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斯勒的纯粹图像艺术

点赞:20010 浏览:9215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惠斯勒,19世纪美国画家,被冠以“印象派的开拓者”、“拉斐尔前派代表”、“唯美主义大师”、“音乐画家”种种称号,但他却没真正属于哪个画派,而是以自己独特的画风――借鉴日本“浮世绘”艺术形成没有故事关联的纯粹图像艺术,成为西方美术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开启者.

【关 键 词 】日本浮世绘,纯粹图像艺术

19世纪的美国绘画受到英国和法国的影响,出现了一批杰出的人物,尤其为世人称道的是惠斯勒.惠斯勒于1834年生于美国的劳威尔(马萨诸州),很早已表现出对绘画的爱好,但直到20岁时才真正投入到绘画艺术中来.1855年,惠斯勒到达巴黎,在格莱尔的画室中学习素描和油画,并且在卢浮宫临摹古画,从此走上绘画之路.在绘画上,惠斯勒深受委拉斯开支以及当时法国著名现实主义画家库尔贝的影响,所以在早期他创作了一系列现实主义画法的作品,同时在巴黎,惠斯勒很快结识了巴黎艺术界一些知名人物,如波德莱尔,马奈,凡汀――拉图尔,布拉克蒙等,在他们的影响下也尝试了一些印象主义的绘画实践,但是在内心深处,惠斯勒对于这两种画法并不满意,在此不满中他将目光投向了当时巴黎正时兴的“日本风格”即:日本浮世绘版画.虽然此时惠斯勒对于浮世绘版画的兴趣还处于意念阶段,但是在浮世绘版画艺术的启迪下,他使绘画从对故事关联的依赖中解放出来,并将之发展成了一种基于视觉效应的纯粹图像艺术.

日本浮世绘版画的审美特质不同于西方的艺术审美表现,它的绘画语言追求作品的形式美,题材的选择则在次要位置,讲究流动简练的线条尤其是长线条,无影平涂的色彩价值(黑色块面不画阴影),自由而机智的构图,画中留出的大量空白,用倾斜视点展现平面的画面空间,非对称性,不均衡性画面等,这些让处于需要变革的西方画家看到了希望,也找到了绘画创作的源泉.惠斯勒是最早倾倒在日本美术前面的欧美画家之一,也是学习日本美术最为彻底的画家,内心对于传统艺术的不满,所以对来自东方的异国艺术他较少抵抗,从一开始就显出了极大地兴趣.从1863年开始惠斯勒开始收集大量的日本版画、漆具、屏风画,而且在自己的住宅里,从天花板到墙上都贴满了日本折扇画.在1885年惠斯勒在著名的《10点钟演说》中,他甚至将日本美术与希腊艺术相提并论.他说:“改写美术史的天才再也不会出现,美的历史已经完成――这便是巴特农神庙的希腊大理石雕刻,是富士山脚下的哥饰北斋的以鸟类为饰的折扇.”在惠斯勒的作品中,日本浮世绘艺术中独有的背景、屏风、物件、人物造型动作都成为绘画元素,但是我们看到,除了这些简单的沿袭外,浮世绘版画独特的绘画因素如:自主的线条、用色和构图同时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转化,创造性的被包容惠斯勒所创立的新美术词汇中.在背离传统、积极创新的努力中他对浮世绘版画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和钻研,进而有侧重的从其中获得了美术词汇创造的启示,这种启示早期指向绘画的题材但最终却指向了画法的创新,而且即使技法上的关照也从没以因袭的方式产生,而是形成了他自己的绘画方式“纯粹图像艺术”.

惠斯勒在对浮世绘版画感兴趣的同时开始了对于西方传统画法的超越.1864年是惠斯勒艺术上走向转型的一年,在这一年惠斯勒推出了一些人物画作品,如:《白色交响曲组画之二:白衣少女》,《金色屏风:身着紫金色衣的开普丽丝之二》,《来自陶瓷国度的王妃》等.在这三幅画中惠斯勒不仅将浮世绘版画,屏风,和服等日本文化因素融入画面,更重要的是他开始自觉地借鉴浮世绘版画的构图方式及视觉观察角度,将人物不再居于画面的中心,画中的主角也不是一目了然,而需借助构图与人物的视野去找寻,消解画面的空间感和效果,逐步改变西方传统绘画中的色彩和亮度光泽,极力营造一种类似东方的淡雅和文学情调,消减画面的叙事性,弱化单纯的人物造型,从而开始形成自己的风格.在此之后的60年代里,惠斯勒仍主要以人物画为主,进一步实现自己的艺术探索,他在绘画构图上抛弃了传统的焦点法,采光上借鉴浮世绘版画的技法只见受光体不画阴影,对形体进行模糊化和简约化处理,用色上采用释稀的办法对亮度进行剔除,由此为画面引入的是一种艺术感受的全面转向.此前我们知道,对西方绘画的欣赏主要是以视觉辨认为基础,写实造型为前提,以我们的眼睛看到的真实核对画家的技术,以看到什么来展开对所画内容的洞察,现在,惠斯勒通过自己的画法明显抽去了日常视觉真实赖以存在的基石,因为在他的绘画中没有了焦点也就没有了对观者视线的限制,用色也就没有了传统的光亮也就失去了逼真感,对所画物象形体的简化和模糊化处理也就降低了可以视觉认知的程度.所有这些都将美术观赏者从对作品的视觉真实上转向了对画家及绘画作品的意义的感悟和认知上.惠斯勒的绘画基于的是客观物象和观照者之间的一种和谐感应,他一方面坚持绘画要面对所画的人物和实物,但是又主张采用新的艺术手法使画面不能太像,“一种介于像与不像之间的和谐”纯粹的图像艺术.


