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关乎社群意识

点赞:15196 浏览:6813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3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虽然巴黎的各大博物馆、艺术中心数量相当多,但确实缺乏如此一座“当代艺术中心”,它把数字化美学带到了新的高度,法国媒体形容它是“水泥冰山顶上罩着一团玻璃云彩”.

让人期待已久的LVMH巴黎博物馆10月27日正式开幕.这是一家纯粹的当代艺术博物馆,展示路易威登基金会的20世纪和21世纪法国和海外艺术家的作品.博物馆形似一艘巨大的玻璃飞船,由12片帆状棚罩组成,法国媒体形容它是“水泥冰山顶上罩着一团玻璃云彩”.博物馆从开工到竣工,耗资1亿欧元,历经波折长达13年,甚至一度被巴黎法院取消建筑许可,现在终于排除万难,大功告成.博物馆座落在拿破仑三世为欧也妮皇后修建的一座古老公园内,尽管浮夸的设计引起了一些人的反感,这座博物馆实际上是献给巴黎城市价值不菲的礼物.根据与巴黎市政府签署的用地协议,该博物馆的所有权在 55年后将归政府所有.

当代艺术:关乎社群意识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艺术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学位论文、硕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8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LVMH博物馆由曾经荣获普立兹克建筑奖的加拿大建筑大师弗兰克盖瑞(Frank Gehry)亲自操刀设计,概念与造型皆以突显巴黎为主轴.博物馆也是“路易威登创作基金会”的所在地,目的是与纽约、伦敦等国际重量级城市的当代艺术中心看齐.博物馆占地12.6万平方米,同时规划了11个展区,除了固定的展示品外,也会跟艺术家合作推出短期展览.

弗兰克盖瑞是数字计算时代的建筑美学大师,而LVMH博物馆则把盖瑞的数字化美学取向带到了新的高度:共有400多人参与了该建筑 3D数字模型的网上众包工程,组成建筑物表面的3600块玻璃板和19000块水泥板是由工业机器人模拟并铸造的.这位设计师说:“如果你从正面看,就像张开的翅膀,这是两张帆,而你在掌舵的地方.”

12月17日,启用不久的LVMH当代艺术博物馆将迎来第一个开幕临时展――丹麦艺术家奥拉维尔埃利亚松(Olafur Eliasson) 的个展.作为极具代表性和影响力且富有多样性的艺术家,他一直关注环境的营造和环境的变迁.艺术家能拯救世界吗?埃利亚松是最近一位站出来说“可以”的艺术明星.

照亮世界的“小太阳”

麻省理工学院(MIT)也在近日宣布,2014年度尤金麦克德莫特艺术奖(Eugene McDermott Award)将授予埃利亚松.这个艺术奖主要奖励不断成长、富有创新精神的艺术家,此番授予埃利亚松则是由于其所呈现的“野心勃勃的公共艺术项目、大尺寸的装置、建筑场馆、大型艺术展览、空间性试验、感官体验以及与众不同的艺术社会项目――小太阳”.对于获奖,埃利亚松给出了非常强力的声明:“我们通过抽象概念来规划这个世界,通过艺术将思维、直觉、感受以及意图转译成能够改变现实的行为.”

全世界有16亿人在没有电力供应的环境中生活,他们不得不使用煤油照明,煤油昂贵且有害于他们的健康.你每天所必需的电能是多少?而你每天又消耗了多少?没有电,没有灯光,你的生活将会是怎样?在第13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上,埃利亚松和工程师弗雷德里克奥特森为世界上没有电网覆盖的12亿人,带来了太阳能LED灯具.他曾经使用人造薄雾及暖光灯泡,将泰特现代美术馆巨大的涡厅,改造成了沐浴在阳光似的暖光之中的空间.此项目引起了巨大轰动,成为埃利亚松的代表作之一.现在他又要利用自己在技术方面的能力以及对各种发光物体的把握,把这个星球照亮.

这盏太阳能供电的LED灯为12亿人的缺电生活带来了实用、安全、高效的人造光源,不仅可以在晚上作为可移动电灯使用,还可作为手持光源.巴掌大小的、纸风车形状的黄灯,可以随手挂在写字台、餐桌之类的地方,还可以戴在身上,在户外活动时顺便给灯充电.小太阳将属于所有人的光能,转化成了可以属于每一个人的灯光.获得小太阳的方式更像“众筹”,通过在世界上电力充足的地区全价购写“小太阳”,就可以帮助那些没有电力覆盖或供应不足地区的人们以更低的获得它.

