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名人艺术风韵

点赞:12489 浏览:5629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1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戏曲表演程式的一招一式不仅具有线条美和节奏美,而且它是有思想的、有感情的、也是有生命的.许多艺术界前辈运用了丰富多彩的表演手段,塑造了优美生动的舞台形象,取得了精湛高超的艺术造诣.

豫剧名人艺术风韵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参考文献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函授论文、高校大学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7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Abstract:The drama performs the program every gesture and motions not only to he line US and rhythm US, moreover it has the thought that to he the sentiment, also to he the life. Many artistic circles seniors he utilized the richly colorful performance method, has portrayed the exquisite vivid stage image, has obtained the exquisite excellent artistic attainments.

关 键 词 :豫剧 艺术风韵 宋桂玲

key word: Henan opera Artistic graceful bearing Song Gui Ling

作者简介:曹君秋(1968-),女,汉族,河南省柘城县人,商丘市豫剧团,演员,研究方向:戏曲.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每个人都不可能脱离社会和群体单独存在,人的一生要与无数的人往来交际,但与人交际的方式、内容也呈现出多种多样,性情、志趣、思想、千差万别的形态不同.

豫剧以她优美的旋律,独有的中国风韵,丰实的传统剧目和艺术家的精湛表演而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尤其在中原这块戏曲热土上,常香玉、陈素贞、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和桑振君六位大师级名旦的产生,使豫剧这朵艺苑奇葩更加绚烂多姿,越来越引起世人的关注.六位艺术家的演唱风格不同,各具特色而自成一派,深受广大观众的赞美和欣赏.

今天讲的这个名人虽不是六大名旦之一,可在我们九十年代之前她就响遍了整个中原,享有很大的名气,她就是河南省豫剧一团的著名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宋桂玲老师.她这一生中命运坎坷,性情秉直、错过了好多的良好机遇,未能很好的施展自己的才华,一生留下了无尽的惆怅和遗憾.她的戏路很宽,不但以花旦、闺门旦着称,而且能翻能打、文武兼备,成为豫剧女演员中少有的“文武全能.”她主演的戏有:《抬花轿》、《穆桂英破天门》、《茶瓶记》、《对绣鞋》、《大战九花娘》等,唱响了整个中原.我和宋桂玲老师还是从88年的时候认识的,当时宋老师和我们县剧团合作循环演出,四年的接触使我看到了一个真正艺术家的风采.她的嗓音清脆甜润,唱腔以‘祥符调’为基础,并吸收了其它流派的优点,揉和到自己的唱腔之中,唱起来高昂、实有感彩. 她演的武戏《刀劈杨凡》一场戏中,刀劈时是‘扎大靠’、‘翻跟头’,紧接着‘劈棺’,后面又是‘短打’,从桌子上翻下来,紧接着又走个‘乌龙搅柱’...亮出了樊梨花武艺高强的本领.这些技巧功一般基本功不扎实的女演员是来不了的.

《穆桂英破天门》是宋老师的头炮戏,一般的剧团正常演出时都是演到穆桂英求情赦免了杨宗保就结束了,可宋老师带大破天门阵,这个戏也是显示演员功夫的一个武戏,她在演这出戏时对自己要求的特别严格,是一位很细腻,很讲究的名演员,在这个戏中,第一个上场,有一句内唱的起板:“风和日暖艳阳天”,唱完后,四个女兵上场,走马趟,紧接着她随穆瓜上场,身穿粉红大靠,头戴七星金冠,背对观众,倾斜出场,走到舞台中间猛转脸抖靠旗,对观众就这么一个漂亮的亮相,又帅又美,赢得了全场观众的喝彩,一大段唱腔过后倒板时,突然听见鸿雁的叫声,看见雁在空中盘旋,这时她目不转睛的盯住它,准备开弓射箭.在舞台上,大部分演员都是拉空弓射箭,可宋老师是真弓真箭的射,而且还是从背后射出.只见她拉开弓,顶上箭,眼睛盯住鸿雁,台步由慢到快转圆场,倒下“卧鱼”,弓箭转到背后,一下子把箭射到下场门幕条上,既如真射又不伤到其他人,这一招真是绝招,接下来是穆桂英和杨宗保争夺鸿雁的场面,大雁落下,两人双夺鸿雁,都认为是自己射中的,二人抽错了箭,箭杆上刻着“杨宗保”三个字,又看看对方是一个又帅、又俊的少年,顿生爱慕之情,但表面上还是不动生色,略带羞意,爱的眼神,从而又表现了她刚强好胜的性格,她在这场戏中表演紧紧抓住了一个“细”字,细唱、细做、细心琢磨、细致入微.在他们二人比武较量时,穆桂英把杨宗保打下马来,又检测装用去刺他,吓得宗保直打哆嗦,这时穆桂英急忙去扶他,还故意嘲笑,讽刺他,唱到:“小将军不要打哆嗦,姑娘我试一试你的胆量如何”,然后又偷偷一笑.提起宋老师的笑,我在这里又补充一句,她在“笑”的这个表演方面特别讲究,真可谓是笑不露齿,笑的美观,笑的自然.她从不张着嘴大笑,而是抿着嘴提笑肌,微微一笑,是羞笑,可爱的笑.有的演员在演唱或笑的表演时,不注意嘴型的美观,特别是表演哭的时候,露上齿,就像笑的一样,很不雅观.


