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人心理面面观

点赞:7720 浏览:3226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什么是心理学

“人为万物之灵”,这个称号使人类可以骄傲地有别于其他生命.心理是人类所独具的活动,而人的心理活动又是自然界中最复杂、最奇妙、最高深莫测的一种现象.说起来,人们似乎用很简单的词汇就能描述出一些心理现象,但是要科学地、通俗易懂地解释心理现象却非易事,因为一般的心理常识与科学的心理学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什么是心理学最简洁的回答――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不过,心理活动非常复杂,人人有之,但不一定能自知,或者往往只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这就决定了心理学科的研究任务是探讨人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以及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心理学研究必须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客观原则:即按照心理现象的本来面貌加以考察,必须在人的活动中进行研究:二是发展原则把心理现象当做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去看待,强调在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中去研究心理现象.心理学早年的研究方法主要是观察法、实验法(自然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后来根据研究本身的需要,逐渐发展出一些便于收集材料、易于操作,不影响信度、效度的新方法,如问卷法、测验法、访谈法、作品分析法及模拟法等.

大脑是思维的器官,心理活动是脑的机能;人的心理现象的产生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然后被大脑反映出来,缺少其中的任何一部分(客观事物或脑)都不能形成心理现象.著名的心理学家巴甫洛夫曾将人的大脑称之为“自然的王冠”,说明大脑在产生心理时的重要作用.但是,如果只有大脑而无现实刺激作用于它,大脑也就变成一个徒有其名的“王冠”.了.我们人的大脑就好比是一个复杂的“加工厂”,客观现实统统都是“原材料”,加工厂把原材料吸收进来,加以消化,完成对材料的内部“深加工”过程:经过大脑加工后生产出的“产品”,再通过外部行为表现出来,更多地代表和体现着每一个个体的风格和特色.

人的心理之所以千差万别,各不相同,是因为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去完成的.人在认识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塑造和形成了具有丰富内容的主观世界.同样是阅览一本书,或同样进行一次交谈,观摩一场表演,人们却会得到不同的收获,接受和理解的程度亦不尽相同,这就说明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不同反映.社会实践是心理的不竭源泉,社会现实的改变带动着人们观念的转变.

心理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在谈到心理学的发展时,大家都喜欢引用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一段话:“心理学有一个悠久的过去,但却只有一段短促的历史.”至今只有百余年的心理学,实在还有很多未解之谜,人们对心理的认识还远远不够,仍在不断地探索中.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同”与“不同”

咨询是一个涵盖很广的概念,心理咨询涉及职业指导、教育辅导、心理健康咨询、婚恋及家庭咨询等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就是说,咨询的话题内容是与个体发展和心理保健有关的,是正常人一生有可能遇到各种事件时在心理层面上获得专业人士给予的理解、支持和帮助,其过程是建立在咨询者和来访者良好的人际关系基础之上的.

关于心理治疗的定义,中外有多种提法,比较有影响的定义是心理治疗是针对情绪问题的一种治疗方法,由一位经过专门训练的人员以慎重的态度与来访者建立起一种业务性的联系,用以消除、矫正或缓和现有症状,调解异常行为方式,促进积极的人格成长和发展.北京大学心理系陈仲庚教授认为心理治疗是治疗者与来访者之间的一种合作努力的行为,是一种伙伴关系,治疗致力于人格和行为的改变过程.

不妨这样理解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差异:心理咨询是伴随正常人生活的某个事件或某个生命阶段,为之疏导、使之豁然,内心重新获得力量,而心理治疗是临床的一项治疗工作,针对的是问题甚至是疾病,心理医生需要识别、调整来访者的问题,改变其不良情绪、行为,理想的治疗过程或多或少地要影响来访者的人格.相对于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是一个更为艰巨漫长、更需要双方投入时间、精力,更需要有良好关系作基础的一个过程.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是有所区别的,但其在发展近百年的历史中,两者之间有很多共同之处.唯有认识共同之处,我们才能明确、把握其更核心的东西.它们的共同特征是:①都体现着对来访者进行帮助的人际关系.经过专业训练的心理工作者利用其专业技能及所创造的良好咨询关系(共情、理解、尊重),来帮助人们学会以更为有效的方式对待自己、对待他人和生活中的难题.②咨询与治疗都是围绕心理话题,进行一系列心理活动.咨询者所运用的有关理论与技术,也是以心理学为基础的.③都属于一个特殊的怎么写作领域,都需要经历一个过程,其效果取决于双方共同合作的努力.改变,不像有些人想象的就是劝说一番,事实是,并非那样轻而易举.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意义

