耸的雕像,四周有一圈生动的戏水者,它们此起彼伏,相得益彰.

贝尔尼尼就是这样一个大艺术家,他的大理石造型似乎永远透着思想,他的华丽的装饰似乎又永远透着真情.当你走过他的作品时,你肯定会听到一种摄人心魄的来自天庭里的悦耳之声.你会说,那是天籁的细润之声.

在遭遇到贝尔尼尼的《恍惚》时,我目瞪口呆地看着那从天顶射入的金灿灿的光芒,终于恍然大悟,光线原来是可以用手触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