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散之草书艺术成就

点赞:25234 浏览:11815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内容摘 要 :林散之作为一位全才的艺术家,在草书方面卓有成效,被称为"当代草圣".在笔法、墨法、章法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研究.
关 键 词 :林散之 笔法 墨法 章法 线条
中图分类号: J29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981 (2008)07-0020-03

林散之(1898一1989),安徽和县乌江人.原名以霖,号三痴,后改名散之,别号左耳、散耳、聋叟、江上老人.林散之作为一位全才的艺术家,在诗、书、画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素有诗书画“三绝”之称,尤其在书法方面的成就为高.在书法方面,草书的成就又更高一筹,被称为“当代草圣”.自古以来,画家书家能被后人称为“圣”者,屈指可数.特别是近百年,书坛名流大家人才辈出,但能称为“圣者”唯林散之一人,而且没有引起非议,客观上表明了社会对他的书法艺术成就的赞同.

林散之草书艺术的特点

林散之的作品,透出朴茂沉雄的淳和之气,飘渺俊逸的书卷之气.笔走龙蛇的气势、简洁舒展的结体、瘦劲老辣的线条、淋漓酣畅的墨韵、行云流水的章法、出神入化的意境,可谓炉火纯青,风格独具.下面就他的草书艺术成就谈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笔法
黄宾虹示古人用笔之道:“凡用笔有五种,曰画沙、曰印泥、曰折股、曰屋漏痕、曰壁拆纹.”又曰“用笔有所禁忌:用笔宜留、宜圆、宜重、宜雅、宜平;而忌尖、忌滑、忌平、忌俗、忌轻.”这曾是黄宾虹老人对绘画用笔的要求,而林散之敢于把绘画的用笔用于书法实践中并有所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总的来说以中锋为主,兼有侧锋,“笔丛曲处还求直,意到圆时更觉方”,提顿转折,涩进疾阻,似欹反正,将倒复起,而当笔枯墨尽之时,则蹲锋重擦,或绞转、翻转.墨华隐现,一片化机.有些字一笔之中有中有侧,变化多端.中锋以立骨,侧锋取其生动妍美,这就是草书笔法的奥妙所在.同时一定要注意每个点画线条的微妙变化,这种笔法起笔、收笔和中间运行部分的轻重方圆,都反映出林散之用笔运腕中的变化.笔法是书法艺术的生命,韵味是书法艺术的灵魂.同时在他的草书用笔中除了传统笔法外还加进了一些山水画的皴擦技法,将中国画丰富的墨法以自觉的意识运用到草书创作上,既新颖又符合古法,是中国书法技法史上的重要突破,也是对书法美学史和书法思想史的一项巨大的贡献.
其二:墨法
黄宾虹示用墨之道“用墨有七种,曰积墨、曰宿墨、曰焦墨、曰泼墨、曰浓墨、曰淡墨、曰渴墨.”林散之在用墨中谨遵老师的教导,他的草书作品里,墨之“五色”天然浑成地应用着.他的作品墨色变化非常大.他毕生追求“干裂秋风,润含秋雨”的艺术效果.王铎只是枯润相间,林散之先生达到了枯润相融,更显得斑驳迷离,气韵生动.他饱蘸墨汁,气势连贯地一气写下,纵横挥洒,所以作品中浓淡、枯润、虚实的对比十分强烈,充分发挥了水墨的特性,显示出非凡的驾驭毛笔的能力.他打破了千百年来书法用浓墨的传统,成功的以水破墨,将书画中的浓淡、枯润、渴宿诸墨运用于草书创作中.林散之惜墨如金,有时蘸一次墨写好几个字,枯了还是润的,但不弱,仍然笔笔圆润.笔锋一转,又有墨了,还能写好几个字.林散之的用墨,以渴笔为主,干笔墨少,容易出现飞白和两边皆毛、有涩感和力度的线条.等墨将枯时,再少蘸一些墨,这样就出现有节奏、有韵律的墨韵,给人一种“干裂秋风,润含春雨”的美感.林散之善于在笔中墨水将干时运用内力在纸上擦出数字,写下幻灭不定而又真力弥满的笔道,真可谓“无画处亦成妙境”.林散之此时的书法线条,墨多处坚韧有力,墨少处沉实,反见滋润,正如唐孙过庭《书谱》中所说“带燥方润、将浓遂枯”.两种不同墨色的线条在强健的笔力下各自发挥到了极致,并产生了强烈的视觉效果.林散之以绘画中的宿墨法用于书法的表现手法,大大丰富了书法艺术的表现语汇,真正做到了“柔亦不茹、刚亦不吐、燥裂秋风、润含春雨”的高华之境(林散之诗句).”
其三:用笔
林散之惯用长锋羊毫,八面出锋,诸锋并用,甚至中、侧、正、偏、顺、逆、聚、散,无锋不用.观其运笔,往往先蘸水后添墨,力到笔端,墨到纸上,水墨交融之处,满纸烟云,然后笔锋捻转,大开大合,墨将枯尽时,线条似藤似蔓.他的作品有一种难得的禅意和佛性,成为近现代书法史上的一座巅峰.
其四:线条
书法是线条的艺术.林散之在书法线条上的锤炼在本世纪的书家里,也是无人能比的.线条瘦细柔韧,缠绕连绵,瘦硬圆劲,虽纤纤细线而气韵宽博,纯粹而又丰富,安静却又灵动,笔精墨妙,趣味横生,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他手中的那支特制的长锋羊毫笔,使他的线条拥有足够的弹性和丰富变化的可能性.民国以来的近百年书法史中,书法家们大多数都还没把“书法”和“写字”区别开来,都还停留在点画结字的美观实用上,书法线条的理念还极为淡漠.而林散之在朦胧的意识下,已经开始做着大量的准备了.之后,他在草书创作中不断摸索,终成大器,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
就书法的线条来说,应该说,他早期的作品并无惊人之处.在四十岁时跟着黄宾虹老师学画,从那时线条有了变化,并且基本定型.这时的线条方折减少圆转增多,劲利之意渐敛.如书于1940年的自作诗《草阁》,行笔中锋点画起止不着痕迹,中部圆厚饱满,游丝映带,墨法已善于运用浓墨淡墨.60年代的林散之的草书作品更趋含蓄内敛,厚重且富有质感,线条方圆曲直、粗细长短等变化,极富节奏变化.墨色的枯润、黑白、虚实、对比较之以前更为精妙,我们已隐约看到了林氏晚年书风突变的前兆.晚年的林散之用笔融汉隶于草书中,用墨融画法于书法中,消解了黑白、虚实、有无间的界限,满纸烟云,一片苍茫.80年代线条更加凝练,这一时期对水的运用更加自如,并且大胆使用渴笔.如《王安石诗》涨墨法的运用达到了极致:“行何”两字以渴笔送出,“乌塘渺”等字用的是涨墨法,通篇写得非常连贯.水墨交融,枯湿合宜.他完全凭借着纯粹的艺术的影响,唤起了人们对书法线条形式的关注.终于,随着人们对书法本质认识的逐步提高,书法的线条受到愈来愈高的重视.
其五: 取法
林散之说过:“余初学书,由唐入魏,由魏入汉,转而入唐,入宋、元,降而明、清,皆所摹习.于汉师《张骞》、《衡方》、《曹全》;于魏师《张黑女》、《张猛龙》、《爨龙颜》、《爨宝子》;于晋学阁帖,于唐学颜平原、柳诚悬、杨少师、李北海,而于李北海学之最久,反复习之,以宋之米氏、元之赵氏、明之王觉斯、董思白诸公,皆力学之”.可见,林散之的取法是非常广泛的,是各家融会贯通的结果.他主张学书:毕积诸家之长,聚为一体,斯为大成.不能死守一门.可见他是吸取诸家之长的,既是帖学大师,又是碑学大师;既不是帖学大师,又不是碑学大师.他不仅学习碑学,而且学习帖学,在他身上是碑学和帖学的融合.无论是碑学还是帖学从他们那里都能汲取到营养.他的作品消解了传统草书的书卷气和金石气的壁垒.同时,他不仅学习楷书、隶书,而且还学习行书、草书.在他的草书中有深厚的楷书、隶书和行书的功底.在他的书法作品里,王羲之的典雅妍和,怀素的古瘦浪迈,祝允明的恣肆烂漫,董其昌的淡雅萧散,王铎的纵逸奇崛,都被不露痕迹地吸收进来.
其六: 创新
在《林散之书法集自序》中他这样写道:“学古老活,似古老死.审事物,无不变者.变者生之机,不变者死之余.”他学古而不拘泥于古人,始终坚持着敢于变革的创新精神.欣赏林散之的作品,看不出某家某帖的面貌.写来自然率真,随心所欲,但笔笔不离传统和法度,字里行间渗透着深厚的传统功力和鲜明的个人风格.