近年来,作为健康重要组成部分的心理健康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干预等也成了频现于媒体的时髦字眼.在不少人看来,心理咨询是一件颇为神秘的事情,而更多有求助心理咨询师想法的人,还在因为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解或误解,而迟疑着不敢叩开心理咨询室的门等

的确,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自己有能力把握和调整自己,心理咨询好像离自己很远.但有时我们又会发现,实际上一些难以解释的心理现象就在我们身边,心理咨询又离我们很近.当我们看到身边的人情绪反常比较严重或者持续时间比较久了,就会建议他去看看心理医生,但是我们又对心理工作不甚了解,不清楚心理咨询或治疗,是不是对任何情绪上的或者说心理上表现出来的问题都有效呢这就要涉及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有关知识.

先说心理咨询吧.咨询工作主要分为两大类.一部分属于发展心理,入托(学)、职场、婚恋、养育、退休,从小到老贯穿人的一生,主要是给予来访者一些建议和指导.另一部分工作是帮助心理基本正常但又存在某种心理负担的人,解决他们在学习、工作、生活、人际交往以及疾病康复过程的心理不适应.减轻来访者内心的矛盾冲突,增强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使之在认识、情感、态度和行为方面有所变化,学会发掘自身的潜能,去更好地适应环境,完善自我,比如个人情感问题、家庭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工作压力、学习焦虑等等,都是可以进行心理咨询的.

对于一些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情况,比如说各种神经症、情绪问题、人格障碍,多属于心理治疗的范畴,必要时配合药物治疗.如果诊断是精神疾病,应该去看精神科医生,药物控制症状后,康复期根据具体情况也可以考虑辅助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

有些人的初衷是“找个专业人员帮帮自己”,那么,心理工作者能给来访者提供哪些帮助呢可以实实在在地解决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吗心理咨询师的职责并不是简单地告诉来访者怎么去解决一件具体的事情,更不是代替他去作选择、作决定,而是帮助他找到影响情绪的不良因素,使当事人意识到一些自己从未意识到的观念、想法和行为模式.此后,咨询师会指导来访者做出一些改变来解决这些问题.如果这些问题超越当事人的控制力,咨询师会教他如何去理解这个事实,重新面对它的感觉会有所不同.通过咨询师的引导和鼓励,当事人可以增强对自我的认识,学会理解自己并掌握一些克服不良情绪的方法,建立相对适应外部环境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模式.

我们前面说过心理改变是一个过程,它和几个要素有关.比如说:问题本身有难易之分,来访者被“卷入”的深度,其对问题的感受、性格特点,来访者的领悟能力等同样是一个婚外恋的问题,有的人谈上几次就能茅塞顿开,基本上”心中有数”,而有的人会持续咨询很长时间,还拿不定主意.每个人在咨询的过程中对咨询师的开放程度不同,个人领悟能力不同、在真正面对现实问题时候自制力的不同,都决定了咨询相同次数的效果也会有差异.与生理疾病的治疗方案相比,心理上更看重个体差异.所以,咨询的次数不太可能有一个“标准值”,效果也不可能在未进行咨询之前就评估出来.

中年人的心理特点

中年与老年,在我们的习惯中常常统称为中老年,这不仅是一个概念的提法,还说明它们是一个相对连续的年龄阶段,有着一些相似的心理、生理特点.我认为其相似性在于逐渐步入生命的多事之秋及需要面对生命后半程.

如果分别看待中年期和老年期,我们可以看到它们有以下方面不同之处.

中年人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位置,是家庭中的顶梁柱.因为中年人具有社会角色,有固定的职业和收入来源,也有相对固定的社会交往圈子,这也就决定了他们的主要压力一部分必然来自工作,来自社会角色,比如坚守职责,完成任务、挣钱养家糊口、保障家庭的生存:另一部分心理压力来自精神和情感需求,比如维系爱情、亲情,维护各类社交关系.

当心理结构逐步趋向稳定的同时,作为社会与家庭的栋梁,承担的压力和责任,是对一个人承受力的考验,并且意识到了自己此生发展的状态,可能会产生一些挫败感,有感人生不如意.感情危机也是中年人的一大话题,因为有孩子、有父母,比起年轻夫妻的处理要更为复杂.若多年经营的感情受到伤害或化为乌有,是大多数人所难以承受的.离婚、再婚等问题的处理过程,这些人生亲密关系的失去和变化,给人们带来的影响有可能延续一生.

