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文章的结尾艺术

点赞:17901 浏览:8100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庄子》一书的散文艺术,历来为人所称道,然而其文章独特的结尾艺术,则少有较为全面的论述.本文对《庄子》各篇结尾进行了梳理和分析,试图揭示出《庄子》文章结尾的独特魅力.

关 键 词 :《庄子》结尾寓言论辩抒情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

对于《庄子》文章的结尾艺术,研究者早有关注,南宋理学家林希逸在《庄子口义》一书中,就对内篇各篇结尾做了一个总结:“文字最看归结处,如上七篇(指内篇),篇篇结得别.《逍遥游》之有用无用,《齐物论》之梦蝶物化,《养生主》之火传也,《德充符》之以坚白鸣,《大宗师》之命也夫,自是个个有意.到七篇都尽,却装撰倏、忽、浑沌一段,乃结之曰:七日而浑沌死.看他如此机轴,岂不奇特!”本文对《庄子》33篇各篇结尾进行了梳理,以进一步说明《庄子》文章结尾的特点.

一寓言结尾 含蕴丰富

《庄子》一书,寓言丰富多彩.《寓言》篇曰:寓言十九,藉外论之.亲父不为其子媒.亲父誉之,不若非其父者也,非吾之罪也,人之罪也.与己同则应,不与己同则反,同于己为是之,异于己为非之.“藉外论之”即借他人之口或外部事物以寄托己意,其效果比直抒己见要好,且天下沈浊,不可与庄语,故《庄子》一书中大量采用寓言,其篇幅占了全书十分之九.而以寓言结尾也是《庄子》文章结尾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特色.如《逍遥游》、《齐物论》、《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天道》、《天运》、《至乐》、《达生》、《山木》、《田子方》、《知北游》、《寓言》、《让王》、《渔父》等篇目均是以寓言结尾.

由于寓言本身并没有明确地说明作者的旨意,因而使得读者在阅读时可以从各个角度去理解,从而在客观上增加了寓言语意的丰富性.《庄子》文章结尾大量采用寓言,极大地丰富了全文的内涵,深化了文章主旨,给读者留下了极为广阔的想象空间.这些寓言,又往往和开篇照应,起到了收束全文的作用,使文章达到了始卒若环的境界.《齐物论》结尾云: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齐物论》以南郭子期之“吾丧我”发端,标举去除成心、抛弃我执的高远境界.在文章结尾,作者又以“庄周梦蝶”寓言倡言“物化”.何谓“物化”陈鼓应说:“意指物我界限消解,万物融化为一.”在这里,“物化”正是开篇的“丧我”的注解,起到了照应开头的作用.而以梦蝶之寓言论之,便使人如坠梦中,思绪无穷,余韵袅袅,于难言之中又颇有意会.宣颖《南华经解》赞之曰:“至末忽现身一譬,乃见己原是绝无我相、一丝不挂人,意愈超脱,文愈缥缈!”

再如《应帝王》结尾:

南海之帝为 ,北海之帝为忽,之帝为浑沌.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应帝王》开篇借蒲衣子之口,指出真正的帝王之治,便当如泰氏一般心胸舒泰、纯真质朴.结尾以浑沌之死的寓言从反面论之,照应前文,说明帝王“有为”的危害.但作者却不直接说,而用富有象征意义的浑沌之死来作结,便更可见出对“有为”的不满,使得全文含蕴更加丰富.

《庄子》文章的结尾艺术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庄子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电大毕业论文、高校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7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又如《山木》结尾:

阳子之宋,宿于逆旅.逆旅人有妾二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恶.恶者贵而美者贱.阳子问其故,逆旅小子对曰:“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阳子曰:“弟子记之:行贤而去自贤之行,安往而不爱哉!”

《山木》篇与《人间世》相表里,也是重在阐述在乱世中保全自己的方法,前文连用八个寓言来说明唯有虚己游世,方能免除祸患.文末又用一个寓言,借“恶者贵而美者贱”来深化全文主旨.

二论辩结尾 机趣横生

奇特恢诡的论辩也是庄子散文的重要特色,而以论辩结尾也是《庄子》文章结尾的重要特色.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诸子为宣传自己的学说,均有其独特的论辩艺术,庄子也不例外,而其论辩的方法的奇妙,虽孟子也不能及.《庄子》文章不仅以论辩结尾,而且往往与寓言融合,这就使得论辩的结尾更加机趣横生.

庄子与惠施是好朋友,两人观点不一,经常辩论,且均学识超群,故论辩式结尾以惠、庄之辩最为精彩.《逍遥游》结尾云:“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

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避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今夫嫠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逍遥游》重在论述一种超越世俗、融于大道的精神自由,这在世人眼中是绝不可能,也毫无作用的.庄子在结尾借惠施之口说出世人的看法:“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在这则寓言之前,还有一则惠庄之辩,惠施也是借大瓠来说明庄子之言的无用.在最后,惠施再以大树作譬喻,而庄子则以自以为有用的狸作比,说明世人所谓的有用的危害.

惠、庄二人对人生境界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谁都不赞同谁,而庄子偏偏要借善于辩论的惠施之口,来进一步论证自己的逍遥游非是俗人所谓的有用,而是一种无用之大用.两人皆辩才无碍,妙用譬喻,故机趣横生,尤其最后几句描绘了一幅自由自在的逍遥游的境界,却又戛然而止,故宣颖称之曰:“澹宕住笔,而余音然,真浸淫不制之文!”

