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诵,演绎本色语文

点赞:3368 浏览:1104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著名语文教育专家、清华大学附中语文教师韩军老师执教的辩读诵写课――《致大雁》,是一堂经典的语文教学示范课,教学视频在网络上被大量点击.其教学目标为通过吟诵,演绎文章情感,感染学生并达到使学生理解散文的情感;通过比较辨析,明确写作中的排序、辩词.其教学重点定位在:吟诵,即教师引导吟诵,学生跟读辨析.虽则是一堂写作课,可是我更愿意将它作为一堂精彩的语文讲读课来学习.韩老师的课非常大胆,用了16分钟的时间来自己朗诵全文.16分钟里,他时而激越如雄鹰插云霄,时而如马踏碎步声声朗朗,时而轻缓如行云拂流水,时而抑郁如月下凄冷的幽泉,抑扬顿挫,轻重缓急,错落有致,回肠荡气,把大雁穿越春夏秋冬,穿越急雨狂风,惊雷闪电,峻峭高山,茫茫森林,湍急江河,以及无数难以预料的艰难和险阻的情景,用他的吟诵,展现的有声有色,给人一种“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声韵美感.大家都被他的声音所感染.他没有对课文做过多的分析和系统讲解,可是,大雁的情感,于吟诵声韵中,演绎的淋漓尽致,学生对大雁的情感把握得非常到位.


何谓读书?此乃真正的“读”书.书当吟诵,书读百遍,其意自见!

反观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当平淡无趣、冗长繁杂的讲析充斥着课堂的时候,当一段段穿越时空的经典美文被“练习”和“分析”拆得支离破碎时,我们恰恰正在背离语文真正的实质和内涵.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什么呢?归根到底是一种声音,这就是语音(引自徐健顺语).我们通常把语言当成了文字,而忽略了这一点.实际上,语音才是最重要的.孔子说过:“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刘大说:“论文而至于字句,则文之能事尽矣.”都是说,不要仅仅从字义上去解读文章.语音与语义、情感有密切的关系,语音是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世界上任何语言都是这样.自古汉诗皆吟咏!我们汉语的诗词文赋,以前都是“吟咏”的,100年以前,所有认字的中国人,都是会吟诵的.“吟诵是旋律型声调语言一直是用声调来传情达意的,从先秦时期就有的创作方式、欣赏方式、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它是汉语文传统的唯一的诵读方式.”(引自徐健顺语)这是我们民族文化、民族音乐、民族教育的一个巨大宝库,可惜今天已经所剩无几了.

吟诵,演绎本色语文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语文教学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学位论文、硕士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8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学作品具有极高的审美情趣.如果我们老师仅从语言分析的角度,硬生生把情感讲析给学生,试图引导学生得到美的感悟,我想,这是很差强人意的,学生内心根本没有波涛和感染,语文的所有美感也都荡然无存.比如自然美,草长莺飞、山清水秀、大江东去、小桥流水,还有千里冰封、水村山郭,这些或壮丽广袤、或清然雅致的自然景致,其实就如一曲曲不同韵律的曲调,吟诵,通过声音来演绎这些美感,便能营造心灵的共鸣的氛围,陶冶情感.如雄浑吟诵《沁园春雪》,高原那“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广阔,衬之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背景,构成的壮美山川图画,在声情吟诵中令人荡气回肠,心胸雄浑开阔.而低眉信手细拨琵琶式地吟诵《听潮》,那朦胧的大海、轻吻岩石的波浪,银磷一般的波浪,红玉一样月下的灯塔,像一支柔约静美的小曲,给人一种喁喁细梦般的清新婉约.通过声情吟咏,如歌如律,声出于口中,景展于眼前,情现于心底,才会激起我们对大自然的各种审美情怀.

有的文章本来就以读来琅琅上口的骈句或精美的遣词用句,组成一篇明快、措辞优美的展观“语言美”的佳句美文,通过吟诵,更能直观地给人一种美的熏陶.如《岳阳楼记》中对“霪雨霏霏”和“春和景明”的两段描写,采用骈句一贯到底,一气吟咏,给我们以“玉盘冰矶,珠落白瓷”的韵律美感.《看戏》一文中歌词“像珠子一样,从优雅的水袖,婀娜的身段中一粒粒一溅一落”的精美比喻,以及《春》一文中对微润的春风和盈盈密密的春雨的描写,轻柔吟咏,能让我们感受到语言渗透的多种声、味、色的艺术魅力.《社戏》一文中初夏静谧的月夜,河面上听到笛声的一段文字,抑扬顿挫、跌宕绵延吟咏,使人觉得这段文字,就如从横笛中吹奏出来的一般,有一种语言流歌一样的美丽.

而古诗文就更值得吟诵,因为意境美是古代文学艺术中最有价值的因素之一,特别是许多诗歌,仅用寥寥几笔、朗朗韵律,即为我们营造了丰富的情感、深远的意境,展现某种仅可意会的诗外情趣和意蕴,这就更需吟咏.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给我们一种旷远荒凉,静寂幽宁的意境,我们如用肃穆苍远的声调,更能演绎诗人那怅然凝望的神态.“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我们如用低缓的吟诵,便宛如一幅线条简约的铅笔素描,勾勒出昏暗、萧条、荒凉的旅途羁苦,思乡肠断的暮秋游子图.“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则用清亮、明快的音律,展现一幅清逸的水粉画:清风细雨,绿水红桃的江面上,一位头戴青笠,身披蓑衣的悠然垂钓者,让我们感受到的是那满山满江的恬淡与清幽.

使学生从消极被动的听讲对象,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审美主体,需要营造气氛和酝酿意境来感染.吟诵入境、迁移表象和激活联想,是实施审美教学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吟诵入境,创造情感氛围,感受美感,朗读吟诵是渐入佳境的第一步.精美的文章需要动情的诵读,只有这样才能体会其中的意蕴和美感.朗读吟诵先出于口,再入于耳,然后了然于心,在读和听的过程中,学生能从优美的文章和动听的音韵的感知中,大致揣摩、品味出文章的情感内蕴,进而领悟到其中的情理.就如歌曲特别能感染学生一样的道理.朗读吟诵是一种语言艺术,它可以使枯燥的视觉文字转化为生动的听觉声音,声情并茂的朗读吟诵,不仅可以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而且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索和联想,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意,体验感情.

语文教学有时需要遵传统,回根本,用吟诵,演绎语文的本色!吟诵,发夫于声,感之于心,动之以情.教师吟诵以引,学生吟诵以感,应该成为我们引导学生感悟语言美感的一个有效方式.