“严师出高徒”棍头出孝子,这话真是一点不检测,宋老师之所以有这么扎实的基本功和演唱技巧,是和她从小在老师的严管严教下分不开的,练功是很苦、很累、很难的,宋老师常给我们讲她小时候练功的事,比如,为了练发音,她就用一根筷子插在嘴里,压住舌头,唱各种音符、音调,为了练眼神,黑夜里点燃一根香,用手上下左右转动,有时慢,有时快,环绕方形,圆形,做到能转,能动.为了“拿顶”,也就是倒立,有时一次拿一个多小时不准动弹,手脚都麻木了,头脑在疼痛,头晕眼花,直冒金星,但还要硬着头皮坚持下来,为了练翻跟头,她就少吃饭,少喝水,把腰身缠的紧紧的,好利于翻跳,扑打.她曾连翻三四十个跟头,有些高难度的动作,还要练上上百次,甚至上千次以上才能过关,对于穿大靠,武打就更不用说了,需费九牛二虎之力,摔倒了,跌伤了,再爬起,再重练,她说:“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不要把自己看的太高了,学无尽头,只要能动,就要一辈子坚持不懈的练功.”她的这种执着的精神真是可嘉,正对一句俗话“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啊”.

想成为一个好的戏曲演员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戏曲里面的学问深奥莫测,它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唱、做、念、打,缺少哪一门都不行.要搞好戏曲工作,无论从哪方面事说,最主要的离不开“实践”二字.从反复实践中积累经验、深入生活、掌握人物性格,用自己内心的感动去激动观赏者,从而达到生动鲜活、令人难忘的艺术境界,是最终目的.戏曲表演程式的一招一式不仅具有线条美和节奏美,而且它是有思想的、有感情的、也是有生命的.许多艺术界前辈运用了丰富多彩的表演手段,塑造了优美生动的舞台形象,取得了精湛高超的艺术造诣.

宋桂玲老师曾经被誉为"豫剧小皇后",她10岁就开始学戏,她性情刚烈,学艺刻苦,勤于钻研,艺术生涯57年来,积一身绝技,是豫剧女演员中难得的“文武双全”.就连现在每逢欢庆时刻,《抬花轿》唱段还都是必唱的曲目,此剧已经成为了豫剧花旦行当的看家戏.剧中的周凤莲性格开朗、活泼、心地善良,是一个非常聪明,天真无邪的姑娘,宋桂玲老师把周凤莲演绎的惟妙惟肖,媚而不轻浮,憨直而不带傻气,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透露着丰富的感彩.比如封建时代的女子,一听说别人给自己说亲,往往都会羞得满面通红,赶快回避,可她不但不回避,反而再三询问,喜形于色,这时的表演就要把握好分寸,既不能过火,又不能太温.其实周凤莲在剧中以前只是一个陪衬角色,可是宋桂玲老师却把她的这种心直口快、天真活泼、乐于助人的形象树立起来,改成了《抬花轿》的主要演员,例如“花轿迎亲”一场,在轿内的一段唱:“府门外三声炮花轿起动,周凤莲坐轿内喜气盈盈...武状元把我娶,文状元把我送,大姑娘我今日八面威风.”疾徐得体的节奏,将角色此时此刻的欣喜、兴奋、得意,又略带娇羞的感情,表达的淋漓尽致. 宋老师的嗓音清新明快,令人心情豁然开朗,唱腔独树一帜,每个字都送到了观众的耳朵里,在唱腔上还有许多技巧,该巧唱的巧唱,该收的收,该放开的就放开,用内在的情感去激动观赏者,从而达到生动鲜活令人难忘的艺术境界.

