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萎缩管见

点赞:4844 浏览:1845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中医临床萎缩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培养方式、自我取向和导向不利是形成中医日渐萎缩的主要原因.

关 键 词:中医;西医;临床;断代

中图分类号:R2-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7717(2008)05-

0991-02

MyViewPointsonTCMClinicalAtrophy

CONGLi

(ZhejiangChineseMedicalUniversity,Hangzhou310053,Zhejiang,China)


本篇论文转载于 {$getarticleurl}

Abstract:TCMclinicalatrophyiscausedbyartificialfactors,trainingmodel,self-orientationandunhelpfulguidearethemainreasonorTCMslowatrophy.

Keywords:TCM,westernmedicine,clinical,divisionofhistory

中医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完善,逐步形成其独特的辨证体系,该体系指导下所取得的疗效令世人瞩目.但纵观今日之中医发展状况,不容乐观,中医后继乏人乏术已成共识.各省中医院大都不景气,所占有的患者数量逐渐减少,中医疾病谱日益窄小等,与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西医相比,中医的衰败之势是显而易见的.中医如何走到今天,笔者认为,人为因素占主导地位.

1培养方式存在问题

中医学理论是在实践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理论体系庞杂,灵活多变.因中医理论多为个人经验总结,尚缺乏系统完整的整理,加之实践性极强,这就决定了中医的培养方式以师徒相承方式更为便捷.这种培养方式从古至今,一直沿续到建国前,它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中医英才.建国后,中医得到了国家的充分重视,中医从个体走向医院,培养方式也从师带徒变成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改变了过去验证了几百年的教育程序,把过去奉为金科玉律的四大经典逐步沦为考查、甚至选修课,无休止地增加西医、英语等课程.中医科目日渐减少,到目前为止,在5年制的本科教育中中医的总课时尚不足1000学时,其培养时间仅相当于过去师带徒的一年时间,其基础之薄弱是可想而知的.另外,中医目前的师资多为中医院校自已培养的毕业生,对于中医理论的掌握和认识还远不够,加之缺乏必备的临床实践,因此其授课质量实难保障.

中医临床萎缩管见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中医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专升本毕业论文、专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3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中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目前中医学生的临床实习几乎是没有保证的,平时的课间实习暂且不提,既便是毕业实习,学生们也很难有机会自己动手,他们每天的工作几乎就是清一色地帮老师抄写处方,带教老师或缺乏必备量的患者,或忙于诊务,使学生在整个实习过程中,不能对中医的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加以验证并进行有机地结合.这便是中医培养的人不可能迅速适应工作的一个极其重要原因.

以上的培养方式决定了中医培养的学生理论匮乏、实践不足,使中医的长足发展从根本上受到了遏制.近几年来,国家对以上问题也开始有所认识,近几年来的高徒教育就是最好的例证,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以上的做法收效甚微.目前中医的教育体制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这是形成目前中医乏人乏术、甚至于断代的根本原因.

2中医自我取向不利

建国以前中医是以个体方式经营,为适应临床需要,逐步出现了分科.因病制宜,中药的使用也呈现出多种制剂并存的喜人景象.建国后,中医进入医院,为了便于医院管理,中医用药开始简单化,汤剂因配药方便,成为主流剂型,除屈指可数的几十种丸剂,汤剂几乎一统天下,从而改变了几千年来因病制宜、多种制剂并存的局面,中药的应用受到不应有的限制,中医的疾病谱也开始日渐缩小.并在以后的岁月中逐步形成了“大病找西医、小病找中医”的格局.中医几乎是自主放弃了原有的一些优势,这样便自然而然地在以后的岁月中逐渐形成劣势、甚至居于可以被忽视的地位.

