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艺术这片乡土

点赞:3223 浏览:1113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这些以恭敬之心创作出来的作品不仅是作者内心的山水,更是对海淀这片大美山水的诠释等

曾经海子成片满目稻浪遍地荷香一派北国水乡风光的海淀,以其秀美的山川,成为皇家在京城修建园林阆苑的首选之地.

无论是当年“首都副食品基地”时代满目翠绿间的鸟鸣蛙鼓,还是今天核心区建设时代数字潮流的流光溢彩,海淀这片充满魅力的热土,以其博大的爱,孕育着中华传统文化与世界现代科技文明融合的最新成果.旖旎的自然风光,浓厚的文化氛围,密集的高素质人才,发达的现代科技产业,田园式的生态环境,这些使海淀成为中国最富魅力、最具活力与创新精神的地区之一.

斗转星移,虽然今天的海淀已经难以寻到淳朴的乡土的气息,但这片热土上的儿女却以不同的方式留存下了那片乡土最朴实、最真切的美.

2012年7月12日,由海淀区委宣传部、海淀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等共同主办的“2012·大美海淀·乡土书画三人展”在北京稻香湖景酒店开幕展出.徐沛东、姜昆、张飙、朱宪民、田伯平、曹灿、杨在葆、杨洪基、戴玉强、李琦、张路等著名艺术家、评论家,陈中、张国政、赵蕊蕊等奥运会冠军,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曹志和于友先、胡振民、阎晓宏、李昭玲、张占琴、穆鹏、陈惠丰、臧桂武、刘恪、丁志明、肖熙之、张宝章、张志田、王珍明等、市、区相关领导,以及来自社会各界教育家、艺术家、摄影家等数百人出席了开幕式.

杨再春、杨永安、田添这三位在海淀乡土上,准确地说是从60年代的清河边的大学校园、清河镇、六郎庄的柳荫下成长起来的书画家,他们从一点一划、一笔一墨开始,在海淀的山水间汲取艺术的营养,穿越自己的人生沧桑,分别走到了各自的高度,实现了自己的追求和理想.

杨再春:用艺术传承文化

杨再春先生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书法家,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原社长兼总编辑.除了体育之外,他的大半生与墨有缘,其艺术生命就是在墨与纸的黑白之间练就的.由于杨再春长得魁梧,肤色黝黑,每天又几乎被如烟如缕的墨香所缠绕,因此不少朋友称他为“墨人”.

用艺术这片乡土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知识经济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自考论文、本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3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杨再春先生原本是河北唐山人,1959年,15岁的杨再春因体育成绩突出,被保送到当时的北京体育学院,从此便再也没有离开过这片土地.

在父亲的影响和督促下,杨再春6岁就开始描红模子,一本颜真卿的《多宝塔》伴随他度过了中学时代.1968年,杨再春又先后拜书法大家郑诵先、黄高汉两位先生为师,刻苦研习汉隶、魏碑,王羲之、王献之行草书以及黄庭坚、米芾、董其昌等诸家法贴,逐渐形成了“凝重中有飞动,庄严中寓活泼”,“重笔如山石坠地,轻笔如燕子点水”的独特风格.

在这次展览中,杨再春先生带来了数十件敬录经典诗词的书法作品.既有十九条屏的《沁园春·雪》全文,和用条幅呈现的军长朱德和党代表发布的四言诗“布告”;也有用对联、横幅、册页等形式书写的《沁园春·长沙》局部,和“鹰击长空”、“指点江山”等单列词语.其中,由杨再春12小时一气呵成的90米长卷,抄录了37首诗词,令观众叹为观止.


几十年来,杨再春始终坚持用艺术传承文化,他还尝试过以砖雕、赏瓶、卷缸、瓷板等为材质进行书法创作,把书法艺术演绎到极致.如今身患癌症的他,依然没有放下笔墨,而是以顽强的毅力、乐观豁达的心态诠释出了艺术最深层的内涵——追溯历史、传承经典、凝聚力量、激扬斗志,这也恰是海淀古镇千年以来所沉淀的海纳百川、淀积千里的精神与气魄.