宋桂玲老师非常喜爱戏曲事业,就连她逝世的前几个月,不怕病痛的折磨参加老年乐艺术团,为老干部们慰问演出,临终前还向徒弟们授艺.她的才华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感染了我们每一个人,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值得我们每一个追求艺术的人从心底感到佩服,尊敬.她的出现为中国戏曲界增添了不可缺少的光芒.

我们都知道京剧有四大名旦,都是男扮女装,各立一派,响遍整个全球,可在我们河南豫剧中,演男旦的却是稀之又少.我的父亲就是其中之一,他是解放初期的名老艺人,艺名曹火,主攻青衣、帅旦、闺门旦、彩旦等行当,在苏、鲁、豫、皖各地区也享有很大的名气,父亲是旧社会过来的人,有一种旧的观念,性情直爽,热心对人,对艺术事业尽心敬业,身体再不舒服也要带病上台演出,只要能听到观众的掌声,再大的病都消失的无影无踪,在过去的那个年代,不准唱老戏,父亲空有一身艺术本领,却无有用武之地,无奈只有改了行,从我记事开始就知道父亲干过厨师做过饭,在路边摆鞋摊给人补过鞋,后来又跟团管理服装.自从老戏开放以后,父亲算是自由解放了,终于可以施展自己的真实本领,一天三场,甚至五场演出,《穆桂英挂帅》,《樊梨花征西》等古装戏,越来越火,名气越来越大,可遗憾的是当时的社会设备不足,条件有限,竟没有留下他那些宝贵的演出资料,没有录过磁带,也没上过电视,更没有录过光碟,真替他惋惜!现在父亲都八十了,除了腿有些走路缓慢,身体各方面还算是很健康的,父亲对我的艺术事业不仅非常支持,而且从表演到唱腔要求的都非常严格,特别是吐字方面,他常教诲我说:“吐字是最重要的,特别是唱到快的时候,更应该把字唱清!让观众听清是什么意思,如果吐不清字,就等于前功尽弃,出力不落好.由于父亲不识字,当时给老师学戏全部都是口传戏,唱腔全凭是用脑子一点点记下来的,这对父亲来说是相当不容易的.他的一生演的戏太多了,其中有《火焚绣楼》、《樊梨花征西》、《穆桂英挂帅》、《对花》、《大战十一国》、《王金豆借粮》和《对绣鞋》等,他主要的表现就是在唱功上,梆子戏,嘴头戏,老豫东的唱法是无人能比的,唱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一派,例如《火焚绣楼》这个戏,当洪美荣逃离绣楼来到兰府,见到兄长要抢的兰翠萍(也就是未婚夫的妹妹)时,被她的容貌所吸引,引出了一大段夸赞的唱腔,“尘世上小女子见过有多少,都没有她长的这么俏皮儿,水灵灵一双杏子眼,弯弯两道月牙眉儿...小胳膊一伸露四指就好像六月的藕瓜离滋泥儿...”整段唱腔采用了中速二八板、偷字闪板、嘴头巧妙的唱法,每一句唱词后面都带一个“儿”字,听着是把字吐垮了,可让人感觉这种老豫东调的唱法津津有味,唱腔特点独特,别具风格.又如下面的快攻戏“前三针儿、后三针儿、左三针儿、右三针儿、隔着三针儿蹦三针儿、扎了一圈连环针儿,从脚头扎奔到脚后跟儿...”几十句戏,中间没有过门,一气呵成、耐人寻味,有一种听不过瘾的味道,又如《王金豆借梁》这个戏,他在剧中扮演的是嫂子,在唱腔方面自己设计的有评剧、柳琴、四平调、曲剧等,吸取了几个剧种的经典唱法,土洋结合,非常耳目一新,例如在给妹妹诉说陪送嫁妆的唱词中,其中有几句唱“走上前来忙把那个妹妹叫,方才与你打哩嘻,你不是为了那个王金豆,我的傻妹妹,大闺女可咋能想女婿...”后面这一句唱就利用了柳琴的演唱风味,好听极了,后面是连板,“有猪肉,有羊肉,再装上几只老母鸡,叫你哥使着车,儿...喔...喔啦儿...一下子送到王湾集”.前面几句是偷字、闪板利用了两句四平调的唱法,最后一句用舌尖顶着上颚发出一个“儿”的巧妙唱法,唱出了嫂子当时的这种心灵手巧、爽朗、大方的性格.目前这种老的唱法已不多见了,没有一定的基础是唱不到这种境界的,因此我应该把老一辈传下来的东西好好吸收过来,不能叫它失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