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VS心理危机

点赞:24793 浏览:11645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安全感是不是人生存的必须?

金钱是不是安全感的重要保障?

在这场经济危机里,我们如何才能打好安全感的保卫战?

金钱保障安全感?

钱,学名货币,我们用来交换生活所必需的物品以及怎么写作的一般等价物.事实上,从钱出现的那一天起,它就伴随着漫长的社会演变,逐渐超越了它本身的角色,而变成了人类安全感和满足感的重要来源,尤其现代社会,我们几乎将它看成了实现成就、价值和自信的重要、甚至唯一的标准.从这个角度讲,没有第二个物种会像人类这样,如此冒险地将安全感建立在虚幻的货币上.

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成了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而这些需要在当今社会中几乎都或多或少地跟钱有关系.也不怪有人说,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是万万不能的.

任何一个时代,创造价值都是被鼓励的行为,而不幸的是,这种“价值”慢慢被“财富”所代替,大家似乎认为只有创造钱才是创造价值.社会对钱的认知逐渐内化到每个人的思想中,让钱影响着我们的情绪,甚至是对自己的评价.金钱不再仅仅象征着经济上的安全感、社会地位,同时也是个人能力的象征,成为自信和自我价值的来源,也是一个社会人成功和满足的重要途径.当然,教育、职业或工作能力都会带给我们成功和满足感,但钱往往是具体和直接的,因此冲击力也更大.从某个角度,金钱成了推动每个人发挥能量和潜力的动机和动力.因此,在自由经济时代,全世界都对掌握财富的人士极力推崇甚至模仿.


但是,经济危机却在一夜之间改变了这一切.拥有150年历史的雷曼公司垮掉,国际保险公司破产,一夜之间金领沦为街头艺人,这一切都让我们的生存安全感受到严峻的挑战.原以为可以依靠的“钱”,顷刻之间化为乌有,变化超出预期和想象,而我们只能被动接受,无力、惊恐和失控成为内心的主题.事实上,经济危机带来的最大威胁就是破坏了我们的主观控制感,让我们感受到受挫、焦虑、抑郁以及对周围环境的无可奈何,这样,人类内心的安全体系就土崩瓦解了.

如何恢复控制感?

不过,即使在这样的大环境中,依然有一些事情可以帮助我们恢复控制感,让我们随着各种指数上下扑通的心脏略略安适.

首先,我们可以从简化生活开始,削减不必要的开支,降低对物质生活的要求.这并不是要你放弃一切物质享受,而是建议你将自己的需求列一个清单,选择最重要的,或相对代价最低的优先满足.同时,减少信用卡的使用,要知道这一切灾难的源头就来自不负责任的超前消费.

第二,寻找社会支持,在就业面临挑战,职位朝不保夕的时候,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无疑是最为重要的,来自家庭的温暖可以提供无条件的安全感,而家庭往往也是我们通过积极行动可以影响和把握的.此时,朋友也显得更为重要,知道自己不是孤独地面对这一切将有助于心理健康.

第三,专注于你可以控制的方面.要知道,生活中某一方面控制感的丧失可能会泛化至生活的方方面面,反过来某个领域控制感的提升也可以在整体上改善我们对生活的掌控能力.所以不妨多从事一些在你控制范围之内的事情,比如你的兴趣爱好,特别是创造性活动以及能够发挥你技能的体育运动.研究表明,运动本身也能舒缓情绪.

第四,学会接纳当前的困境.接纳并不是被动地接受,坐以待毙,恰恰相反,接纳让我们不再纠缠于不能改变的现实,停止祥林嫂式的“十万个为什么”,投入到制定有效的策略和积极行动之中.往往当我们投入行动之中,恐惧、焦虑和失控的感觉都会随之减轻,这也是“接纳和投入疗法”的核心思想.

经济危机VS心理危机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经济危机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专升本毕业论文、自考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2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不安全感”是好事?

随着股指跳水、基金缩水甚至连不动产都在折价,很多人都损失惨重,苦不堪言.那么,这些损失究竟多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的心态呢?

在一个经典的心理研究中,参加者被分成了两组.第一组有两种选择:100%概率获得500美元的礼物,或者50%的概率获得价值1000美元的礼物.第二组同样有两个选择,要么100%概率的损失500美元,要么50%概率的损失1000美元.其实每组的两个选项客观上是等价的.但在第一组中,有84%的人选择了500美元的礼物,而第二组中却有70%的人选择了赌一把.

从1979年诺贝尔经济奖得主卡尼曼的初次尝试到今天,类似的实验以不同的形式被不停地重复,结果惊人的一致.基于此,卡尼曼提出了蜚声国际的“前景理论”:(a)大多数人在面临获得的时候是风险规避的;(b)大多数人在面临损失的时候是风险偏爱的;(c)人们对损失比对获得更敏感.大部分人都想确定得到,因为我们渴望安全和稳定.而面对损失时,我们却总抱着“也许不是我”的侥幸心理,宁可冒险也不愿意面对必然的损失.人们对损失和获得的敏感程度也是不同的,损失的痛苦要远远大于获得的快乐.

但心理学研究证明,即便如此,我们也常高估了好消息对我们的影响力而低估了我们对坏消息的适应能力.多项研究表明,那些曾经认为获得彩票头奖就能改变一生的人,在真的获得幸运之神的眷顾后,很快就会从狂喜回到现实;而遭遇车祸的倒霉蛋大部分也会在一年左右的时间内恢复到之前的幸福感水平.想一想,你还记得一年前让你幸福满满或痛苦难眠的事情吗?

为了让我们对目前的困境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心理学家建议大家花几分钟完成下面的练习:第一步,把你目前面临的损失或困难写下来,比如“我被裁员了,失业了”;第二步,写下你能预期的最坏结果,比如“我可能会露宿街头”;第三步,评估最坏结果的可能性,用百分数标出.然后,再从最积极的信念出发,比如“市场会在不久后稳定下来,我能够找到好工作”,按照上面的过程写出最好的结果,同样为可能性评分.从这两张图中找出那些可能性比较大的结果.通过使用这样的清单,我们可以更客观地看待眼前的问题,并抓住关键,而且也能缓解我们的焦虑.

无疑,今日全球的经济动荡让很多人寝食难安.追求安全感固然是我们的基本需要,但是正如作家海伦凯勒所说,“安全感几乎是一种迷信,它在自然界并不存在.”拥有绝对安全感的人早就被进化淘汰了,因为他们不能感知危险,对危险也没有记忆和准备.

幸好,我们不是.我们在“不安全感”中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