1977年以后,随着中医教育的恢复,中医的临床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一些效益比较好的医院已不能满足现有门诊状况,开始设立病房.与之相适应,中医开始去学习西医知识和西医技术.于是派外进修、引入西医人员成为中医培养人才的一大热点.近几年来,随着医院改革的不断深入,这种情况愈演愈烈,中医拥有一定的西医知识已成为必备和一种时尚.其结果无非有2种,一种是西不西、中不中的做法,失去了原有的中医疗效,使原本兴旺的中医门诊变得异常冷清,从此一蹶不振;另一种,是患者量剧增,甚至出现一些中医院与西医院试比高低的喜人景象.以上情形是喜是忧?门庭冷落者,其衰败之象自不待言;那么与日俱增的患者,日渐增加的经济效益,又说明什么?严格来说,效益良好的中医院,大多是凭借良好西医技术和设备,并非借助于中医实力和疗效,恐非中医繁荣景象.

中医从社会进入医院,从门诊扩展到病房,每前进一步都让古老的中医为之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这一步步地逼着中医去接受西医、学习西医、应用西医.在反反复复的西医实践中,中医逐步丧失自我,尤其那些对中医临床实践尚缺乏认识的年轻医生,于是中医开始西医化.中医大量使用现代诊疗技术、治疗手段并无可厚非,但令人不能接受的是中医思维模式西医化,出现诸如用双花、连翘抗炎、抗病毒,用五味子降转氨酶,用瓦楞子制酸,用牡蛎补锌;胃炎的治疗思路便是胃肠动力药、制酸药和抗螺旋菌的中药的组合,如此种种荒唐之事已是屡见不鲜.这种理念从根本上违背中医的辨证论治体系,这便是中医的疗效日渐下降的原因所在.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安覆焉?

以上的中医取向存在着不容质疑的问题,人的精力究竟有多少,鱼和熊掌能否兼得,答案不得而知.中医与西医相比,优势何在,是以长比短,还是以短比长?一比西医之短长,只需购置设备和引进西医人才即可.那么因此而失于发展的中医将面临的是什么呢,很可能是断代、是失传.古老而充满神奇色彩的中医很可能会断送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里,这不是十分可悲吗?今天,中医走向世界已经不再是一句口号,中医走向世界凭借的是什么,是可靠的疗效,而庞杂的辨证体系则是这一疗效的根本保证,如果我们失去这一精髓,将使中医失去灵魂,而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那么废医存药将是指日可待.

3导向不利

国家对中医的投入原本不足,这些投入的绝大部分被用于科研.目前中医的科研处于何种状态、能解决中医的哪些问题呢?中医目前所采用的科研大都沿习西医西药的模式,少得不能再少的科研经费和有限的科研力量决定了中医的科研大多只能是验证性的.这些验证性的科研除了能坚定一些人的信念外,对中医发展尚未见到明显作用.中医科研是必需的,打开黑箱势在必行,但在当前,它不是最急需的.现在的导向,一直在盲目地追求创新,很少资助继承和发掘,这正是中医徘徊、甚至滑坡的症结所在.近年来中医科研热席卷全国,从科研院所到医疗机构,大有人人都必须搞科研的势头.不仅如此,科研项目还和晋职、评优等挂钩,这种导向使原本就精力不足的中医更加疲惫.导向的不稳定,很难让人沉下心来钻研业务,今天学西医、明天搞科研,大大地牵扯了中医的精力,使原本就已过于虚弱的中医,更加不支.这便是盛名之下、水平欠佳的新一代“中医名家”产生的原因.名副其实、疗效可靠的名中医的减少,也必将削弱年轻一代对中医的信念,它对中医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以上情形将进一步加速中医的断代进程.如果说中医的发展存在着自身的不足,那还可以通过克服缺点来加以解决,但导向所出现的偏差却是相当持久的,甚至不可逆转的.应该说,导向的正确与否,在相当意义上决定了这一学科的兴衰.

综上所述,中医的临床萎缩是由诸多因素引起的.但在目前条件下,中医发展的首要任务应当是继承,只有在很好继承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发掘、提高、创新,否则一切只能是纸上谈兵.在当今社会,各学科都在飞速发展,分科也越来越细,中医为何不能顺应潮流、寻求多方协作、扬长避短以求发展?为什么不能把有效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改善断代上?中医欲寻求长足发展,自我正确定位是十分必要的.中医的正确导向与诸多因素相比,对中医的影响将是决定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