与青年人相比,中年人无论是心肺功能还是体力、耐力都有所下降,高强度活动后身体恢复慢,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也不如年轻人.在心理功能方面,中年人通常习惯于按照固有思维和经验去处理事情,对新信息加工接受得慢,记忆力有所减退,有感力不从心.对于女性来说,更年期带来的种种生理变化和情绪反应令人措手不及,为此感到困惑和无奈.中年男性虽然没有明显的更年期,但是在心身承受压力的状态下,也会出现各种生理、心理反应,且往往因为“硬扛着”而错过自我调整的最佳时机,直到以心身症状形式表现出来才被意识到,甚至成为躯体疾病才引起重视去接受治疗.

中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辈子走过来,人生会经历许许多多的事情,可形象地比喻为人生风云变幻.有些风云变幻是时代、时局以及外部环境造成的,普通人难以掌控和改变,无奈命运弄人而有些风雨是人们主观上可以把握的,但面对各种错综复杂的因素,当事人未能把握好时机和方向,留下遗憾或悔恨.不同的人生经历,留下不同的经验和结论.不管有着怎样的生活经历,对我们都是有意义的.它既是丰富人生的素材,作为生命体验、阅历、经验被保存和利用,但有的经历也无可避免地会成为内心的痛楚和创伤被留在记忆中,与我们终生相伴.

人在年轻时身强力壮,忙于发展拼搏,很多人生“风景”顾不上看,很多值得体味的东西无暇顾及,甚至来不及有更多的消极、抱怨,因为年轻人关注未来和希望,关注自己努力的结果.年轻的那段光景正处于生理、心理、社会生存状态足够好之中,人的各方面反应也是相对比较健康的.

人至中年,人生过半,我们每个人心中都存有不少的故事,自然也沉淀了一些负面的感觉、想法和经验.与日渐增加的压力相对应,中年人的承受能力却不是无限的.现实中,中年人生活中遇到挫折或变故,适应难度往往会比年轻人大.因为中年期的生理功能和体力耐力已不如从前,扛不住强烈的刺激,面对问题很难做到破釜沉舟,通常不会轻易去冒险,更不会做出颠覆性选择.他们要考虑自身条件,考虑家庭亲情关系,为了维护形象、顾及影响及名誉,不愿也不能向他人倾诉,找不到适当的宣泄途径及调适方法,长此以往就会导致心理症状.比如情绪不快、烦躁易怒、恐惧担忧、睡眠障碍等等,影响工作效率及家庭氛围.长期的不良心理刺激还会影响到躯体的生理功能,引发某些躯体疾病,甚至中年早逝.

老年人的心理特点

说到老年,一般从60岁算起,但人们的个体差异比较明显,有的人生理年龄到60岁,可是心理年龄、精神状态还像中年人的也为数不少.老年人首先面临的变化就是抗拒不了衰老,一方面是身体反应:感觉、知觉不再敏锐,记忆力下降,容易忘事,说话唆,行为方式刻板:另一方面,老年人退休离开岗位,生活内容和节拍都不一样了,不具有社会角色,也就失去了职业带来的社会关系,老年期开始依赖个人性格、兴趣及结交方式去安排和完成自己的余生,性情开朗、爱好广泛,适应能力强的老人能较快找到新目标,而孤僻、缺乏兴趣爱好的人则体会到较强的失落感.

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

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是什么呢答案好像更加多面、更复杂一些.比如:有人年轻时豁达开朗,老了反倒变得心胸狭隘、斤斤计较;有的老年人做事犹豫、容易后悔;有的老年人格外关注身体“信号”,夸大身体不适,终日生活在焦虑恐惧情绪中:还有的老年人非要按照自己的理念要求儿孙,话不投机,反而给自己带来不快.

生命过程是一个轮回,衰老使一个人重新又回到了无力照顾自己的状态.他们在生活上需要依靠亲人,精神上需要依恋亲人,这一点就像年幼的孩子一样.有所不同的是,幼童是一张没有图画的白纸,特点是乖顺、听话、容易服从家长的意志:而老年人都有自己的经历和经验,对事情有自己的主张和看法.为此,老年人往往与其亲人的关系具有双重性――依赖别人照顾的同时,还要来点个性小脾气;拿不定主意求助于人的同时,也少不了固执己见:面对儿孙不顺从时,总忘不了要摆摆家长尊严.所以,我们有时候会把家中老人当“老小孩”看待,就是因为老人们身上出现了一些连他们自己都不能意识到、不能整合的、可爱又好笑的想法和行为.