二、林散之艺术成就的取得原因

其一:学无止境
书名被人认可时,他已经是耄耋之年了.1970年春节除夕,他在浴池洗澡时不慎跌入开水池中,全身严重烫伤,救治四个月始愈.右手五指粘并,拇指、食指和中指,尚可执笔,因自号“半残老人”.即使是这样,依然作书不断,这种精神值得书界后辈们学习.
其二:以楷写真.
一位书法界同仁告诉我:“学草写草是写不出来的,留不住.用楷书笔法写草书行.”的确如此.林散之的草书用楷法写成的,笔笔放得开,留得住,笔笔送到而且扎实,绝无飘浮之感.
其三:循序渐进.
林散之学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林散之书法集自序》中说“余学书,初从范先生一变;继从张先生一变;后从黄先生及远游一变;古稀之后,又一变矣.”从这段自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林先生书风一生大致历经四变,每一次变化都促使其书法意境和线条内涵进一步深化,直至其艺术成就的巅峰.可以说他的学书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二十多岁时,林散之的书法作品尽管点画爽利,流美中见沉着,但并无惊人之处;四十岁之前林散之的书法一直处于探索徘徊期,书法线条尚未形成自己的风格;四十岁以后风格逐渐确立,并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被强化和丰富.及至晚年,一生最辉煌的时期终于到来,笔下的线条渐入佳境.
林散之艺术成就的取得是继承传统的结果,更是融会贯通、不断超越自我的结果.应该说,他的草书和历史上的草书大家相比毫不逊色,并且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是草书发展史上又一座高峰.

参考文献:
林散之、陆衡著《笔谈书法》古吴轩出版社,1994.
林散之《林散之》,古吴轩出版社,1996.
于茂阳、郑培亮、刘宗超《二十世纪中国书法史》,河南美术出版社,1998.
桑作楷《林散之书法选集》,江苏美术出版社,1985.
(作者:河北大学艺术学院07美术学硕士研究生)

林散之草书艺术成就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书法艺术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电大论文、高校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7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