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培养大学生艺术素养的

点赞:25844 浏览:11951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内容摘 要 】当前我国高校公共性艺术教育的发展存在着教学内容不成体系、教学模式混乱、缺乏科学评价机制等问题.文章试图寻找一个系统的公共性艺术教育培养体系和探索教育管理与评价的机制,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评价体系、教育体系.

【关 键 词 】艺术素养 公共性 艺术教育

一个和谐的人应具备科学素养、艺术素养和人文素养,缺一不可.艺术素养是指个体对艺术的感受、体验、评价和能动创造的能力.艺术素养着眼于艺术如何怎么写作于民众在整个人生成长过程中的人格塑造和内在涵养,是个体内在的文化知识、情感态度的价值观和涵养,并与日常生活相互交融.近年来我国的高校公共性艺术教育已被列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特设人文选修课必选2个学分来提升学生的人文艺术素养.在理论研究上成果也颇丰,主要集中于探讨艺术素养的意义和功能、对当前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以及研究对策,但较少在构建公共性艺术教育的体系和评价机制上进行挖掘.

一、“公共性”教育存在的问题

高校公共性艺术教育,前提是“公共性”的.孙振华在其《公共艺术时代》一书中指出:“公共性意味着交往、意味着沟通,它在尊重每一个社会个体平等权利的基础上,强调共同的社会秩序和个人的社会责任感.”这里的“公共性”强调了全民协作与广泛参与,充分发挥自身文化权益.因此,公共性的艺术教育是面向全校学生的艺术素养教育.它包含公共艺术课程教育、人文类选修课、社团文化活动、校园人文景观与文化场所、学校的人文底蕴等.

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无论在认识上和实践上都较以前有很大改观,但问题也不少,归纳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高校公共性艺术教育不成体系

在内容上,课程设置的偏颇未能做到学生需要什么课程就开设什么课程,大部分高校仍将公共艺术课程纳入公选课,由此反映出目前的教育观念仍是将学生培养成为满足眼前社会经济利益或者说就业市场需求的人才,而不是注重学生自身的内在需要、生活追求和价值信仰,更不是以人为本,以充分发展人的个性为原则.

(二)缺乏评价机制

当前学生艺术素养教育仍缺乏一种科学的评价机制.艺术素养教育跟其他学科不同,无法用单一的分数来评价学生受教育的成果.国内高校普遍的方式是: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成绩由任课老师给出,以分数的形式体现;课外艺术活动由辅导员给出,根据学生参与情况体现在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里.由于其各自独立分开,所以无法给出学生艺术素养的总体评价.

关于培养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素养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自考毕业论文、专升本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3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当然,高校公共性艺术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少,笔者仅仅归纳两点宏观上的问题,并不是全部问题.

二、对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的两点思考

据调研,目前我国大学生艺术素养普遍不高,而且发展不平衡,有地域的差异、城市与农村的差异、性别的差异等,这说明大学生的艺术素养还存在很大提升空间.对公共性艺术教育的定位尤为重要,它属于普及性教育,着力于提高全体学生的艺术修养和人文素养,让大学生最大限度地接受艺术教育.

(一)寻找系统的培养模式

当公共性艺术教育变成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时,应具备成熟的思想认识和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还应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教育实施方案和有效的支持条件.

上世纪80年代,美国提出了多学科的艺术教育模式,该模式给中国艺术教育者带来了启示.以滕守尧为代表的国内学者借鉴该模式,并将其应用于当前中国艺术教育课程标准.首先,此模式适用于普及性教育,而高校公共性艺术教育的定位也是普及性教育,所以笔者设想这种模式可借鉴到高校的公共性艺术教育中,以第一课堂教学内容为主导,积极开展第二、三课堂.具体地说就是把艺术实践、艺术史、艺术批评和美学等四门相关学科有机地联系起来,一同应用于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其次,艺术教育课程要规范化、学科化、多样化.课程类型要以必修、限选与任选相结合的形式.艺术实践活动是课堂的延续,课外的艺术化活动形式活泼、互动性强,更吸引学生的参与热情.以学生社团为载体,通过举办文化艺术节等艺术教育活动丰富校园生活,提升学生文化艺术素养;利用有纪念意义的重大节日开展校园大型艺术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与此同时各院系分团委还可结合专业与学生的特点开展活动,扩大参与面、提高参与意识,使学生的艺术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二)建立科学的教育管理与评价机制

“儿童中心论”创始人罗恩菲德和“学科中心论”发起人艾斯纳的教育思想都反对将学生分等级或优劣.我国的学者们对艺术评价也进行了探索,余琳玲在小学生等级制学业评价研究中提出了评价的基本理念与基本内容.基本理念包含:提倡奖励作用、注重综合评价、尊重个体差异、重视自我评价;基本内容是等级制评价与无等级评价,等级评价分合格和优秀,没有不合格等级;过程评价和综合性评价结合;学生参与评价.另外,通过成长档案评价、展览评价综合考察学生的表现情况.

大学公共性艺术教育面向全体大学生,教育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在目标上与基础美术教育是一致的.所以笔者认为高校公共性艺术教育可借鉴罗恩菲德和艾斯纳的美术教育思想,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制定评价体系.评价的理念和内容借鉴余琳玲的研究成果,评价的主体范围包括:课程教师、校团委、院分团委,最后由辅导员统筹进行综合评价.

这种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学生发展,体现了人性化.等级评价适用于公共艺术课程教育,用叙述评价(成长档案评价与无等级评价)替代分数评价,更适用于课外艺术实践活动,该评价体系增加了学生的自我评价,是为了让学生在自我评价过程中确认自己的独特性,以便在未来的社会生存中既展现群体适应性,又能渗透出自己的个性.

大学生艺术素养教育的关键问题在于学生的参与.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学生参与不具普遍性.究其原因,笔者认为问题主要来自社会、家庭中对金钱的价值观、就业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对艺术素养的意义没有深刻的认识.这是个复杂的问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研究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