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洪绶的线条艺术魅力

点赞:2987 浏览:811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陈洪绶是我国明末清初的大画家,线条洗练,劲挺,既厚重且圆润“力量气局,超拔磊落,在仇、唐之上,盖三百年无此笔墨也.”这就是张庚对明代人物画家陈洪绶的评价.《绘图宝鉴续篡》中评价他“能书善画,花鸟人物,无不精妙,中年遂成一家”他的人物画创作从元始衰落的状况下就以“高古奇骇”的画风为工笔人物画树下了一座高峰.他的线描艺术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提供中国传统人物画法的丰盛宝库的来源.

关 键 词 :陈洪绶;线描艺术;中国画

中国画的人物画自古就注重线造型,早在魏晋时期顾恺之那里对于线条就有很高的要求,他注重“以形写神”,他的人物画线条被后人称之为如“春蚕吐丝”,“春云浮空,流水行地”,“紧劲连绵,循环超忽”,并称其为“铁线描”,这种线描的方法并不只是单纯的画出轮廓,而是体现出笔法的修养和对绘画对象的特点和情感的发挥.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将这种线描的风格称作“密体”与吴道子的书体相对,并认为“知疏密二体,方可议乎画”.陈洪绶晚年的人物画线条连绵不断,清圆细劲,较顾恺之的“铁线描”更加圆转.

一、通过线条表现情感

陈洪绶的中年作品《水浒牌》,则用变化曲折的线条来来表现起伏变化的复杂部位,线依结构变化而波折变化.在形体动态关系最密的部位线条组合较密, 其余部位的线条较疏,有的甚至省略不画,线条组织简练而严整.画家虽然以“造化为师”,但不是照搬造化,他的线,虽然是客观生活在画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但它已不是原来生活中的线,而是经过画家艺术处理过的线,有时是想像和处理过的线.

其次,从线描的形式美来说,只有状物传情,渗情达意的线条,才具有无穷的生命力和独特的审美情趣.在中国绘画中,单独一条线并不存在美与否的 问题,只有当线条依附于具体形象,组织起来,并形成一定的形,线才能赋予感情的流露.因为形式与内容不可分割,一定的内容产生一定的形式,刻划不同身份, 不同思想感情的人,就需要在选择点、线、面过程的同时,采取不同的表现手段.显然,更新的形式是受变化着的内容支配的.


二、线条组合的表现

陈洪绶的早期的线条以方着为主,方中有圆,《九歌图》时期较早的一套.画中屈原的衣纹线条的表现圆中带方,背景的石头勾勒得很细,多用方笔.方折的颇多,方折处用笔劲健,随意斩错,充满勃勃之气.人物衣纹线条飘逸,用笔流畅,圆润处有李公麟白描的风格.

陈洪绶大约在28岁时做的《水浒叶子》,其中的人物衣纹“线条刚硬,多方折直拐,且易整为散.”线条就全部转为方笔,易整为散,线如钢针,只有其中四幅由于是后来添上去的,所以与前三十六幅风格大不相同,这四幅线条皆为圆笔,几乎没有方折之处,是其中年的风格.《水浒叶子》能根据不同人物的特点,采用不同的线条勾勒,表现出人物所特有的性格和气质.又通过对线的组织和运动来表现对象的质感、量感和富于旋律的装饰效果.此外,《水浒叶子》还采用抓住某一特定故事情整理节的方法来塑造人物,使读者一看而能够辨识其人.《水浒叶子》刊刻问世后,由于作品的极大成功,而且在画坛上也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追随效法者不乏其人.

陈洪绶的线条艺术魅力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线条相关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高校大学论文、专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8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陈洪绶的人物画线条在中年是发生变化,多用圆细线条为主,但也不乏方折的用笔.人物衣纹的表现不像早期那样刚硬,而是更为圆转流畅.以《对镜仕女图》为例.画中的女子衣纹线条细劲,而女子袖口处的衣纹比较细碎,多用方笔.整幅画方圆结合,强调了对比的效果,背景的树石主要以墨线勾勒,刚劲有余,与女子衣纹的圆转相对比,互相呼应.《杨升庵簪花图轴》也基本是一样的,只是线条更加圆滑,有劲.

晚年的陈洪绶因心境的变化,绘画风格自由.线条圆润,如春蚕吐丝,行云流水般.其作品精且多,内容也也丰富了很多.《蕉林酌酒图轴》可以作为晚年作品的代表之一.其线条细劲高古,圆转流畅,背景上的树石也不像前期那样刚硬,而是线条较为柔和,但石头还是有一些刚硬的因素,与人物的衣纹形成对比.陈洪绶1950年所作的《捕蝶仕女图轴〉线条也是一样的高古,但由于没有背景的衬托,只有在人物内部产生对比,因此女子袖口处的衣纹比较稠密,但也并不像《对镜仕女图》中那样方折,而是圆转得多综观陈洪绶在人物画上的成就,壮年时已由“神”人“化”,晚年则更炉火纯青,愈臻化境.造型怪诞、变形,线条清圆细劲中又见疏旷散逸,在 “化”境中不断提炼. 直到近代,陈洪绶的作品还备受推崇.他不愧是中国艺术 史上一位光彩熠熠的伟大画家.

注释:

①《陈洪绶》陈传席著 河北教育出版社 226页

②《中国美术史教程》薄松年 陈少丰 张同霞 编著 76页

③《陈洪绶》陈传席著 河北教育出版社 15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