快乐生活,老年人如何调整自己

尽管老年人的可塑性不大,我个人认为,一些简单的情绪调整和行为改善还是可以尝试的.关键是当事人是否意识到调整的必要性,或者是在其他人的提示之下意识到并愿意尝试做出一些改变,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一个人拥有怎样的情绪状态及生活状态,完全是自己选择和决定的,也就是说,忙碌与闲在、郁闷与开心、痛苦与快乐,诸多情绪感受及生存状态都是自己的选择,是自己的事情,而其他人则是旁观者,必要时可以帮助一下,除此之外爱莫能助,没有能力真正救助什么.我这样说是想强调一点,就是自己要对自己负起责任来,现实的世界中没有“救世主”.

换一个角度看,影响中老年人改变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呢

一是个体感受.如果一个人较多地沉溺在自己的感觉当中,少与他人来往,也不关注其他人的生活方式和乐趣所在,那么他就不太可能被另一种生活方式“感染”,不太可能有所感触、感慨,而是完全依照自己多年形成的习惯去待人行事.对于这样的老人,亲朋好友最好为其打开一扇关注外界之“窗”,看看外界环境,看看别人是怎样生活的,看有没有可能“换一种活法”,启发当事人,让他们动心尝试.只要能迈出一步就给予鼓励,而当事人产生新感受后才有可能愿意尝试更多.

二是性格所致.如果一个人性格孤僻、暴躁、回避,内心有较强的不安全感,他(她)对外部世界、周围人的判断和感受,就会有一些与众不同的表现.比如:他们做事会趋向于自我保护、小心谨慎,或者猜忌、对立、敌意,并且因为与他人格格不入而不愉快.对于这样性格的人,家庭成员的理解、关爱和宽慰是十分重要的.不良性格影响终生,所致的心理痛苦也是很常见的,年轻时尚可考虑通过心理专业的帮助去适度纠正,成年后可塑性减小,而此时亲人的理解、接受,为其提供具体的帮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当事人的情绪和行为,使其尽可能保持正常的生活状态.

中老年人心理面面观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心理学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大学毕业论文、学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5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链接:中老年人心理自我保健

最后,我介绍一些小措施,读者可根据个人需要采纳.

对于中年人来说,减压最重要的是尽可能不把工作带回家,将工作和休息在时间段上分开.凡事有度,不求完美,尽力而为即可.另外,生活有规律,预留出时间和空间处理突发的事情,避免心身出现超负荷状态.如果说真要设一道健康底线的话,那就是每日有轻松一刻,每晚有安稳一觉.


如果您的工作是严肃的、紧张的,每天要承受大量的负面情绪,比如说法官、、医生、护士、队员等等,那么,区别上班、下班所扮演的角色十分重要.身着职业装时是职业角色,回家换便装就是其他社会角色,努力将工作中不良情绪与自己的现实生活隔离开.

工作中的某些压力实际上来自不愉快的人际关系,基于不同角度人们的看法不一.待事过之后换个角度为上级想一想,或替下属考虑考虑,我们内心的感觉就会发生变化,或许不只是留下愤怒,郁闷和恼火.

当一个人感觉到不吐不快时,说出来是最迅速的减压方式.可以试着听取其他人的想法和建议,沟通消除隔膜;也可以是聆听自己的心声,扪心自问,忙碌之后给自己留出一段空闲时间,和自己的心灵做一次交流.如果一个人通过自省承认自己内心的感受,接纳自己是一个有特点的人,比拒绝和否认真实的自我要轻松得多.

支持、陪伴或承诺是人与人之间的良性互动,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心理方面的困惑和压九尤其是当一个人遇到不良生活事件时,避免于困境中“孤军作战”,人们才能更容易地找回轻松.

积极参加各种适宜的、能引起你兴致的活动,强身健体也是在悄然地调理着你的心身机能.运动分为静、动两类,钓鱼、书法为静,可养心怡情,调理心境;登山,游泳为动,活动筋骨,振奋精神.每个人可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

对于老年人来说,不要以为自己已经到了“万事休”的年龄,不妨用心关注一些生活中的潮流与新奇,感受一下什么是饶有兴趣,想一想还有什么东西让自己不由得心动,那些看似一瞬间闪现的念头,有可能就是心中“潜伏”着的需要,只是被我们忽视了.一个人学会为自己创造轻松愉悦的心境,才能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