《秋水》一文,主旨和内篇《齐物论》相近,开篇即以河伯与北海若之间的对话来论述认知的相对性,而其论辩式的结尾则尤为精彩: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 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结尾中的濠水正与开篇的黄河相应,惠、庄之辩正与河伯、北海若之辩相应,然惠、庄之辩的机趣则远超河伯、北海若之辩.郭象注曰:寻惠子之本言,云非鱼则无缘相知尔.今子非我也,而云“汝安知鱼乐”者,是知我之非鱼也.苟知我之非鱼,则凡相知者,果可以此知彼,不待是鱼然后知鱼也.故循子“安知”之云,已知吾之所知矣.而方复问我,我正知之于濠上耳,岂待入水哉!成玄英曰:惠子云“子非鱼安知鱼乐”者,足明惠子非庄子而知庄子之不知鱼也.且子既非我而知我,知我而问我,亦何妨我非鱼而知鱼,知鱼而叹鱼!

细读原文及郭、成之注,便觉其间妙处,难以尽说.庄子以艺术家的直观来感知,做的是美学上的观赏,惠施则以逻辑的眼光来推断,做的是客观的事理分析,彼此之间,互相援引,颇似于禅家机锋,妙趣横生.

此外如《德充符》也是以惠、庄有情、无情之辩结尾,而《则阳》以少知与大公调的辩论结尾,《盗跖》则以无足与知和的辩论结尾.

三议论结尾 直抒己见

《庄子》一书,重在阐发庄子的思想,因而议论这种表达方式被大量采用.在《庄子》中,有一部分篇目也采用议论来收尾.在这类篇目中,主要是以直接的议论结尾,表明作者的观点.如《马蹄》结尾:

夫残朴以为器,工匠之罪也,毁道德以为仁义,圣人之过也.夫马,陆居则食草饮水,喜则交颈相靡,怒则分背相.马知已此矣!夫加之以衡扼,齐之以月题,而马知介倪

扼鸷曼诡衔窃辔.故马之知而能至盗者,伯乐之罪也.夫赫胥氏之时,民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民能已此矣!及至圣人,屈折礼乐以匡天下之形,县仁义以慰天下之心,而民乃始好知,争归于利,不可止也.此亦圣人之过也.

《马蹄》篇掊击圣人,反对人为,在结尾又再次直接指责圣人之过,标举赫胥氏之治.

又《缮性》结尾:

古之所谓得志者,非轩冕之谓也,谓其无以益其乐而已矣.今之所谓得志者,轩冕之谓也.轩冕在身,非性命也,物之傥来,寄也.寄之,其来不可圉,其去不可止.故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其乐彼与此同,故无忧而已矣!今寄去则不乐.由是观之,虽乐,未尝不荒也.故曰: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

缮性者,即修治本性也.文章开篇即指斥沉浸于“俗学”、“俗思”之人为“敝蒙之民”,真正的缮性应是“莫之为而常自然”.末尾则将古今之“得志者”作比较,直接指出那些追求富贵显达者乃是“丧己于物,失性于俗”.

此外,如《骈拇》、《箧》、《在宥》、《天地》、《刻意》、《庚桑楚》、《徐无鬼》、《列御寇》等篇,均是直接以议论结尾.象这些文章,其结尾的艺术性不如前面所提到的两类,显得有些直白.但《养生主》结尾,虽然也是以议论结尾,语言却更为简洁,含义也更加丰富,富有哲理: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养生主》重在阐述养生之旨,结尾以脂薪喻人的形体,以火喻神,说明养生重在养神而不是养形,语言简短,含义丰富,余韵悠长.

四抒情结尾 感慨万端

清代胡文英《庄子独见》云:“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悲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这段话深刻揭示了庄子所面临的感情困境.逍遥游的人生理想虽高远无极,而其中却有着痛苦的烙印.庄子虽标举无情,却终不能忘情,文章之中,时有透露.而《庄子》文章的结尾,也往往表现了强烈的感情,透露出无端的感慨.


《大宗师》结尾云:

子舆与子桑友.而霖雨十日,子舆曰:“子桑殆病矣!”裹饭而往食之.至子桑之门,则若歌若哭,鼓琴曰:“父邪!母邪!天乎!人乎!”有不任其声而趋举其诗焉.子舆入,曰:“子之歌诗,何故若是”曰:“吾思夫使我至此极者而弗得也.父母岂欲吾贫哉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天地岂私贫我哉求其为之者而不得也!然而至此极者,命也夫!”

《大宗师》一文重在论道与修道,比较具体地阐述了道的境界与修道的方法,生死仁义,皆不萦于心.然而结尾一段,作者却以极富感情的笔调,描写了子桑的困境和悲怆的歌声.这就让我们在前文的高远超脱之外,体会到一种深入骨髓的为“命”所左右的悲哀,也让我们体会到庄子之“道”,其根源仍在于现实的严酷.

再如《人间世》结尾:

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人间世》重在讲处世.庄子生于乱世之中,如何才能在乱世之中保全自己庄子选择了无用之用.文章在结尾连用四个譬喻以说明有用之害,感叹世人不知“无用之用”.该结尾在句式上也很有特色,前两句均是短句,每一个短句内又两两相对,最后一句“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则稍长,寄寓无限感慨之意.

《外物》结尾与《人间世》颇有些相似,同样也是简短却富有情感:

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

这一段共有两个句子,第一句以譬喻引出得意忘言之论,第二句“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语调沉重,充满世无知音之感.

庄子与惠施是好朋友,在《天下》篇结尾,庄子表达了自己对惠施的深厚情感和无限惋惜:惠施不能以此自宁,散于万物而不厌,卒以善辩为名.惜乎!惠施之才,骀荡而不得,逐万物而不反,是穷响以声,形与影竞走也,悲夫!

总的说来,《庄子》文章的结尾,其方式大致有以上四种,且寓言、论辩、议论和抒情四者又常有交叉.至于《说剑》篇以叙述结尾,则是《庄子》篇目中的特例了.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宋代《庄》学研究”课题成果(项目编号:SB03-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