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中国式医患关系》

点赞:3317 浏览:941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1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白剑峰新作

《中国式医患关系》出版

卫生部部长陈竺作序

《中国式医患关系》一书近日由红旗出版社出版,卫生部部长陈竺作序.本书作者为《人民日报》高级记者、本刊特邀总策划白剑峰,这是继其《谁在妖魔化医生》之后的又一力作.

本书分为五章,分别是:“医者的尊严”、“患者的权利”、“医改的博弈”、“医学的温度”、“中医的忧思”,共20万字.

白剑峰先生是一位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记者,也是一位富有人文情怀的学者.他长期关注中国的医改和医患关系,能够站在全局观察和思考问题,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卫生部部长陈竺在序言《医患是利益共同体》中指出:“医患关系的实质是利益共同体.因为‘医’和‘患’有着战胜病魔、早日康复的共同目标,而战胜病魔既要靠医生精湛的医术,又要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和积极配合.等在疾病面前,医患双方是同盟军和统一战线,医患双方要相互鼓励,共同战胜疾病.”

《中国式医患关系》是《谁在妖魔化医生》(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姊妹篇,两本书一脉相承,互为补充,串起了一部转型期中国的医患关系史.

在医患之间追问人性温度

张瑞琴

生老病死,每一个人都概莫能外.

从呱呱落地到走完漫长一生的谢幕,医生在我们的生命历程里扮演着特殊角色.小到感冒发烧,大到沉疴缠身住院治疗,那些穿着白大褂的医护人员,总是在冰冷的药具之外带给我们心理上莫大的安全感.

曾经的一句白衣天使,承载的是信任,是敬慕,也是生命的重托.然而,这种原本温馨的医患关系开始在不知不觉中蒙上阴影.

当老百姓的顺口溜“割开肚子要红包”流行大江南北的时候,当一个小感冒都要花去上千元的时候,人们有理由开始怀疑:医生还是不是穿着白衣的天使?医院还是不是救死扶伤的地方?

就在“缝肛门”“刺医门”“弃婴门”一连串余波未了之时,看了白剑峰的新书《中国式医患关系》,读罢久久不能平静,深感医患问题如不解决,其造成的多米诺效应,终将影响到中国社会的安宁和发展.

该书牵手医患两端,去审视日渐淹没在口水里的中国医患问题,也在更广更深的层面上去思考中国医患问题的未来.

《中国式医患关系》用充满理性的思辨,像一个系统维护软件似的深入扫描全盘医患关系,找出我们平时忽视了的医患关键问题,也给了那些被我们忽视的医生一个发出心声的平台.

“在社会浮躁窗口期,技术主义和消费主义盛行,传递到医疗领域,就成了生命完全可以通过技术来改变,一切死亡都是医学的无能,一切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都是医生无能;而医改这个窗口期又将很多问题摆到了桌面――看病贵、看病难、看病烦等这两个窗口叠加,很容易产生一种对医疗行业的集体审判”――《新世纪》周刊如是说.

实际上,当第一个红包收入囊中之后,整个医患间的信任就开始了崩溃的那一天,而剩下的,人们只能悲剧性地去相信“倾巢之下岂有完卵”了.

而读《中国式医患关系》则会让人冷静地换位去想,相对于一旦出现医疗事故后铺天盖地对医生医院的声讨,我们是不是忽视医生内心的冷暖很久了?我们有没有停下来认真听一听医生的说话?

当“医闹”成为一种赚钱的职业时,我们的批评方向又在哪里?当医生出诊时都要面对三到四成患者拍照、偷偷录音的时候,医生的心会寒到什么程度?

如果这仅仅是针对于外界的纷扰而言,书中的一句“让医生摆脱论文枷锁”则是朝向医疗体制内发出的呼喊,如此的关怀不能不让人动容.

但所有这些都无损于作者犀利的批评,这也恰恰是本书的一大看点.在给医者以尊严的时候,作者更没有忘掉还患者以权利.

从“医生下的不是棋,是冷漠”到“为贫困病人留一扇门”,可谓字字语重心长,句句直切当今医患纠葛的要害.相信医者读来如坐针毡、患者读来满眼热泪.

就现实来说,在一个13多亿人口的国家,医疗无论在任何一个层面上展开讨论,都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个中诸多问题,也非一本书所能解决的.

中国一年的门急诊人次达60亿之多,医院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而让老百姓困惑的却是,病床紧张不难理解,可人的脸色也为何那么难看?