“小太阳”不仅可以提供光明,也可以照亮内心.埃利亚松在学生时代构思的《明星梦》是他最早的作品:一盏装在天花板上的聚光灯将一束光打在地板上.这一方小小的、明亮的高光区,是夜里酒吧歌手浅吟低唱的最佳舞台,现在它需要的就是某个人――某个做着明星梦的人――往前迈上一小步,进入光区.而小太阳也像这一道光,告诉陷入黑暗里的人们,“过来,站到这边来.”

埃利亚松最广为人知的是他在制造颠覆性的艺术形式与艺术体验上的惊人创造力.借助光线、色彩、水、天空和气温,他能将空无一物的巨大空间,化为给观众带来神秘体验的人工环境.他的作品邀请观众置身其中,以体验引导人们去关注个体的感知变化.在这里,观众不再单纯地从外部欣赏艺术作品,而是惊奇地发现自己成为了艺术作品的组成部分.

一些人质疑“小太阳”并非艺术项目,埃利亚松在采访中回应道:“它能否称其为艺术,在于如何提出问题和围绕这一问题的批判性讨论.这件作品的一部分念想,是期望这个‘小太阳’能够存在于需要它的人手上.艺术不仅仅是一项计划,它关乎社群意识.”

冰山在你眼前融化

埃利亚松最擅长的是通过呈现一个情绪和氛围的感受性空间,激发人类对未来生态环境的想象,从而可以超越一般地理、文化、政治意义上的差异,回应今天生存处境中的紧急议题――水和气候.

办展时,让美术馆最头疼的是如何能够呈现埃利亚松的作品,那些大型城市干预项目通常只能在更广阔的空间中进行.例如1997年的作品《侵蚀》中,水――约翰内斯堡最珍贵的商品之一――瞬间漫过街道,造成当地交通短时间中断.1998年的作品《绿色河流》,从洛杉矶、斯德哥尔摩到,几条饱受摧残的河流同时被环保颜料染成鲜亮的绿色,讽刺到家.2008年,他在美国创作了公共艺术作品《纽约瀑布》,在曼哈顿岛的哈德逊河上,利用抽水系统把水抽送到金属支架顶端的水槽,创造出高27米至37米不等的巨型人工瀑布.

但埃利亚松也常常把美术馆变成了另一个世界.2014年8月,作为路易斯安那现代艺术博物馆史上最具里程碑式的展览,埃利亚松的装置作品“河床”占据了博物馆整个南翼展厅.艺术家在地板上铺满了砂石,由此堆砌出的地形在中间形成一条小小的河道,水流从中流淌而过.游客穿过铺在瓷砖地板上的特殊小道,来到松软的砂石地上,最后沿着河道行走. 2014年10月26日,他和地质学家米尼克罗新(Minik Rosing)创作了一件极有视觉冲击力的作品“冰的观察”,在哥本哈根市政大厅展示气候变化的力量.由皇家北极线潜水员和码头工人打捞,由格陵兰冰川集团承包,从格陵兰岛努克港外的nuup kangerlua海峡拉来了100吨重的内陆大冰块,在4个冰冻集装箱内运输,从努克放到了丹麦大街上.12块大冰块将被布置摆放成一个钟的形状,就像一个警示钟一样,提醒着人们气温在上升,寒冰在融化,海平面在上升.

“冰的观察”的概念回应了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5版评估报告(IPCC)的出版,希望引起人们重视气候变化的后果.“冰是一种美妙的、奇特的物质,就像过去我们的文明的发展和冰河时代紧密相连一样,未来我们的命运也是和冰的命运紧密相连的.一个稳定的气候条件是文明起源和繁荣的基础,过去我们的行为即将导致稳定气候时代的终结,科学和技术使我们破坏了地球气候的稳定,但既然我们理解了这种变化背后的原理,我们就有力量阻止这种变化继续恶化.”埃利亚松这样回应.

