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点赞:8372 浏览:3354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问是最有用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提问利于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活跃学生思维,使学生养成敏捷地思考、迅速地回答问题的习惯.本文就教学中怎样使提问更艺术化提出了一些看法.

关 键 词 :提问;艺术;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3-0294-01

教师教学效率的高低,大部分可以从他们所提的问题的性质和发问的方法体现出来.中小学教师若不熟谙发问的技巧,他的教学工作是不易收到成效的.语文教学实践表明,能否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是决定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传统的语文课,教师的教学步骤常常作如下安排:介绍作者——范读课文—— 齐读课文——正音解词—— 教师分析——布置作业.一节课中教师不由自主地唱了独角戏.教师提出问题的水平越高,教学效果越好,越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1.重视提问艺术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必要性及意义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我国明代学者陈献章也说:"疑者,觉悟之机也."可见问题与认识紧密联系,如果没有问题,认识也就停止了.有位教育家曾说过:"教师不谙熟发问的艺术,他的教学是不容易成功的."语文教学实践表明,能否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是决定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传统的语文课,教师的教学步骤常常作如下安排:介绍作者——范读课文—— 齐读课文——正音解词——教师分析——布置作业,一节课中教师不由自主地唱了独角戏,课堂气氛往往显得沉闷,缺乏,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根本没调动起来.这样的一节课只能说是以失败告终,而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师没有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来.优秀语文教师的实践表明,教师提出问题的水平越高,教学效果越好,越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比如特级教师于漪在教《孔乙己》一课时,问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作品的主人公姓甚名谁?"特级教师钱梦龙在教《愚公移山》时,在解释"孀妻、遗男"两个词语时,问学生:"这个孩子去帮助老愚公移山,那孩子的爸爸让他去吗?"类似于这样的巧问、曲问极大地调动了学生阅读课文的积极性,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课堂教学的的出现.这说明了课堂上艺术地发问对于教学来说是多么重要,因为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每开始一次学习时,都不是从零开始,往往在一种似懂非懂的状况下,错误地认为自己已经读懂了,学明白了,这时教师于无疑处生出疑来,引起学生的思考,就会刺激学生的探究欲,激发研读兴趣.并且通过提问,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各自的作用:恰当的提问,使教师的教学目的明确地被学生掌握,教师也能凭此有效地控制课堂的进程;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仅仅是被"填喂"的鸭子,更是有了自己的问题,自主地思考、品味、感悟,成为学习的主人.


2.问题的提出要有曲折性

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检测如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所谓的"曲问",就是变提问的角度,让思路"拐一个弯",从问题的侧翼或者反面寻找思维的切入口.朱熹说过:"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此方是长进."阅读教学中,有时学生初读课文后就说"全懂了"、"没问题".那么,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呢?此时就需教师能提出出人意料的问题,使教学平中见奇.如教学《我爱这土地》时,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同样是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为什么作者的眼里常含泪水,而我们却面带微笑呢?学生在思考回答这个问题时,必须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这样不仅能体会到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感之"真",更会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同时也懂得如何去鉴赏一首诗,品味诗句.这一曲问的妙处,与直接问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是不能比的.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时,全文学完了,但教师提出了这样一问:"老师认为文中有一处交代不清——我的父亲又怎会知道我被困小悬崖呢?"于是,学生先对当时的情形作了想象,接着教师又提出"文中没有交代这些你认为是作者的失误吗?"学生在思考后明确了这是文中结构上的详略取舍.这样的提问与教师对文章详略得当的写法分析相比,其效果不言而喻.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提问艺术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教师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学校学生论文、专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3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3.顺藤摸瓜,问"关键"

如教学《我爱这土地》时,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同样是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为什么作者的眼里常含泪水,而我们却面带微笑呢?学生在思考回答这个问题时,必须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这样不仅能体会到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感之"真",更会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同时也懂得如何去鉴赏一首诗,品味诗句,这一曲问的妙处,与直接问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是不能比的.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时,全文学完了,但教师提出了这样一问"老师认为文中有一处交代不清——我的父亲又怎会知道我被困小悬崖呢?"于是学生先对当时的情形作了想象.接着教师又提出"文中没有交代这些你认为是作者的失误吗?"学生在思考后明确了这是文中结构上的详略取舍.这样的提问与教师对文章详略得当的写法分析相比,其效果不言而喻.

4.激发兴趣,创"新思"

教学《桃花源记》时,学生认识到作者抨击社会离乱,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教师提问"你愿做陶渊明这样的人吗?"很多学生都认识到"检测如人人如此,那么社会就谈不上发展."这就很自然地引出了陶渊明消极避世的一面.在以"追求"为话题的作文训练中,有学生提出具体化为流水,因其一生都奔流不息,始终追求着自己的梦想.很多学生都对这一提法表示赞同.教师在这时候提示"流水的这种追求必须以何为依托呢?"学生明确了"地势上从高往低"后马上有学生提出了不同看法:流水尽管永不停息的追求着,然而它每况愈下,失去自我,所以它谈不上有高远的目标与理想,只是对现实的一种无奈的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