杨永安:醉心松柏

走进展厅,杨永安先生的《凤凰迎客松》、《龙松延寿》尤为吸引观众眼球.虬曲的树干、苍劲的枝叶凸显了苍松啸霜傲雪的精神和气概.而这种精神仿佛根植于杨永安内心深处的数十年的积淀,也在潜移默化地濡染、改造着观赏者的精神世界.

杨永安先生是张大千弟子梁树年先生的关门弟子,其画作以轻松翠柏而见长,在继承传统国画技艺的同时,不拘泥于中国画的表现形式,将内敛与奔放相容,重墨轻收,行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1949年出生于海淀区清河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的杨永安,受父亲影响,自幼就喜欢写字画画,海淀这片大自然的乡村风光遂成了他最佳的写生场所.尽管中学时代杨永安的学习成绩非常优秀,但“”却断送了他的画家梦.1968年,他回乡务农,曾当过木工、杂工,也种过地.他白天参加繁重的农业劳动,中午休息的时候,别人都抽支烟解解乏,杨永安却随手抓起块小石子、小草棒就画画,大自然是他写生的最佳场所,天上飞的鸟儿,地里拔节的庄稼,甚至玉米秸上蠕动的虫子都成为他写生的对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上经》),杨永安以古人这句话为座右铭,奋发向上,这不仅使他从普通社员到生产队长、村主任,再到副乡长、乡长;也引领他从田地间走向了中国最高的艺术殿堂——中国美术馆,确立了他作为一名中国知名美术家的声誉.

半个多世纪,弹指而过.杨永安在海淀这片乡土中找到了心之所归,并将这些内心深处的感悟通过笔墨传达给每一位观众——“我是喝清河的水、在这片土地上生长起来的.从1968年到今天,我都没有离开东升乡,土地、师生、感情、工作、艺术追求、刻苦和磨练,整个过程都历历在目.多年来,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我始终以松的精神、柏的坚强作为本源激励自己,松柏汲取大自然的灵气,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它的啸霜傲雪、英姿伟岸,正是历史沧桑巨变的见证.”

田添:田世画风续彩

田添先生“得荫余馨承高艺,质涵清丽有家风”,出自名门,自少年时始,就受到祖父——著名工笔画大师田世光先生和叔叔田镛的熏陶,耳濡目染,既得田派工笔花鸟画之真谛.

田氏家族六代久居京城西郊柳浪庄(今六郎庄),与颐和园近在咫尺.每逢春夏,只要田世光先生身体力行,就一定到园子里写生踏青,田添也经常陪着去,感受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交映的大美海淀,这也为他日后较为成熟的笔墨及传统章法打下了基础,也对中国绘画有了较深的认识与理解.

1980年至1983年,田添又受业于溥松窗、秦岭云、徐湛、刘炳森、金鸿钧等诸位先生,后又得何海霞、梁树年、俞致贞、白雪石、程振国等诸位先生指教,系统学习了中国山水、花鸟、人物及书法等科目.多年的潜心学习与临摹,加之对乡土风情以及对艺术的顿悟,田添创造性地继承了双钩重彩画法.纵观其作品《远瞩图》、《盛夏图》等,皆收张有度,给人以积极向上、憧憬美好生活的感觉,笔情墨趣间传达出了画家浓厚的生活情致.

今天,在业界已经颇具影响力的三位艺术家,没有忘记海淀山水的滋养和海淀乡野风光的熏染,他们用带有浓厚乡土气息的时代特质的作品,以虔诚的心,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国色国香、典雅大气的艺术风范.

海淀区文联主席卫汉青说,三位艺术家用自己的书画作品和实践,为拥有三山五园和曹雪芹、纳兰性德等厚重历史文化底蕴的海淀这片乡土,为拥有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为代表的70多所高等院校、中国科学院为首的120多个科研机构和包括上万家高新技术企业的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的海淀这片现代知识经济热土,增添了一束鲜花、一缕亮色.三位艺术家的作品不仅承载着传统书画艺术的真谛,更蕴含着把海淀区建设成首都文化中心的,这种传承继往、开创未来的精神,为我们提供了潜移默化的艺术启迪.

言为心声,书为心迹,画为心像.这些以恭敬之心创作出来的作品不仅是作者内心的山水,更是对海淀这片大美山水的诠释,而海淀的山水,也会因他们灵动的笔触而熠熠生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