在回答为什么会选用真实的来自北极峡湾的冰块时,埃利亚松补充道:“作为一名艺术家,我对如何将知识具体化很感兴趣.一个思想要如何感受,以及知识是如何激励行动的?我们面对的气候挑战是具体化的,我希望人们去触摸市政大厅广场上的冰块,从中受到一定程度的触动.感知和身体体验是艺术中最重要的部分,它们也可以充当社会变革的工具.我们都是‘全球化的我们’里的一份子,我们必须联合起来一起行动,为我们的后代创造一个稳定的气候环境.”

我把墙壁涂成了

在埃利亚松看来,最值得探讨的是如何重新探讨空间的构成,我们的参与性以及我们对其应负的责任.“任何事物都在持续的运动中,这种运动是由自然的物理进程所决定,同时也是人类参与的结果”.“我努力推动的是另一种构建空间的方法,以及参与其中的方式.参观者,与空间相联系,与人群相联系,与他们周边的艺术作品相联系,他们具有创造新模式的能力,在这层意义上,他们也是环境的基本创造者.”

与那些循规蹈矩的艺术家相对,埃利亚松把展示空间看作一个战场.“我更愿意将展览馆当做更深的踏入社会的地方,那里能够仔细地审视社会.有人可能说展览馆是一种超社会,有着更强的压力和更大的紧张感,事实上,展览馆里有着更为激烈、更为白热化的探讨.”

许多画廊和艺术机构越来越倾向于在空间管理方面表现出独创性和中立性,然而却掩盖了意识形态方面“标准化了的优越性”.埃利亚松说:“即便明显是最中立的选择,也隐藏了策展人的目的性.白立方画廊的现代延伸隐藏了其深刻的意识形态,而选择将墙涂成白色,表面上看来是一种中立的策展选择,实质上则掩盖了意志行为.”

因此,埃利亚松在给LVMH座落在巴黎的旗舰店设计电梯时,选择用黑色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这本身也成为了一场体验――电梯是隔音设计,里面没有一丝光亮,上升的20秒钟时间里,客人们被邀请体验自己内心的发现之旅.这并没有什么,只是如果你的内心世界不够丰富,那么20秒钟的时间就太长了.

埃利亚松还把的墙视为当代画廊的新标准.埃利亚松把观点大胆地“跃然墙上”,供读者观察、体验、解密,听起来就像是当代的哥白尼,他用墙壁大声说出了“太阳是宇宙的中心,观众的自我感受才是当代艺术的中心”.

埃利亚松把“哥白尼式的论调”也带到了LVMH博物馆.在12月17日开幕的个展中,他“把墙壁涂成了,表达自己非中立的态度”.作品《地平线内》把光影带到池塘边缘,多个三棱柱并列排开,镜子、水面、灯光、镜像重叠错落.他玩的还是空间的特技――空间,作为意义的创造者,对观众负有高度责任感.它应该体系透明,其整个系统对于观众来说简明且平易近人,避免在利用空间时滑入高人一等的姿态.“我的目标就是消除艺术本身存在的复杂性,但提高人们对复杂问题的敏感度.”

观众影响并决定了他们所在的空间,这是埃利亚松的项目作品传递出的一个基本信息:他创作的装置实际上是由观众激活的,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观众使这层关系变得一目了然.只要走在这个镜子、水面、灯光、倒影和镜像组成的空间里,你就不自觉地参与其中.“参与是一种试验,通过观察和努力,我们能够重新认知那些既定的词条和先入为主的概念.”

而观众在观赏、参与他的作品之后,是否能真正从视觉上给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印象带来改变,在美国艺术家罗伯特莫里斯(Robert Morris)的至理名言里,得到了简洁精彩的阐释:“更好的新作把关系从作品中抽离出来,使它们成为随空间、光线和观众视域变化的函数.”毫无疑问,埃利亚松的艺术在当前“更好的新作”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法国哲学家梅洛庞蒂也是埃利亚松的启蒙者.在接受采访时,埃利亚松这样解释自己在LVMH博物馆的新作:“这里面其实有些社会学的含义,它把某种相对性引入我们的经验,就好像那面镜子和一汪池水.人们可以通过自身行为改变周围环境,你再也不是边缘人物,你成了主角和中心人物,你的参与有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