70―80年代惠斯勒从人物画转向风景画,但受启示于日本浮世绘版画的画风一直贯穿其中,绘画也脱离西方艺术发展方向,形成自己的面貌.惠斯勒受到日本风景画家安藤广重同类作品的影响.安藤广重风景画中构图大胆而新奇,善于将自然中的某一事物夸大比例且置于画面的非中心位置,画面同时情趣盎然、平易和谐、静寂优美,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代表作《江户名胜百景》、《千住大桥夏日黄昏的骤雨》等.在安藤广重的启发下,惠斯勒创作了一系列的作品如《老巴特西大桥:蓝与金色的夜晚》、《夜晚:蓝银色的查尔湖》、《灰色交响曲:泰晤士河的早晨》、《焰火:黑色和金色的夜曲》等,在这些作品中,惠斯勒除了前面已经经过的释稀色彩,没有景深,没有光源外,还以夸大的构图和对细节的放弃将观赏者的视点从传统的辨认性欣赏引向了整体氛围的感知.在1874年他的这幅风景杰作《黑色与金色乐曲:降落的焰火》中场面景色美妙.他用深沉的和闪烁的颜色和线条来谱写这个"乐章",色彩在画面上具有点泼的性质.对他来说,这幅画与其说在刻画主题,不如说是一种检测托.画家试以微妙的色调关系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神奇的夜景的感受.作品具有印象派追求的某种光色变化特征,但不是印象派那种户外写生,画面的气氛营造成为作品的主要特征.在《老巴特西大桥:蓝与金色的夜晚》中我们看到:老巴特西大桥以较之于河两岸的房屋和人群以不合比例的提高了,大桥偏离画面中心位置,以至整个大桥只能以成丁字型状的局部呈现在画面上,接近日本美术诗意的风景画效果,对大桥细节的删除,使得整个的桥身被暗黑色所取代,期间我们感受不到一点立体感.在整个夜幕与暗色背景贯穿成一体的氛围烘托下,一座大桥以别样的面貌进入我们的眼帘,脱去了现实主义观看方式的束缚和对于细节的辨认,我们进入对大桥之雄壮面貌及在夜色掩映下所呈现之美的体悟中.

惠斯勒在浮世绘版画的启示下完全抛弃了西方传统的外光成形,将三维光影成形发展成为二维光影效应,使用独特的构图和色彩追求视觉效应.总体上我们看到:他的绘画有区别于当时印象主义的画风,印象主义单调追求光影效果而抛弃物象的描绘,忽视景物与观照者之间的感悟和交流,使绘画限于对于绘画语言的追求,忽视了整体的氛围营造,所以惠斯勒超出了印象主义的圈子.同时惠斯勒的作品也区别于当时的“唯美主义”、象征风格的定义,因为惠斯勒的绘画并不是靠单纯想象去创作,而是基于“艺术必须表现艺术家的内在意象,这个内在意象的实质体现在表现得简洁性上”.这里的“简洁性”并不是不面对所画的东西,而是如惠斯勒画中所追求的将对象的内在意蕴刻画出来.所以惠斯勒以自己强烈的个人意识,脱离了西方艺术发展的大潮流,倾心于日本浮世绘艺术的影响,没有走向任何一个画派,形成了自己纯粹的图像艺术.

惠斯勒的纯粹图像艺术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版画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在职论文、高校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6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1885年,惠斯勒在巴黎、牛津、剑桥做的演讲《10点钟的读物》中为自己的绘画完美的做了个很好的结语:“我的艺术理想,没有故事内涵,没有情节关联的纯粹图像艺术”,虽然惠斯勒这种学习日本浮世绘版画艺术从而形成的纯粹图像艺术由于刻意的东方痕迹而没有紧跟当时传统画派的轨道,没有像印象主义那样对后人产生久远影响,但是他对西方美术从传统走向现代,从摆脱传统视觉感受,注重对绘画整体艺术氛围的感受上却具有开山鼻祖地位.

【参考文献】

[1]王才勇. 印象派与东亚艺术[M]. 江苏: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8.

[2][英]M苏立文著. 东西方美术的交流[M]. 江苏: 江苏美术出版社, 1998.

[3]童炜刚. 西方人眼中的东方绘画艺术[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