书中有个有趣的细节,说有几个医院的院长悄悄当“患者”到别的医院去暗访,结果他们也无一例外地开始抱怨号难挂、脸难看.

难得一本《中国式医患关系》道尽了医患双方的是非纷争,也总有一幕是你我这样的肉体凡胎所熟悉的,读下来不知不觉就有我们自己的情绪掺杂其中,有感叹,有沉思.

但是,不论现实世界的医患关系如何变化,我们还是情愿相信,白衣天使永远是一个闪耀着光泽的汉语词汇.

它属于美德和品质,让每一个曾经在手术刀下重返生活的人心怀感激.

现在我们聆听《中国式医患关系》一书的梳理、作答,就是因为我们内心一直在呼唤某种东西的回归,就像我们呼唤美好生活一样的呼唤一个原本质朴、没有一丝变质的医患关系.

解决医患冲突的新思维

方彤

在医患关系紧张的背景下,作者以客观公正的第三方视角,揭示了转型期中国医患关系的特点,剖析了医患关系紧张的根源,并提出了用新思维解决医患矛盾的对策.医患关系的本质是什么?卫生部部长陈竺在序言《医患是利益共同体》中指出:“医患关系的实质是利益共同体.因为‘医’和‘患’有着战胜病魔、早日康复的共同目标,而战胜病魔既要靠医生精湛的医术,又要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和积极配合.”“在疾病面前,医患双方是同盟军和统一战线,医患双方要相互鼓励,共同战胜疾病.”

作者认为,从理论上说,医患关系是人世间最亲密的关系之一.医生和患者,生死相依,难舍难分,堪称生死之交、患难之交.然而,在转型期的中国,医患关系失去了往日的纯净与温情,变得日益紧张而冷漠.

那么,医患冲突的根源究竟在哪里?作者认为,固然可以归于和道德滑坡,但这是社会普遍现象,并非仅存于医患之间.除了道德因素,似乎还有更深层的经济和社会因素.

在我国现行的医疗体制下,医患是一对矛盾体,双方既有治愈疾病、恢复健康、挽回生命的共同目的,又有经济利益上的对立.在保证诊疗效果的前提下,患者希望最大限度地节约费用,而医生则希望最大限度增加经济收益.

翻开《中国式医患关系》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医患关系相关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学士学位论文、硕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8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如果时光倒流30年,医生还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之一.那时,患者对医生虔诚之至,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医患纠纷鲜有发生.然而,随着公立医院被推向市场,医患之间的浓情日渐稀释.政府在投入不足的情况下,鼓励医院靠自我创收维持生存发展.自此,公立医院的列车悄然驶离了公益轨道,医生由“圣人”变为“商人”,大处方、滥检查等现象随之泛滥,医患互信的桥梁开始断裂解体.

可见,医患信任解体,根源在于畸形的医疗体制.在西方发达国家,医生主要靠技术吃饭,因此都能遵循“合理诊断、合理治疗”的原则.然而,我国医生的劳动价值被严重低估,开处方和做手术本身不赚钱,只有多卖药、多检查、多消耗,才能多收益.由于居民看病自费水平较高,医生过度治疗,相当于直接剥夺了患者的财富,从而导致医患之间出现严重的经济对立,这是造成医患冲突的根本原因.

从卫生经济学的角度看,医生既是“道德人”,也是“经济人”.过去,我们常常只强调道德的一面,而忽视了经济的一面.事实上,任何一个群体的构成都呈“橄榄型”.医生也不例外,道德水平极高和极低的都是少数,大部分人处于中间水平.我们既不必称其为“天使”,也不必称其为“魔鬼”.问题的关键在于,如果有一个鼓励向善的制度,大多数人就会倾向于向善,反之亦然.因为,好人遇到坏制度也会做坏事,坏人遇到好制度也会做好事.


可见,要想从根源上消除医患信任危机,必须改革以药养医、以械养医的医疗制度,让医生靠技术吃饭,而非靠卖药吃饭.同时,建立一种激励相容的制度,即医生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同时,恰好也能实现社会价值的最大化,使医患双方成为利益共同体.

作者认为,医患冲突,既是道德问题,也是制度问题.熟人社会可以靠道德约束,陌生人社会则要靠制度约束.道德是柔性约束,制度是刚性约束;道德需要长期构建,制度可以短期见效.因此,解决医患冲突,根本出路在于放开眼光和思维,铲除医疗体制的弊端,用“改制”撬动“改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