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

点赞:27690 浏览:12978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0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中图分类号】R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9-0353-01

【摘 要】目的:通过对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分析,了解临床药品使用情况,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2010年12月17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析.结果:发生不良反应的药品以抗生素为主,占62.36%,其次是中药制剂;发生不良反应的给药途径主要是静脉滴注占53.93%;患者年龄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呈正相关,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品不良反应涉及的器官主要是皮肤与消化系统,表现为皮疹、恶习、呕吐、腹泻等;结论:在选择给药时应充分考虑患者年龄、体质、用药史等,能口服给药的尽量少使用静脉给药,并且用药时要严格掌握用药指征,以达到安全、合理、有效的用药目的.

17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统计学的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研究生毕业论文、专升本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8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关 键 词】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合理用药;报告

药品不良反应(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临床使用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1].不同患者由于身体体质、新陈代谢速度等方面的差异,血浆与药物结合的能力、代谢速度等均有差异,因此在使用药物治疗的过程中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概率及程度均有较大的差异.随着医疗科技水平的提高及对药品管理力度的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制度在我国不断深入,通过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一方面对加强药品管理起到重要的监督作用,另一方面也是确保人们安全用药的重要措施和提高用药质量和医疗水平的重要手段[2].临床医护人员及药师对于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意识也不断加强.笔者通过对我院2010年1月~2010年12月17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分析,以掌握我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旨在减少和避免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的重复发生.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2010年1月~2010年12月17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其中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中,男91例,女87例,年龄最小的2岁,最大的72岁;药品涉及抗菌药、消化系统药品、神经系统药品及中药制剂等,具体过敏情况见表1

从表1药品不良反应药品分类及过敏情况显示,以抗生素的药品种类与不良反应数最多,占62.36%,其次是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顺位依次是抗生素、中药制剂、消化系统药品、呼吸系统药品、神经系统药品、生物制剂、激素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率大大高于其它药品,差异具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不良反应报告分析:本组178例不良报告中显示,给药途径分别为静脉滴注、口服给药等,具体比例见表2

从表2给药途径导致药品不良反应情况显示,以静脉滴注不良反应率最高,占53.93%,其次是口服给药,占24.16%,其排列顺位依次是静脉滴注、静脉推注、口服给药、肌肉注射、皮射.静脉滴注方式与其它给药方式比较具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

从表3药品不良反应患者年龄组成情况显示,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年龄有关,老年人发生不良反应的比较明显高于其它年龄段,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从表4药品不良反应涉及的器官及临床表现显示,以皮肤不良反应占首位,其次是消化系统反应,其排列顺位依次是皮肤、消化系统、心血管统、其它、神经系统及血液系统.

1.3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处理,且进行t检验,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院2010年共报告药品不良反应178例,其中医生报告112例,占62.92%;护士报告31例,占17.42;药师报告35例,占19.66%.笔者通过药品分类、给药途径、年龄、不良反应涉及器官等多方面分析显示,发生不良反应的药品以抗生素为主,占62.36%,其次是中药制剂;发生不良反应的给药途径主要是静脉滴注与口服给药,分别占53.93%,24.16%,患者的年龄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呈正相关,年龄组之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品不良反应涉及的器官主要是皮肤与消化系统,表现为皮疹、恶习、呕吐、腹泻等;从本组17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显示,引起严重不良反应的药物为1例使用乙胺丁醇,导致肝功能损害;2例使用穿琥宁注射剂与双黄连注射用灭菌粉末导致患者发生过敏性休克.所有不良反应患者经停药或对症治疗后均痊愈或好转.

3讨论

患者由于身体体质、新陈代谢速度等方面的差异,血浆与药物结合的能力、代谢速度等均有差异,因此在使用药物治疗的过程中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概率及程度均有较大的差异[3].从以上分析显示,抗生素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居首位,究其原因可能与目前我院抗生素的使用量较其它药物用量大.抗生素是目前临床上使用最多的药物,围手术期预防感染、治疗感染等均离不开抗生素,有的甚至同时使用二种以上的抗生素联用,因此,造成不良反应率大大高于其它药品,且差异具有显著性,抗生素不良反应中以喹诺酮类不良反应居多,临床主要表现为皮肤过敏及胃肠道不适[4].

从给药途径显示,以静脉滴注射方式给药发生不良反应的比例最大,究其原因,一方面与中药制剂的生产和患者的个体差异有关,另一方面与医院在输注时操作方法及药品配制有关,例如溶媒的选择[5]、输液操作规范等,特别是中药注射剂药品的配伍不当、配制与输注时间过长、输注速度等均可能引起不良反应的发生.因此,此分析结果提示不仅要严格控制注射剂产品质量,同时,还必须注意进行正确的操作,减少及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老年患者易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原因主要是随着年龄的增大,身体各方面机能也随之衰退,特别是肝、肾功能减退后,肾小管分泌能力及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肾血流量明显减少而影响体内药物的排泄;肝血流量降低、肝药酶活性减弱而致解毒能力下降[6],容易出现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通过本组药品不良反应病例的分析提示,在临床开展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工作,做好ADR监测工作,不仅能提高药品监督管理水平,同时对医院药学的发展,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药学管理模式,起到促进作用.在选择给药时应充分考虑患者年龄、体质、用药史等,能口服给药的尽量少使用静脉给药,并且用药时要严格掌握用药指征,以达到安全、合理、有效的用药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